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仙人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仙人柱分类:【传统文化】 亦写作“歇人柱”、“斜仁柱”。鄂伦春语音译,意为“遮阳光的住所”。汉语称“撮罗子”。东北鄂伦春等狩猎民族的游动性帐幕,迄至20世纪上半叶尚存。以敬十根如臂粗的桦木杆相支撑在一起,形似半撑开的雨伞,周围盖上桦树皮、松树皮,为防寒,冬春季节又覆以兽皮。大小可依人口和季节而取舍,小者高3―4米,内底直径4―6米;大者高可达7米,内底直径约8米,多在东向或南向开门。中央设有围炉或火堆加三角架,以供取暖和熟食。正面和两侧设炕,分别为家长席和家属席(如有来客,正面的炕为客人席)。炕上铺有狍皮或獐皮,以便就寝。在炕与炕之间的空隙处,摆设神龛和放置多种器具。每个仙人柱为一个小家庭,若干个乃至上十个仙人柱组成一个家族公社“乌力楞”。 鄂伦春族及部分鄂温克人定居前的住房。周围汉族称其为“撮罗子”。“仙人柱”是鄂伦春语言译音,意为“遮阳光的住8厘米的树杆搭成圆锥形架子夏秋季外面覆盖芦苇、干草、桦树皮等,冬春季覆盖兽皮,前留 亦作“斜仁柱”、“歇人柱”等。鄂伦春语音译,意为“遮阳光的房子”。别称“楚伦安嘎”,汉语称“撮罗子”。游猎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过去居住的一种圆锥形帐篷。以若干根桦木或柳木杆(鄂伦春语作“仙人”)搭成木架,夏秋季外面以芦苇、干草、桦皮等覆盖, 冬春季围盖兽皮。大小依人口和季节而不同,夏大冬小。大则高约7米,底部直径8米;小则高约4米,底径6米左右。柱内中央为篝火处,用以做饭取暖。三面以芦苇、兽皮等席地为床, 进门正面名日“马路”(亦作“马罗”), 为家中未婚男人、小孩及男客人卧席,妇女不得卧坐。左右两侧称“奥路”,右为长者、左为年轻夫妇卧席。门多东向或南向。每个家族公社 * 乌力楞包括数个仙人柱, 一般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不能前后排列。解放后实现定居,已为砖瓦或土木结构的新房屋所取代。 鄂伦春族过去居住的仙人柱 我国东北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过去居住的一种原始的、简易的、流动性的帐篷,鄂伦春语音译,意为“遮阳光的住所”,汉语称为“撮罗子”。以桦木杆或柳木杆(鄂伦春语称“仙人”)搭成架,高约3米,径约4米,呈圆锥形,夏天以干草、芦苇、桦树皮覆盖,冬季、春季则用兽皮覆盖。仙人柱大小不等,可随季节的变化和人口多寡而定。柱内中央为烧篝火处,用以做饭和取暖,顶开烟孔,三面用芦苇、兽皮席地为床,入口左侧为男女主人铺位,右侧为家庭其它成员铺位,门多朝东或朝南。仙人柱可以随游猎季节的变化而随拆随建,简单易行。解放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群众开始由游猎转向定居,仙人柱逐渐被砖瓦或土木结构房屋所代替。 鄂伦春语意为“木杆房屋”。又称“撮罗子”,鄂伦春族游猎时期居住的房屋。先用三、四根顶端带杈的木杆交错相搭作为支撑架,再撮立30―40根约5米长的木杆,形成圆锥形骨架,外面冬季覆盖狍皮围子,挂狍皮门帘,以防寒保暖;夏季覆盖桦皮围子,挂柳条门帘,以遮雨纳凉。顶端一般不加遮盖,以便排烟透气。内部对门居中的铺位称“玛路”,因其上方供有神位,只能男子坐卧,不许妇女靠近。左右两侧的铺位称“奥路”,左侧奥路旁放马具,右侧奥路旁放餐具。中央是篝火,用来取暖烧饭。 又称 “斜仁柱” 、“歇人柱”。鄂伦春语音译,意为 “遮阳光的房子” 。俗称“楚伦安嘎”,汉语称 “撮罗子” 。解放前游猎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居住的临时性房屋。用若干根桦木或柳木杆 (鄂伦春语名曰 “仙人” )搭成圆锥形的木架,夏秋季木架上盖芦苇、干草、树皮等以遮风雨,冬春季则蒙上兽皮防御风寒。大小以人口多少和不同季节而定,一般夏大冬小。大则底部直径8米,高约7米; 小则底部直径6米,高约4米。屋内三面铺以芦苇、兽皮等,席地为床,中央为火塘,用以煮饭取暖。门多东向或南向,进门正面称之为“马路” (也称 “马罗” ) ,为家中未婚男人、小孩及男客人卧席,妇女不得坐卧。左右两侧称 “奥路” ,右为长者卧席,左为年轻夫妇卧席。每个家族公社乌力楞 (子孙们) 包括数个仙人柱,大多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不能前后参差排列。解放后定居,以砖瓦土木结构房取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