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以土木为 语汇 的人与自然的亲密对话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以土木为 语汇 的人与自然的亲密对话

分类:【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是中国建筑的基本文化母题,在天与人之际,活跃着建筑的“模糊”之美,这也便是表现在中国建筑文化中的 “天人”“有机”观。

图一 苏州网师园窗景

中国建筑的“有机”性显而易见。前述遍布于华夏大地的古代庭院式建筑,一方面标志着人工对自然的 “占有”;另一方面使若干自然景物进入院内,点缀院中之景,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佛寺道观多建于风景名胜之地,其审美境界,力求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试看我国四大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四川峨眉、安徽九华与浙江普陀,均建于山势峻逸、风景秀美之处。所谓灵隐佛地、岳麓古刹、南岳禅林、江涌金山等等,都是自然环境与建筑风物和谐的“二重奏”。泰岱日出独步天下,云雾缭绕,有道教建筑碧霞祠盘桓其上。登碧霞云里金殿,顿感凉风飕飕,云海漫漫,金碧辉煌,一洗尘俗。四川“青城天下幽”遐迩闻名,所谓三十六高峰、一百零八景青黛幽意,其美难以述说,林泉山华、古道幽居,有道观建筑上清宫屹立于此,号称“神仙都会”,使自然之“幽”与道教之“清虚”非常合拍。而在《诗经》所谓“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的河南嵩山,建有占地10余万平方米,房舍四百余间的中岳庙,其气势恢宏、雄伟博大,恰与嵩山北瞰黄河、南临箕颍、崇山峻岭、重峦叠嶂的自然风貌浑然一体。

可以说,“天人合一”的“有机”之美,在中国园林建筑文化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苏州网师园内有一窗景,融天地人于一空间,极为和谐,又极富生气。(图一)

历代骚人墨客在这方面留下了大量诗文,足以令后人揣摩回味,窥见个中消息。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美学散步》 曾摘录许多诗文来说明这个问题:

东晋郭璞: “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

唐代王维: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唐代杜甫:“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代李白: “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宋代陆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宋代苏东坡:“无限青山散不收,云奔浪卷入帘钩。”

所有这些关于建筑美的诗句,其美的意象都是建筑与自然融和在一起的。

谢灵运说:“抗北顶以葺馆,瞰南峰以启轩,罗曾崖于户里,列境澜于窗前。因丹霞以钿楣,附碧云以翠椽。”(《山居赋》)苏子由云:“每月之望,开户以待月至,月入吾轩,则吾坐于轩,与之徘徊而不去”。(《待月轩记》)叶绍翁诗作:“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汉代文人学士的 《两都赋》、唐人的 《滕王阁序》、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所传达的美感的焦点,都在于建筑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相互渗透。自然者,天也;建筑者,人工之创造物,两者的交会融和,是“天人合一”,是自然与人工的 “交响”、“共鸣”。

宗白华说:“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戴醇士: ‘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一座空亭竟成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聚积的处所。倪云林每画山水,多置空亭,他有 ‘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 名句。张宣题倪画 《溪亭山色图》 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苏东坡《涵虚亭》诗云: ‘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唯道集虚,中国建筑也表现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宗白华:《艺境?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苏州怡园螺髻亭即是突出一例 (图二)

图二 苏州怡园螺髻亭:设亭于自然山水之中,以吐纳云气

这一段话真是说得极好。中国人的宇宙意识,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有机”意识。在东方的建筑文化观念中,人们将人为的建筑看作是自然、宇宙的有机部分,将自然、宇宙看作一所“大房子”,自然宇宙与建筑宇宙在文化观念上是合一的。门户、窗牖、楼阁、亭榭之美,既是人工之美,亦是“天然”之美。建筑之美是自然美的社会侧影,建筑美的源泉在自然之中。离开了自然,建筑便失去其独立的美的品格。这正如明代造园大家计无否(计成) 所言: “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计成 《园冶》)。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深湛的艺术造诣使他领悟到诗歌艺术与建筑美的相通之处,即都美在人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也可以说美在两者的“模糊”与“灰”域。史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暂居于庐山,筑寓园并自撰《草堂记》。仔细研读这一篇不为世人注目的《草堂记》,可以发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有机”论思想。首先,所选草堂之址是契合人的心境的。“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这位大诗人所以筑寓“介峰寺间”,固因“其境胜绝,又甲庐山”,更因这里的自然景物十分切合其谪官不久的惆怅与失意。郁意难解,当不喜招摇而筑室于峰巅,故惟求其“面峰”而居了。其次,草堂之美学性格也是契合人之心境的。“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纬,率称是焉。”唯质朴是美、“布衣”是美,一洗朝堂之?丽。虽然当时白氏并非“布衣”,但草堂之乡风野趣,某种意义上是诗人性情压抑、求其清和宁静淡泊的内心情绪的一种写照。同时,环境与建筑风格也是相互协调的。要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不出两法:第一、使建筑与环境 “对立”,在“对立”之中求和谐。此时,建筑是整个环境的一个新的、强烈的因素,由于建筑物的屹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景观;第二、使建筑风格服从于自然环境的美学基调,建筑之美融渗在自然美之中,此时,建筑对整个自然景观的改变不大。白氏草堂与匡庐自然的协调属于这里所说的第二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使“物诱气随、外适内和”,涤尽污浊,通体“逍遥”,在这天趣自然中,草堂不仅是一审美对象,而且成为观赏庐山之美的一个出发点。

应当说明,中国这种“天人合一”建筑的实例俯拾皆是,民居、寺观、园林、居室是这样,宫殿、陵寝等建筑门类,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之美。

中国的特殊哲学观是“天人合一”。在《周易》,“企图对包含自然、社会、人类的历史发展等等范围极其广泛的问题作出一种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建立一个世界模式”(《中国美学史》,第1卷第285页)。如《周易》乾卦,五爻、六爻象征天,初爻、二爻象征地,三爻、四爻象征人。这里,“天人合一”中的“天”,指自然神、自然界,包括《周易》五、六爻,初、二爻所象征的天、地。(图三)古代先哲习惯于将“天”、“人”放在一起加以思考,认为宇宙之根本原理,亦即人生的根本准则;宇宙自然之理,是人生社会之理在天上的返照;人生社会之理又是宇宙自然之理在地上的俗化。“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为人者天也。……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 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 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 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故“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程明道《语录二上》)

图三 “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卦符表现

这种“一锅煮”的民族文化心理模式,可以说是深入到民族的灵魂骨髓的。谈宇宙,往往从人的生理心理角度附会之,“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说人生, 又要到天那里去寻找根源,“人之身, 首而员, 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和,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颈而下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四方,地形之象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真可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周易?序卦传》)。弥纶天地,无所不包,天人相类,天人相通,天道亦即人道,“天地人只一道也”(程伊川《语录十八》)。天人之间,究为何物?其实又是一个 “模糊领域”。

那么,在这个天人统一体中,在天面前,到底有没有人的位置呢?或者说,在人面前,天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