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亲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亲属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指血缘较近的同姓本宗和具有婚姻关系的异姓姻亲。包括血亲、配偶、血亲的配偶和配偶的血亲。今天的亲属概念与古代基本相同。《尔雅?释亲》等书对古代亲属称谓解释如下:①高祖父、高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父之父称祖父,古称王父;父之母称祖母,古称王母。祖父之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古称曾祖王父、曾祖王母。曾祖父之父母称高祖父、高祖母,古称高祖王父、高祖王母。②孙、曾孙、玄孙、来孙、昆孙、仍孙、云孙:子之子称孙,孙之子称曾孙,曾孙之子称玄孙,玄孙之子称来孙,来孙之子称?(昆)孙,昆孙之子称仍孙,或作甸(reng)孙,又称耳孙,仍孙之子称云孙。③世父、世母、叔父、叔母、姑父、姑母、从父昆弟:父之兄称世父(伯父),父之弟称叔父,简称为伯、叔。世父之妻称世母、叔父之妻称叔母,后称伯母、婶母。父之姊妹称姑,其夫称姑父。伯叔之子(堂兄弟)称从父昆弟,又称从兄弟。④从祖祖父、从祖祖母、从祖父、从祖母、从祖昆弟:父之伯父叔父称为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父之伯母叔母称为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父之从兄弟称从祖父(堂伯、堂叔),其妻称从伯母、从叔母(堂伯母、堂叔母)。堂伯、叔之子称从祖昆弟,又称再从兄弟(从堂兄弟、堂叔兄弟)。⑤族曾祖父、族曾祖母、族祖父、族父、族兄弟、族同姓:祖父之伯叔称为族曾祖父,又称族曾王父,其妻称为族曾祖母,又称族曾王母。族曾祖父之子称为族祖父,又称族祖王父。族祖父之子称为族父。族父之子称为族兄弟,又称三从兄弟。族兄弟之子称为族同姓。⑥嫂、弟妇、从子、从女、从孙:兄之妻称嫂,弟之妻称弟妇。兄弟之子称从子,又称侄,或作?。兄弟之女称从女,后又称侄女。兄弟之孙为从孙。⑦甥、婿:姊妹之子称甥,后又称外甥。此外,姑之子、舅之子、妻之昆弟、姊妹之夫皆称为甥。女之夫称女婿或子婿,后省称为婿,或作?。⑧中表:父之姊妹之子女称为中表(表兄、弟,表姊、妹)。中表是晋以后才有的称呼,后又称姑表。⑨外祖父、外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舅、舅母、姨、姨父、从舅、从母兄弟、从母姊妹:母之父、母称外祖父、母,古称外王父、母。外祖父之父母称外曾王父、母。母之兄弟称舅,后称舅父,其妻为舅母,俗称妗子。母之姊妹称从母,后又称姨母,其夫称为姨父。母之从兄弟为从舅。母之兄弟姊妹之子女统称为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后分称为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⑩外舅、外姑、姨:妻之父称外舅,后称岳父、岳丈、丈人。妻之母称外姑,后称丈母、岳母。妻之姊妹为姨,后称姨子。(11)舅、姑、伯、叔、女公、女妹、娣、姒:夫之父称舅,又称嫜,后称公;夫之母称姑,后称婆。夫之兄称伯、兄公,夫之弟称叔、小叔。夫之姊称女公,夫之妹称女妹,后称为姑,后又分称为大姑子、小姑子。夫之弟妇称娣妇,夫之嫂称姒妇,合称为娣姒,又称妯娌。(12)亲家、娅:妻之父母与夫之父母结为婚姻关系,妻之父为婚,夫之父为姻,后称为亲家。两婿相称为娅,后又称为连絮、连襟、连炎。

因血缘、婚姻或收养等关系的存在而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包括配偶、直系血亲、旁系血亲、直系姻亲、旁系姻亲以及有收养关系的人们。其亲疏以亲等表示, 并往往作为计算通婚范围的依据。直系血亲只需按所要确定亲等的血亲的上下辈份,上数或下数,有一代即计一亲等, 旁系血亲则需先上数至同源的直系血亲, 再由此下数至所要确定亲等的血亲, 最后上下合计代数才能确定亲等。见“亲属制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