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京师大学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京师大学堂分类:【文化精萃】 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创立,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广育人才,讲求时务”。初议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十科。但在顽固派统治之下,实际仅办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两堂,性质仍同于旧式书院。1900年,帝国主义武装侵占北京,学校被迫停办。1902年复校,设预备科(政科、艺科)及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1910年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1912年5月改为北京大学。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型国立大学。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创建于北京,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孙家鼎被任命为管学大臣,许景澄为中学总教习,美国教师丁韪良为西学总教习。据《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不仅是一所官办的最高学府,同时亦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全国各省教育行政与学堂;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兵学、矿学等10科,并分普通科和专门科两类。普通科毕业后,再学习专门科1至2门。但实际上最初仅办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两堂,每堂不过十余人。学生毕业后,根据优劣,分别授以贡生、举人、进士等头衔。学堂附设藏书楼、仪器院。此外,还在上海等处开设编译局,编辑出版各级学堂的教课书。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一度停办。1902年复校,京师同文馆同时并入,设速成科和预备科。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预备科分政科及艺科。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改管学大臣为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另设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京师大学堂遂成为单纯的高等学校。1910年发展为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7科的大学。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光绪下诏兴办。将原设官书局和译书局并入大学堂,利用官书局原址。规定:“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必须规模宏远,条理当极详密,不可因陋就简”。办学要“参用泰西学规”“中西并用”“为广育人才,讲求实务”,要求教员“认真训迪,日起有功,用副朝廷振兴实学”。梁启超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委托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八章五十二条。宗旨为“欲培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为学生所必修,有经学、理学、中外掌故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初级政治学、初级地理学、文学、体操十种,并须于英、法、俄、德、日五种外语中选习一种。专门学分为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地理学、农学、矿学、工程学、商学、兵学、卫生学十种。学生学完普通学后,要选习专门学一门或两门。清廷派孙家鼐为管学大臣,管理大学堂事务。以后,孙又任命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总教习,专管西学。学生每月必以6小时在讲堂,由教习督课,以4小时归斋自课。考核用积分之法,每日读普通学功课书,能通一课者,即为及格。功课书外,每日仍当将所读书条举心得,入札记册中,呈教习评阅,记注分数以识别高下。其西文功课则以背诵、默写、解说三事记注分数,每月总核其数之多寡,列榜揭示。学额暂定500人。民国初年,改为北京大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