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交换通道与集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交换通道与集市

分类:【中国民俗】

门隅自古以来就是印藏贸易和印不(丹)贸易的通道,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门隅地区已有数条商道与外界相连。交换通道主要有达旺―错那线;达旺―塔拉线;达旺―扎西岗宗线。

门巴族人在同周边民族的长期贸易活动中,形成了几个规模较大的集市,如昂巴达拉集市、古登集市、亚马荣集市等。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门隅与藏区交界的亚马荣集市。

古登集市是一个规模较大的集市,每年藏历十一月开市。届时,藏族人、门巴族人、珞巴族人、不丹人以及印度人云集于此,进行各种交换活动。参加集市的商人均需向原西藏地方政府派驻达隆宗的税官上税。同月,在门隅昂巴达拉也有一个盛大的集市,藏族商人主要在此贩卖骡马,门巴族人、珞巴族人主要用土特产品,如大米、竹木器皿、兽皮和各种水果交换生活用品。

亚马荣是一个广阔的高山牧场,地势平坦,是连接藏区、门隅和不丹的交汇点。亚马荣集市一年有三个固定的集市日期:藏历五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一月十五日,每次会期5~8天,每次有近万人会聚亚马荣。西藏地方政府派有专门官员管理,并设有名为“哲康”的常设机构,垄断大米贸易,负责征税。税以征收实物为主,税率是参加交换物品的十分之一。

与外界交换,主要以山谷、河流为通道,山口和地域交界处成为定期或不定期的集市点。交换通道和集市点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珞巴族人与藏族人贸易的主要通道有:

梅楚卡―东拉山口―纳玉,这是博嘎尔部落到藏区交换的主要通道。

嘎金―东嘎拉山口―丹娘,这是邦波部落到米林进行交换的通道。

更仁―丹娘山口―丹娘,这是达额姆部落到藏区交换的通道。此外,都登―派沙―鲁霞,也是达额姆部落到藏区的通道之一。

墨脱―多雄拉山口―派村,这是墨脱的珞巴族和门巴族人到藏区进行交换的重要通道。邦波和达额姆部落也常到派村交换。

达木―绥拉山口―绥隅,这是米古巴部落到波密藏区交换的通道。

此外,义都部落到察隅藏区和崩如、巴依等部落到隆子、朗县一带的藏区还有多条道路相通。

珞巴族人与藏族人联系和贸易的通道都要翻越横亘在珞瑜与藏区之间的座座雪山,其通道的咽喉―――山口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每年的农历十一月至次年的五月,山上冰雪覆盖,积雪厚达数米。封山时间一般均在半年左右,有的长达八个月不能通行。因此,珞巴族人到藏区交换有很强的季节性,通常七、八、九三个月为交换季节。从珞巴族人居住的村落到藏区山高路险,加上珞巴族人无代步工具,不使畜力,交换的东西全部用背篓背运,往往到藏区一次单程就要用10天左右。博嘎尔部落离藏区较近,一个强劳力从马尼岗到纳玉交换,往返一次至少也要花8天时间。而从崩如部落到隆子的准巴、共荣从事交换,往返则需25天左右。每年到隆子一带从事交换的有150人次左右,到米林一带搞交换的珞巴族人约有1500人次。

珞巴族人在长期的交换活动中已自然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交换地点和集市,主要有派村、德阳、鲁霞、巴嘎、雪嘎、纳玉、乃巴、里龙等,其中纳玉为最重要的集市。1959年以前,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下的则拉岗宗派有专人对集市进行管理。

每年的八月和九月,是珞巴族邦波部落到纳玉来交换的季节。他们到藏区是以村为单位集体前来,每次约有150人。前来交换时,事先要派人到则拉岗宗与派驻纳玉的代表“基米雄巴”(管理贸易的官员)和三乃卡(原西藏地方政府设置的管理马尼岗、梅楚卡一带珞巴族地区的行政机构,由官家、贵族和寺院三方代表组成)取得联系,三乃卡派人前往东嘎拉等地修桥修路,以示迎接。每年首批到纳玉的邦波部落人一向是距藏区较近的嘎金村人,正式交换前要举行仪式。当前来交换的珞巴族人到来以后,三乃卡以领主的身份,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头牛角特别长的健壮公牛作为礼物送给该村群众。嘎金村人亦以15张麂皮、2张野牛皮作为回赠。仪式后,交换开始进行。

珞巴族与藏族进行交换的另一个重要机会是每隔12年的猴年转札日神山活动。这一活动要经过珞巴族纳、巴依、德根、崩如等众多部落的居住地,按惯例西藏地方政府要发放大量的物资给珞巴族部落。通过领取和交换,珞巴族人能得到大量的牛、羊、长刀、斧头、铜铃铛、铜镲、串珠等物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