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以味不以形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以味不以形

分类:【传统文化】

这是南宋杨万里提出的以艺术风格特点来考察文学流派的观点。他在《江西宗派诗序》中说:“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人非皆江西,而诗曰江西者何?……以味不以形也。”“味”,是风味、韵味的意思,指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形”即形式,指语言技巧及作家构成等等外在的形式因素。这里,杨万里认为,考察文学流派,应着眼于作家的艺术风格特点,即内在的联系,而不重在语言技巧、表现形式及作家构成等等外在的因素。如他举例说,江西诗派的诗,在创作上具有共同特点,但作者并非都是江西人。作者不都是江西人,而诗却同称江西诗派,则是因为他们作品的艺术风格,具有共同的特点,而不是表面的形式相近。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以味论诗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其中尤以钟嵘提出的“滋味”说、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最为著名,而其他许多文论家,如严羽标举“兴趣”,王士祯提倡“神韵”等等,也都与味有关。在文论家所说的“味”中,多指诗歌的美感作用、艺术感染力等等。而这里杨万里所说的“味”,则指诗歌作品的艺术风格特点。他以味来区别诗歌创作的风格流派,既别具一格,开拓了以味论诗的新领域,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艺术流派理论研究的重要贡献。他所主张的从艺术风格特点来考察文学流派的观点,在今天也是很有价值和理论意义的。

南宋杨万里判别诗歌流派的标准。味,风味,指诗歌的风格特征;形,指形式诸因素构成的诗歌外在形貌。他在《江西宗派诗序》中说,江西派诗人并非都是江西人,作品也形貌各异,之所以把他们都称为江西派,是“以味不以形”,即是根据他们作品风格的共同特征而不是根据形貌来判断的。他引用苏轼“江瑶柱似荔子”、“杜诗似《太史公书》”的话来证明,如果“舍风味而论形似”,就永远不能悟出真谛。他还进一步探讨“味”、“形”与“法”的关系,认为“一其形,二其味,二其味,一其法”,即作品的形貌相同而风味可以不同,作家各自的具体风格不同而他们作诗的规矩法度可以相同,并由此出发分析李白、苏轼与杜甫、黄庭坚两派的异同,说苏似李,黄似杜,李、苏是无待于“法”的“神于诗者”,杜、黄是“有待而未尝有待”于“法”(即江西派所谓有法而无法的“活法”)的“圣于诗者”,这实际上是把是否有“法”、守何种“法”也作为判别流派的标准,是对“以味不以形”的重要补充。杨万里此说对江西派极表推崇,所论诗法亦源出江西派,然论诗强调风味,于杜、黄之外又兼尊李、苏,是其与江西派诗论立异之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