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商品生产者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它是联结不同商品生产者的纽带。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才合理流动并不一定都要通过供需双方直接会面的市场,计划调配也是实现人才流动的一种形式。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如果仅仅局限于计划调配这种单一的形式,人才供需双方不能直接见面,不给他们自主地选择对方的权利,并且人才一经调配到某一单位就永无更改,那就很难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很难避免人才的积压和浪费。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给人才供需双方自主地选择对方的权利,只有这种两厢情愿的人才交流形式,才有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而人才交流需要提供一定场所,这就是人才市场。可见,社会主义人才市场是一种特殊市场,是联结人才供需双方的纽带,是实现人才合理流动的必要途径。这里既不存在一般商品市场上的那种交换关系,也不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那种买卖关系。在社会主义的人才市场上,作为人才一方,只是通过人才市场选择一个自认为最适宜的工作单位,而并没有将自己的才能作为交换对象转让给对方。作为需求人才的一方,只是通过人才市场选择适合本单位工作的人才。在人才市场上,他们不仅未向人才支付任何等价,而且在事后给予人才的物质待遇,也不是人才的价值,而是人才劳动的报酬。总之,社会主义人才市场,不是交换人才商品的场所。
人才市场模式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社会经济形式不同,人才市场的模式也就不同,我国大体有以下几种模式:
(1) 计划调配模式,是我国过去实行的一种人才流动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只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不承认是商品经济。这种模式便于集中人才,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又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对人才流动提出的经常的、灵活的内在要求。
(2) 市场调节模式,即对人才流动不加任何控制,完全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模式。理论基础是只承认社会主义市场商品经济,否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计划经济。这种模式虽有利于人才合理配置,但同时难免人才盲目流动,以及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
(3) 计划与市场共同调节模式,理论基础在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这种模式既可保证国家宏观调控,又可扬市场、计划之长而避其短,因而是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的理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