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人牲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牲人”。中国古代被当作牺牲品献祭于神灵的人。春秋战国以前,统治阶级和贵族常以人为牺牲,或供奉于神灵之前,或用于殉葬,以祈求上天或神灵的赐福,保障死者在阴间继续享受安乐生活。被当作人牲者多数为奴隶或战俘,少数是死者的近亲或生前服侍过他的人。战国以后,人牲习俗趋于衰落,但在军事、宗教或迷信活动中,仍长期存在杀人献祭的风俗,如历代军礼中的献俘、杀俘,民间以活人祭鬼神的习俗等。直到明清,以人为牺牲的事仍有发生。其人牲来源,或为战俘,或有被买来的带有奴隶性质的人,或被临时捉来的无辜者。 亦作“牲人”。我国古代对以人作为牺牲的称谓,亦指供作牺牲的人。商代,向上天有所祈求的祭祀仪式,往往用人作为供奉神灵的牺牲,或者用于殉葬。关于人牲的身份, 目前有两说, 一说主要是奴隶,也有少数近亲;一说主要是俘虏,也有部分奴隶,极少数是贵族。据商代甲骨文记载,用于人牲的主要是“羌”、“艮”、“奚”、“臣”、“仆”等。至春秋战国,人牲虽尚普遍,但实际上已趋衰落,并遭到人们的反对,然人牲献祭仍继续长期存在,历代军礼中的献俘、杀俘,即为人牲的变相形式。甚至到宋代,南方荆、广、川、闽、浙等地,民间还有以活人祭鬼神的陋俗。其人牲来源,有战俘,有买来具有奴隶性质的生人,也有的捉过路人作人牲。即使到明清代,这类事仍时有发生。 人牲是指把人像牛、羊、狗一样当祭品,杀死后用来供祭祖先和神灵。又称“人祭”。渊源于远古人类的食人遗风。据考古资料,夏王朝时,人牲就开始流行,不仅祭祀仪式要用人牲,而且宫室奠基时也要用人牲。以人作为房屋的奠基牲,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商代是中国历史上人牲最盛行的时期。商人的祭祀活动频繁,奴隶主贵族经常举行祭祀上帝、祖先、鬼神等仪式,每祭一次,除宰杀若干牛羊外,还往往要杀人以作祭品。在建造宫室时也要屠杀奴隶作牲品。从考古资料看,商代人牲的主要来源是“异族俘虏”,其次是奴隶、罪人等。西周时期,以人牲祭祀之风开始减弱,但仍流行。《逸周书?世俘》记载周武王灭殷时,曾把掳获的大量俘虏用于祭祀。在西周的重大祀典上,除 “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外,?燎(求雨)、?沉(祭河) 等,可能也用人作祭品,但人牲的数量一般很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牲之俗已经废弛,并遭到人们强烈反对和宫府禁止。《左传?昭公十一年》载: “楚子灭蔡,用隐大子于冈山。申无宇曰: ‘不详,五牲不相为用,况用诸侯乎!’”还有著名的西门豹治邺的故事。秦汉以后,人牲之风近于绝迹,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用战俘杀祭陵墓的。如《旧唐书?温造传》记载: “兴元军乱,杀节度使李绛,文宗以造气豪嫉恶,乃授检校右散骑常侍、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 温造到任后,立即派兵围捕叛乱者,将 “亲刃绛者斩一百断,号令者斩三断,余并斩首。内一百首祭李绛,三十首祭王景延、赵存约等,并投尸于江。” 至明王朝犹存此遗风。如《东华录》卷一记载: “宣府巡抚李鉴捕斩贼伪权将军黄应选、伪防御使李允桂等十五人,以祭明崇祯帝。” 这种杀戮后祭的做法,便是人牲的一种变相形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