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从畜牧到农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从畜牧到农业

分类:【地域文化】

云贵高原上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的民族主要为分布在乌蒙山区、滇西北地区的彝、纳西、普米等民族。这些民族在更早的历史时期,主要在西北地区从事畜牧业,后来才迁到云贵高原,逐渐改为农业,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农牧混交的经济形态。

这些民族的先民是六七千年前生活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羌”人。《说文解字》载:“羌,西戎牧羊人也。”他们向南迁徙之后,与早已生活在那里的,主要从事农业定居生活为主的濮、越族群融合、杂居,从而改营农业。彝族分布较广,有些地区已主要从事农业,而有些地区仍是农牧混交。而纳西族、普米族现在人口不多,也许是南下“羌”人中未与其他古老民族融合的部分,在农牧混交方面占较大的比重。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中的夜郎、靡莫、滇、邛都诸民族“耕田,有邑聚”,而?、昆明民族则“随畜迁徙,毋常处”,另外的徙、归、冉

,“其俗或土著,或移徙”。说明已开始有一部分出现定居从事农业和畜牧。《后汉书?西南夷传》中提到刘尚征压渠帅栋蚕的反抗时,“获其羸弱谷畜”。有了谷物,说明昆明部落已经开始定居下来种粮。栋蚕联合的部落分布在今天的楚雄北部地区。

到唐宋时期,彝语支民族先民被称为“白蛮”和“乌蛮”。白蛮分布在今天的昆明、曲靖以西、洱海以东,北抵金沙江,南至建水。乌蛮分布在今昭通、东川、寻甸以东至滇、黔桂,北抵凉山,南到红河一带。白蛮的经济、文化较乌蛮高一些。白蛮“其地沃壤”《隋书?梁睿传》),“惟业水田”,“水田每年一熟”(《蛮书》卷七)。而乌蛮地区却“土多牛马”(《新唐书?中南蛮传》)。唐时,六诏的蒙舍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在合并了北部其他以农业为主的五诏之后,南诏的农业才得到进一步发展。宋王朝因与北方民族有战争冲突而急需马匹,故在广西和邕州、四川泸州设马市。向这些马市供应马匹的主要是彝族先民。

在明代,分布在云南和贵州的彝族先民才由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逐渐转到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张

在《云南机务钞黄》中提到,朱元璋的征南大军在乌撒、东川、乌蒙、芒部等地收得上万的马、羊、牛,并说这些地区的彝族先民“好生无粮”。《洪武实录》(卷一六二)中提及乌撒、乌蒙、东川、茫部输贡明王朝的主要是毡衫。那时,这些地区的彝族先民从事的农业还主要是刀耕火种,而且“惟苦荞大麦而已”(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十六)。尽管到了明末始有犁耕农业,但是由于这一带山峦起伏,海拔平均在2000米以上,地形险峻,垦地坡度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且气候多变,其粮食生产不会象其他地区那样得到很好的发展。

直到现在,云贵地区的彝族有三种经济文化类型: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地区栽培杂谷,云南中心坝区及南部种植水稻,贵州及凉山部分地区除农业外,还从事畜牧业,牧养牛、马、羊、猪等。玉米、荞麦、土豆、小麦、大麦、燕麦、元根等仍然是大多数彝区的主要农作物。

或许是由于分布的地区、面积的缘故,纳西族由畜牧业转向农业转化的时间比彝族快,程度也高。纳西族在史籍中曾被称为“牦牛羌”、“摩沙夷”,而在古纳西语中“摩”是“牛、牲”的意思,“沙”是“人”的意思。“摩沙夷”即“牧牛人”。9世纪时,畜牧业仍是纳西族的主要经济方式。13世纪以后,农业占主要地位。《元一统志》中说丽江地区已经是“土地肥饶”,“民田万顷”。现在,90%的纳西族从事农业,只有在高寒山区仍以畜牧业为主。不过,畜牧文化痕迹仍残留在已转而从事农业的纳西族民俗文化中,如神话中多涉及畜牧文化;主食为玉米、小麦、大麦、青稞制品,但早晨仍少不了酥油茶;在服饰上,永宁地区男子爱戴牦牛皮帽,穿麻布衣,外披羊毛毡,成年妇女则喜欢使用牦牛尾掺在头发内梳大辫子,甚至在丽江地区,妇女服饰中仍少不了在大褂外面披羊皮披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