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学辩证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人学辩证法分类:【文化精萃】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存在主义的改造和补充而使用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它是基于对自然辩证法的否定和对存在主义存在论的坚持。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和《科学和辩证法》等书中,论证了自然辩证法不可能存在。他认为,知识的统一性只是说明把历史中认识到的原则类比到其他领域,抹杀了自然和社会的区别,即使自然辩证法是存在的,那么也只是证明人是辩证的而不是自然本身是辩证的。如果肯定自然辩证法就会否定人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就会用规律代替上帝创造论,从而陷入了神学。同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展开了它的本体存在论,他认为,自在的存在是没有运动的源泉、没有必然性、没有时间的、不可知的混沌一片,能动性、时间、发展以及一切可能性都来自自为的存在,即来自人本身;辩证法只能根源于个人的总体化运动,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有辩证法的。萨特为此提出了人学辩证法。所谓人学辩证法,就是一种源于个人实践,以人类社会的总体化为实质和内容,又以这种总体化作为其获得可理解性的基础的辩证法;是以人为主体展开思辨运动的人的行动的逻辑;萨特要把这种人学辩证法“确立为人学的普遍适用的方法和普遍适用的规律”。它有两个根本特征:一是“人学的”,一是“整体化的”;有两个基本的规定:人的意识和实践活动的变动性和总体性。它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 “个人实践的辩证法”,历史的源泉和起点是个人的实践。人是一个有机生物体,要使自己延续下去,不断更新,总是从外部取得物质资料。人为了和物质资料的匮乏作斗争,就要作用于外部自然,从而构成了人与自然的被动统一。这时的辩证法尚处于构成阶段,称之为“构成的辩证法”。(2)“集体实践的辩证法”,也叫“群的阶段”。在萨特看来,“群”是一个没有统一主体的无力的人们的集合状态,是反辩证法阶段;为了生存,人们形成了松散集合状态的“群”,但是,这种集体实践已是对个人实践的否定。因为物质“匮乏”的限制,劳动产品已经不为劳动者本人所独占,而是逐步发展为反对自己的力量。在集体实践中,人失去了自己的自由与人性,人与人的关系变为相互否定、相互异化的关系;即人被划分为敌对的阶级,有了贫富分化,人性异化了。人与人的关系总是被动的,这就是“被动的辩证法”。 (3)“共同实践的辩证法”。当“匮乏”或某种外力的威胁使一个松散的群体成员放弃竞争并自发联合起来,采取行动,共同实践时,就形成了融合集团;这种集团的融合是由于受客观压力而被动构成的,所以叫“被构成的辩证法”。这个阶段是以个人实践的辩证法为基础的,但不是其简单的恢复,而是包含了个人实践的自由,恢复了人作为“辩证法的存在”。这时人类社会出现了主权者,出现了官僚政治。萨特企图通过这些集团的出现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但是,他却由于过分强调个体的自为,最终导向了无政府主义。“辩证法规律”只有一个,就是“自我决定的辩证法”。萨特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证“人学辩证法”的。从其源泉看,它只来源于个人实践。从其内容和实质看,辩证法就是总体化,而总体化仅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从其可理解性来看,也只有立足于总体化的观点才能找到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