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亭、塔建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亭、塔建筑

分类:【地域文化】

每个拥有丰富历史积沉的地区,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优势,在潮汕地区众多的古建筑物中,最能体现这种内涵和优势的,大概要推“百亭”、“百桥”、“百塔”、“百宫”等建筑,限于篇幅,本节着重介绍“桥”、“亭”、“塔”,而将“宫庙”留待下节。

潮汕平原,河涌纵横、舳舻相属,石桥飞架。故有谚云:“到广不到潮,枉到广东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到潮州走一遭。”潮汕有特色的古桥,较著名的有唐朝大颠和尚“筑石梁架两山之间、高数丈”的潮阳西胪乌岩石桥;宋朝兴建的潮阳贵屿桥,和平桥,万里桥,澄海刁刀桥;元朝兴建的潮州仙济桥,惠来武宁桥;明代兴建的潮州永平桥,神仙桥,通济桥,惠来公墟桥,虎头山桥,澄海跃龙桥……。然而在众桥之中,最有特色的,则非潮州广济桥莫属。

广济桥,亦称湘子桥,全长517.95米,由拱桥、梁桥、浮桥三部分组成,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枕韩江,居闽粤交通要津,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建筑风格,与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和北京芦沟桥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桥。它不仅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潮汕历史文化的精华和潮汕古建筑的重要标志。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原以舟为梁,“八十有六”,后增至100艘。“舳舻编连,龙卧虹跨,”初时命名为“康济桥”。继之,先后建西段和东段桥墩,名曰“济川桥”。至明清时期,历经多次“选石重建”,更名为“广济桥”。其西岸建有桥墩10个,东岸有13个,中空选舟18艘为浮梁,并在桥墩上建亭阁24座,另设二只铁牛分镇东西。故民谚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铁牛一只溜”。

查广济桥自建成以来,较大的修葺活动有24次以上,至1958年改建以前,旧貌没有很大的改动。广济桥的桥墩、桥梁都用巨石砌成,巨石之间凿有卯榫使相契合,桥墩之间铺有长13―15米、宽约1米的巨大石梁。桥墩共有20个,其中西岸有墩8个,东岸12个,墩宽从5.7~13.85米不等,墩长从10~21.7米不等,墩多为长轴六边形,上下游作成尖三角形,也有少数呈五边形的,或上游为尖形、下游为平的。全桥有19个桥孔,各孔跨径不一,桥墩的高度不一,坡度变化大。 东岸桥

的高程为14.31米,第8孔为通航孔,桥面高程为16.5米,最大纵坡为10%。 西岸桥

高程为13.6米,第4孔为通航孔,桥面高程为15.37米,最大纵坡为12%。桥东岸第一墩为拱桥,其余墩为梁桥,中间一段为浮桥;东岸第12墩和西岸第8墩建有与中间浮桥联系的石白阶。据清《潮州府志》载:“中流急湍,深莫能测,于东西尽处立矶,矶各纳级二十有四,解浮舟以通之,桥之制未有也。”

广济桥之长,其石墩之大、桥型之多样,且舟梁与石梁并用长达800多年,实属我国古代桥梁所罕见,综观其建筑特色有:

1、“十八棱船廿四洲”。广济桥是我国古代唯一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开合式桥梁,这主要是鉴于韩江“惊湍尤深,不可为墩”的自然特点,而设舟为浮梁。这样做,既有利于排洪,又减低造价。在桥的景观上,起伏变化,动静兼有,上下结合,显得别有情趣。

2、“一里长桥一里市”。广济桥建桥之初,桥头就建有楼阁,桥墩建有亭屋,供游览、行息之用,后来逐渐出现“茶亭”“饯堂”等设施,最后发展为店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的桥市。“入夜酒肆中灯火通明,楼阁里琴声阵阵,笑语串串”,这确是世间桥梁中所少见的。

3、“廿四楼台廿四样”。自明正德年间始,广济桥每一桥墩就辟有一亭屋,根据各桥墩面积大小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廿四楼台廿四样”的特点。建楼台的目的,可供游人乘凉、避风雨、休息,亦可观山情水态,辟为店铺,竖碑立祠。不同功能要求不同的空间形式,高低、虚实、样饰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参差错落、变化丰富的长卷建筑画面。明宣德年间,全长仅136.3丈的石桥上,就建造了126间亭屋。这些亭屋,不仅构筑精巧,而且极富中国古代园林的意境“恍乎若长虹之蜿蜒”,简直是潮州建筑风情和世俗的展现。古代岭南风雨桥是常见的,但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装饰如此之美,实属举世无双。

潮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素以拥有“百亭”而蜚声中外。所谓百亭,乃是指潮州古城林林总总的古牌坊。由于牌坊是一种门洞式建筑,所以潮人俗称为“亭”。牌坊,潮州早在唐宋时期已有之。初时牌坊仅为木制,作为里坊的坊门,表明名称,便于人们辨认。到了明代,出现纯用石块砌制的牌坊,即以石条石柱表彰记志,俗称“石亭”。潮州的石亭――即石牌坊,与湘子桥一样,是体现潮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

据初步统计:潮州市共有牌坊143座,

其中潮城大街(太平路)有45座,潮城其他街巷49座,乡间49座。多为一人一坊,也有一坊数人或一人数坊,所涉历史人物达百余人,大多属明清时期的。

就建筑材料分,有木、砖石、石三类。其中以石结构占绝大多数,迄今发现的木牌坊仅有一座,即位于太平路北段军厅巷口的六贤坊(亦有说位于太平路上水门街口南侧的“宫保留书”坊也是木结构,尚待证实);砖石牌坊二座,即一是位于太平路南段砖亭巷口的“秋台坊”,一是位于北马路青亭巷内的“百岁坊。”

就建筑目的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志性建筑物,纪念对象是物。例如,“昌黎旧治”,是府治的标志;“岭东首邑”,是府城县治;“第一山”,是金山的标志。一类是纪念性建筑,纪念对象是人,大多数为后裔对其祖先或家族歌功颂德的。其中又可分为职官坊、贞节坊、好施坊三种。

就建筑形式分,亦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三间四柱的高大建筑物,分布在太平路和义安路上的官职坊,皆属此类;一类为一间二柱规模较小的建筑物,主要分布在潮城其他街巷的,亦被称为“小坊”或“小亭”。

就纪念内容而言,可以分为11大类:(1)府治、县治坊,例如,“昌黎旧治”坊、“岭东首邑”坊;(2)府学、县庠坊,例如,“儒林坊”、“圣域坊”;(3)选举坊,例如,“状元坊”、“四进士坊”、“科甲济美”坊;(4)文臣武将坊,例如,“龙章宠赐”坊、“十相留声”坊、“大总制”坊;(5)义烈坊,例如,“忠节坊”;(6)赐封坊,例如,“恩光??”坊、“世德引年”坊;(7)孝节坊,例如,“旌表节孝”坊,“德正从一”坊;(8)善施坊;例如:“急公好义”坊,“乐善好施”坊;(9)贞寿坊,例如“百岁坊”,“贞寿之门”坊;(10)祠庙桥坊,例如,“韩文公之祠”坊,“通济桥”坊;(11)名山坊,例如,“东南最胜”坊。

上述牌坊,多建于明清时期。例如,在49座文臣武将坊中,建于明代的有44座,建于清代的有5座。其中年代最早的牌坊,就现有的材料看,当属明政德十二年(1517年)为御史许洪宥建的“柱史”坊。最晚的属清咸丰年间为潮州知府刘浔和分司吴均建的“民不能忘”坊。以后建坊之风渐微,除民国13年(1924年),翁万达和王大宝后裔先后“合族重修”“少司马”坊和“秋台”坊外,再无修建者。

明清时期的古牌坊,特别是分布在潮城内的百余座石牌坊,不仅建筑风格古朴大方,而且由于亭额上的题字,均出自名家的手笔,更使人们从中领略到一种美的享受。这些牌坊,以太平路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所构成的均匀和密集的线条,使古城风格更为浓郁、壮观。数量众多的石牌坊,不仅是潮州历史的沉积、文化风貌的缩影,亦是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建筑艺术的结晶。

塔系印度佛教所创设,原称“浮屠”或“浮图”,晋朝宋泽始译为“塔”。佛塔,原为供藏佛教僧人死后火葬残余的骨烬(即“舍利”),后发展为供奉佛像或放置佛经的地方。潮汕地区多古塔,著名的有宋代的元钓塔(潮州,现仅存塔址)、玉简塔(潮州,尚末修复)、雁塔(潮州)、棉城文光塔(潮阳),元朝的镇风塔(饶平),明代的祥符塔(潮阳)、田宝塔(澄海)、凤凰塔(潮州)、三元塔(潮州)、涵元塔(潮阳)、鳌头塔(惠来)、黄岐山古塔(揭阳),清代的三饶文明塔、文昌祠塔(惠来)、培风塔(普宁)、河婆塔(揭西)、龙湫宝塔(约在明末清初,据传在金山北麓,现不可考)等。

从诸塔的造型来看,多系七层八角,也有六层八角,七层五角,五层六角等;多为葫芦顶,或中空,或实心。从建筑材料看,有砖石结构、或用砖、用石、用三合土或灰夯筑成。从朝向看,塔门的方向不一,有向北,向西南,或向西北。其建筑风格以造型别致,形式多样而见称。在众塔建筑中,较有特色的古塔,当推凤凰塔、三元塔和培风塔等。

凤凰塔,俗称涸溪塔,位于潮州市东南约3公里处,始建于明历十三年(1585年),并在清康熙三十年重修,为七层八角空心塔,塔高45.3米,基围46.6米,系砖石结构。第一二层以石砌,三层以上以砖砌。塔顶为铁制刹宝葫芦;塔门朝向西南,门额题刻有“凤凰塔”三字,塔门铭刻有一副对联曰:“玉柱擎天凤起丹山标七级,金轮着地龙蟠赤海镇三阳,”系为明万历年间潮州知府郭子章所撰。第二层正面右壁嵌镶一方石刻,上书“万代瞻依”四字。塔底有夹道旋梯石阶直达塔最高层,各层皆有藻井,第三层起错开4个门洞,第六层起开3个,第六层并有三个壁龛,第七层仅一个壁龛,塔身夹道中有规律地开着小窗。塔的第二层出檐,运用石斗拱和叠涩法相结合组成了一围平台塔廓。塔基须弥座由一组石板组成,上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花鸟走禽,富有明代的石雕艺术特色。

三元塔,俗称“急水塔”,位于潮州市东南约10公里的江东井尾乡鲤鱼山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塔高15.3丈、基围14丈。呈七层八面格局,斗箕出檐,砖石结构,塔身中空,有螺旋石阶直达。塔门朝向西北,门匾刻有楷书“三元塔”三字,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曰:“霞标插汉三千界,砥柱当流九万程。”各层有藻井,均以石砌,并镶有不同的石刻浮雕图案。第五层内壁刻有明户部左侍郎林熙春撰写的“三元塔铭”,将该塔“负巽抱乾,一柱凌空”的雄姿,概述无遗。

培风塔,俗称乌犁塔,系清乾隆七年秋普宁县知县肖麟趾倡建,位于普宁县洪阳区乌犁村与后坑村间的涂岗上。据《普宁县志》载:“塔凡七级,高一十五丈,周一十八丈,中通路各有栏杆,有石雁石狮等柱,平地五级至塔门,塔顶锉葫芦,重内转石阶一百二十级,上下一千一百八十斤。”建筑材料以三合土夯打为主,?框则以砖石砌成,其建筑极有特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