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以服饰行为表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以服饰行为表意

分类:【风俗文化】

ARABIN DERD ì KIRMIZI PABU(土耳其)

阿拉伯人之忧是红鞋子

典出自土耳其传说。18世纪,奥斯曼三世和穆斯塔法三世时期的宰相柯贾?拉格普帕夏,一天在书房处理国事直到深夜。阿拉伯奶妈进来问道: “明天同小姐一起去戈克苏。我,您的踏实仆人,是穿淡红色衣服好呢?还是穿淡青色的好? 小姐们对此有争议。究竟哪种颜色对我更合适? ”帕夏建议她穿淡红色的衣服。“那样的话,我明天早上要穿一双红色的鞋子,是不是? ”奶妈又说。这位阿拉伯女仆走出书房后,宰相举起双手向安拉祈祷:“主啊!你把那个阿拉伯人的头脑赐给我一个晚上,让我安安稳稳地睡一觉吧!我为振兴国家忧愁,阿拉伯人却为红鞋子忧愁。”此语用来形容庸人自扰,同时还有舍本逐末、本末倒置、轻重倒置的意思。

Anton,steck den Degen ein!(德)

安东,让剑入鞘!

这则成语原是由德国作家卡里斯编剧的滑稽剧剧名,1859年此剧曾在柏林愚人节上演出。剧中也多次提到此语,用以暗指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1808―1873)的好战心理。后此语用来讥讽好战。

Cut the coat according to the cloth. (英)

按料裁衣

源自 《圣经?旧约》中《创世纪》第37章第3节。雅各老年得子,为他取名约瑟,并且对他十分钟爱。因为当时布料缺乏,雅各为约瑟做了一件由各色布料拼凑起来的彩袍。故该成语表示“量力而行”的意思。

Jen.bis aufs Hend ausziehen (德)

把某人剥到只剩一件衬衫

在古代时维也纳的城市法律中曾经规定,债权人有权把债务人的衣服脱到只剩一件衬衫。该成语意为夺取某人的一切,使他陷入窘境。

把他的两只脚塞进一只鞋

此语出自拜占庭帝王处罚侏儒的刑罚,喻指迫使某人屈服或者使某人俯首帖耳。

jeter le froc aux orties (法)

把僧袍扔进荨麻丛里

此语原本意为拒绝再当僧侣。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圣?勃夫(1804―1869)曾用过此语:“拉伯雷脱下了修会的,也就是说,修道士的服装,穿上了俗间神父的服装,就像常说的那样,把僧袍扔进了荨麻丛里,他而后去了蒙彼利埃攻读医学。”后来,此语不仅用来指脱离教会,不再当僧侣,还转义指“摆脱某种困境”。

cueillir (moissonner) des

lauriers(法)

采下月桂

在古代西方,月桂是胜利的象征,胜利者凯旋之时,人们都要给他们戴上桂冠。“采下月桂”意即获得了胜利。

ramasser une veste (法)

重新拾起衣服

典出自若阿香?迪弗罗的《剧坛逸事》。一次,在演出三幕梦幻剧《群星》第三幕时,金星和牧羊人出场了,牧羊人说: “夜色深沉,正是休息的好时光,过来坐在这块草地上吧。”金星道: “草上沾满了露珠,湿了。”牧羊人便道:“那就坐在我的衣服上吧。”此刻,全场观众哄堂大笑,嘲笑声和口哨声不断,并要求拉上帷幕,演出只得停止。牧羊人满脸羞愧,重新拾起衣服,向观众行了一礼,而后退场。此后,演出继续,牧羊人又重新带回了衣服,把它放到了原先的位置。此语后意为遭到挫败。

Calzar muchos (pocos) puntos(西班牙)

穿大(小)尺码的鞋

古时,西班牙人根据人的高度或脚的长度,以计算针脚的方式表示鞋的尺码。西班牙作家梅尔乔?德?圣塔?克鲁斯(约1520―约1580) 的《西班牙警句格言集》(1574年),曾记载一则笑话: 一个人请鞋匠给他儿子做一双鞋,鞋匠问他要做多少个针脚长的鞋。那个人急忙跑回家拆掉了儿子的一只鞋,计算了鞋底的针脚数,然后跑回来告诉鞋匠要一双62个针脚长的鞋。后“穿大(小)尺码的鞋”转义为人的聪明能干或愚昧无知。

Auf die Strümple kommen (德)

穿上袜子

17世纪初的欧洲,因为袜子价格昂贵,人们穿袜子并不普遍。此语意为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生活有所改善的意思。

Auf fremden Sohlen gehen (德)

穿着别人的鞋子走路

古希腊人上桌吃饭前,都先要习惯地脱下鞋子。饭后,谁如果有急事或喝醉了酒,很容易穿错鞋子匆匆离去。故此语派生出“利用别人的工作成绩”或“接受别人的习俗”这两种意思。

casser sa pipe(法)

打碎了烟斗

此语出自法国作家若阿香?迪弗罗的《剧坛逸事》。著名演员梅尔西以边演出边吸烟斗著称,最终他在演出时猝死在了舞台上,烟斗也随之被打破。此语作为“死掉”的委婉语,与汉语中的“呜呼哀哉”同义。带回来了侯奈尼的一双鞋 (阿拉伯)

传说希赖国(约3世纪末―7世纪初)中有个叫侯奈尼的人,以制鞋卖鞋为生。一天,有个阿拉伯人赶着骆驼队路过侯奈尼的鞋店前,想要买双鞋,他挑来选去,讨价还价。对此侯奈尼很不耐烦,一气之下决定不卖鞋给他,并想出一条戏弄他的计谋。于是等这个阿拉伯人赶着驼队离开后,侯奈尼随即关上店门,拿上阿拉伯人挑好的一双鞋,悄悄地跑到他前面,将一只鞋放在他必经之路上,把另一只放在更前面的路上,然后侯奈尼就近藏好。当这个阿拉伯人遇见第一只鞋时,不无遗憾地说:“这不是侯奈尼的那只鞋吗?要是一双该多好! ”说完丢下鞋继续赶路。不久,他又发现了第二只鞋,于是十分懊悔地说道:“我为什么不拾起第一只鞋呢! ”说完便放下驼队转身去拾第一只鞋。等他走后,侯奈尼立即将驼队赶走了。当这个阿拉伯人拾回鞋再去找驼队时已不见其踪影了,只好提着那双鞋垂头丧气地回家。尔后对询问他此行收获的家人说:“我给你们带回了侯奈尼的一双鞋。”故此语用来比喻因小失大,失望而归。

Ahorcar(colgar) los hábitos(lasotana)(西班牙)

吊死法衣

教士、牧师在脱离教会时,常脱下法衣挂在门外的树枝上或屋内的衣架上,其形象好像是吊死在上面。故后人遂以此语比喻还俗、弃学或转业。

Alles über einen Kamm scheren(德)

都用一把梳子来剪

古时欧洲澡堂服侍所有顾客用的都是一把梳子,农民给羊群剪羊毛用的也是一把剪刀。此语意为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同汉语“一视同仁”意近。

Dax Hemd est nker als der Rock(德)

对我来说,衬衫比上衣更贴身

出自普鲁士宰相俾斯麦(1815―1898)的一句名言,意指要做同自己利益接近的事情。

房子烧毁才有人问起手镯 (印地)

据说有个女人为炫耀自己的新手镯,便用点燃烧自己的房子来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当别人看到手镯时,她的房子也已烧毁。此语意为“马后炮”、“事后诸葛亮”。

Спустя рукова(俄)

放下袖子

源自17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时尚。穿着当时流行的长袖衣,做事很不方便。此语常用来比喻某人把事情做得草率马虎,漫不经心。

Cambiar(volver) la casaca(chaqueta)(西班牙)

改换外套

法国宗教战争期间(1562―1594),天主教派军队身披布满红色十字架图案的战袍,胡格诺派军队穿着没有十字架图案的白色战袍,以示区别。而当时的罩袍通常都有不同颜色的衬里,因此,常有人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将罩袍反穿,利用服装外观蒙骗敌方。后人以此语表示改变立场,讽喻变节行为。

Bell the cat (英)

Attacher le grelot (法)

Ponerle el cascabel al gato(西班牙)

给猫系锒铛

典出自一个古老的童话。有一窝老鼠因为怕猫而弄不到吃的,快要饿死了。老鼠们商定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在猫脖子上系个锒铛,以便听到铃响时可及时逃命。众鼠都认为这个主意极好,但有一只不起眼的小老鼠提出: “谁去给猫系上锒铛呢? ”没有一只老鼠愿去。此语用来讽喻不切实际或毫无价值的想法。给跳蚤钉掌

在19世纪,俄国流行一句讽刺媚外思想的俏皮话: “英国人做了一只钢跳蚤,我们的铁匠就给它打个钢掌子寄去。”1881年,俄国作家列斯科夫创作了小说 《左撇子》,书中的主人公 “左撇子”是个技艺高超的铁匠。他不仅为外国钢跳蚤的细脚打造出精巧的小掌子,而且还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型钉子,把钢掌钉在跳蚤的脚底。故此语在苏俄文学中常用来比喻出色地完成了某件细致复杂的工作。

KEL BAA MR TARAK (土耳其)

给秃头送黄杨木梳

按照土耳其的习俗,富户嫁女时,要给男方送嫁妆; 新娘的母亲要给新郎的妹妹、弟媳和嫂子们,按年龄和家境的不同,分赠饰有金、银边的梳子、象牙梳子或黄杨木梳子以及其他礼物。有位新娘的娘家送给新郎的秃头弟媳一把黄杨木梳子,这位弟媳嫌礼轻而很不满。于是新郎的母亲对她说:“像你这样的秃头,连黄杨木梳也是多余的。难道你还要用金梳子去梳你那满头金发吗! ”故这条典故意为 “大材小用”、“杀鸡焉用牛刀”。

挂金挂紫,不若朴素无华

典出自《伊索寓言》。孔雀讥笑白鹤说:“我披金挂紫,你的羽毛却一点也不华丽。”白鹤回答说: “我鸣叫于星际,飞翔于九霄,你却同公鸡与家禽为伍,在地上行走。”此语意为穿戴朴素而有声誉,胜于自诩富有而默默无闻。

哈尼娅在搽脂抹粉 (阿拉伯)

据传说,有个叫哈尼娅的女人,她的丈夫死后,她对人说不再嫁,却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在人们面前卖弄风骚。此语比喻言行自相矛盾,引起他人怀疑的人。

猴子小姐和它的眼镜

典出自《克雷洛夫寓言》。猴子小姐年岁大了,视力逐渐衰退,有人告诉它配一副眼镜就行了。一天,猴子小姐到城里买回了好几副眼镜,它一会儿把眼镜顶在头上,一会儿套在尾巴上,一会儿闻闻,一会儿又舐舐。无论怎样眼镜总不管用,它认定是受骗了,最后抓起眼镜向墙上摔去。此典故比喻无知的人不识宝贝的价值。

获得阿克托尔的盔甲

阿克托尔是希腊神话中意大利奥戎克人的武士,被儒图利人国王图尔努斯所杀。图尔努斯缴获了他的矛枪后引以为荣,非常得意。后即以此语意指冒夺他人之功。

继承衣钵

《圣经?旧约》的《列王纪上》第19章19节中载,先知以利亚按耶稣的吩咐,前往大马士革作叙利亚王。在途中遇到了一个名叫以利沙的以色列人,正赶着12对牛耕地。先知以利业按耶稣的昭示收以利沙作先知接替自己,他把自己的外衣搭在了以利沙的肩上,表示收他为弟子。后此语多喻指继承某人的事业、思想。

Borrowed plumes (英)

借来的衣服

典出自《伊索寓言》中的《穴鸟和鸟类》。宇宙大神宙斯召唤众鸟集会以立鸟王。在集会上,其貌不扬的穴鸟为博得大神的喜爱,将其他鸟类脱落的羽毛粘在自己身上。如此一来,经过精心改妆的穴鸟竟然成为鸟群中最美丽、最不凡的一只。就在宙斯准备立它为王时,众鸟将它们各自的羽毛从穴鸟身上啄下来衔走了。于是,穴鸟又成为光秃秃、黑乎乎的丑鸟。此语表示“借来的好衣裳”、“摆空架子”等意,常用来讽刺虚荣和自命不凡。

Mit Siebenmeilenstiefeln vorus sein (德)

借助七里靴赶在前面

此典出自童话《一个小矮人》。小矮人有七个兄弟,他们受到吃人魔的迫害,小矮人决心施计使自己的七个兄弟摆脱这个凶恶的妖怪。一次,吃人魔在追赶七兄弟的途中感到困倦,于是它便吃力地躺下睡着了。小矮人乘机脱下妖怪脚上那双七里靴,因为谁穿上这双七里靴,跨一步就能走七里路,吃人魔失去这双靴子也就没办法捉到七兄弟了。此语表示远远超过某人的意思。

Nine(three) tailors make a man. (英)

九 (三) 个成衣匠造出体面人

此语源自古代英国风俗。教堂会在死人安葬时敲钟,死者若是小孩,敲三下; 女人敲六下; 男人敲九下。由于英语中“成衣匠”和“钟敲一下”的读音相似,因此后来逐渐形成此语。这则带有黑色幽默色彩的成语同时也在表达人们外表的缺陷可靠成衣匠来修饰的意味,同汉语“人靠衣衫马靠鞍”意同。有时此语的“九个”可换成“三个”。英国人约翰?泰勒(1580―1653)在其《水手约翰?泰勒全集》(1630)中曾引用道: “我想一些愚蠢的无赖是这样开始诽谤的,三个成衣匠 (三下)造出一个体面人。”

K AYAINI BR PABUCA SOKMAK(土耳其)

两只脚穿在一只鞋里

从前在土耳其,陌生男人是不能随便进一个女人家里的。如果发现哪个女人随便把陌生男子引到家里,村里的阿訇和村民就会去搜查,抓住后给予严厉的惩罚。据说有一天,人们对被怀疑的一家进行了这样的搜查,两个行为不轨的男女害怕当众出丑,慌忙地企图逃跑。混乱之中,男的把右脚,女的把左脚穿进了同一只鞋里,结果忙里出错的两人当场被擒,狼狈不堪。此成语引申出“手忙脚乱”、“手足无措”等意。

Дело в шлпе(俄)

帽中之事

关于此语的来源有两种不同说法。帝俄时代,传递信件、公文、包裹之类的物品邮件全靠驿站派专人骑马去办。由于驿使往往是单枪匹马,为防邮件被劫,驿使常把重要的邮件藏在帽中或帽缘里。另一说,此语为帝俄时代索贿行贿的暗语。该成语表示一切进行得很顺利,事情办得很顺手等意。

ΕКАΣТОΣ АNΘРΩПОΣ △ΥО ПНРАΣ ФΕРΕI(希腊)

每人挂两只口袋

典出自《伊索寓言》。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普罗米修斯造人时,给每个人挂两只口袋,挂在身前的口袋专门用来装别人的恶行,而挂在身后的口装用来装自己的恶行,以便扬人之恶,隐己之私。此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不足的人。

Pretty Fanny’s way (英)

漂亮芳妮的举止

英国著名诗人蒲柏(1688―1744)曾在其 《仿贺拉斯作》 (1738) 和 《群愚史诗》(1743)中给他的主要论敌之一,哈费勋爵,取了个“芳妮老爷”的绰号。哈费(1696―1743) 是对女皇陛下很有影响的副掌礼大臣。此人喜好涂脂抹粉,常装扮得像寄膳学堂里的女学生那样漂亮,并且举止浮华带有女子气。后来“漂亮芳妮的举止”一语便转义为“无伤大雅的怪脾气”。英国小说家、诗人司各特(1771―1812)在他的小说中引用道: “这些勇敢无畏的人对梅格那种精力充沛的调皮性格并不介意,只把它当作‘漂亮芳妮的举止’”。

Einen in Harnisch bringen (德)

让一个人穿上胸甲

在古时候,当一个人用胸甲武装起来的时候,就意味着即将上战场搏杀了。此成语义为准备战斗。

AGACA CIKSA PABVCV YERDEKALMAZ (土耳其)

人爬树鞋不留在树下

此语源自土耳其民间关于智叟纳斯雷丁?霍贾的传说。据说有一天,纳斯雷丁?霍贾穿着一双新鞋在散步,村里一些顽童想把霍贾的鞋藏起来捉弄他,于是便用计激霍贾爬树。霍贾将计就计表示愿意爬树,他把新鞋塞到腰里之后就开始攀爬。“霍贾! 把鞋留在树下吧! 在树上鞋有什么用。”孩子们喊道。“或许树那边正好有条路! ”霍贾不假思索地答道。由此该成语常用来表示“足智多谋”、“老谋深算”等意思。

drop the other shoe (英)

扔下另一只鞋

此典源于英国的一则幽默故事。一位小职员每天加班到很晚,到家时已疲惫不堪,他脱下鞋子后总是随手丢在地板上,发出很大声响。楼下的人因为每晚都会被吵醒,不得不向他抗议。这位职员承诺以后一定改正。可是第二天晚上,他回家照例扔下一只鞋子,然后忽然想起自己的许诺,于是便小心翼翼地放下另一只鞋子后睡去。一小时后,他被一阵敲门声惊醒,楼下的人喊道:“求求你,请把另一只鞋也扔下来吧,我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否则我不敢入睡啊。”此语意为采取人们预料会采取的连续行动。

?つ て兜の诀を?めょ(日)

胜利后仍须系紧头盔带子

语出长谷川千四(1689―1733)编著的木偶净琉璃《鬼一法眼三略卷》,同语见于安乐庵策传(1553―1642)著的《醒睡笑》。此语意为,即使打了胜仗,仍须系紧头盔上的带子,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意同汉语的“戒骄戒躁”。

glove money (英)

手套里的钱财

古时西方人行贿时,把钱放在手套里,临走时,故意把手套留给对方,受贿者就欣然收下里面的钱财。此语的意思为贿赂。

hand in glave (英)

手在手套里

由西方古代成语“手和手套”演变而来。如果人们在团队合作中配合得很默契,亲密无间,就像“手在手套里”一样的合适、舒展。那么这种情形就会用此语来形容这种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

ОПОIОΣ ΕХΕI ТА ΓΕNIА ΕХΕI КАI ТАХТΕNIА(希腊)

谁有胡须,谁就有梳子

据说帕夏(土耳其高级官衔的称号)阿里斯有一个小儿子,名叫塞利姆。一天,阿里斯对儿子说: “我身为帕夏,烦恼事倒不少,而你什么也不是,日子却过得比我愉快。”塞利姆答道:“父亲,谁有胡须谁就有梳子。”根据土耳其风俗,有胡须的人会随身常备一把梳子,以便随时梳理胡须,所以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我既然没有一官半职,有什么烦恼操心的事呢。”此成语喻有重任者,无一例外都有烦恼。

她还没有来得及把鞋子穿破

此典出自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因亡父显灵而得知自己的叔父――新国王克劳狄,正是杀父凶手,因而他对母亲迅速改嫁克劳狄之举十分悲愤。他痛苦地说道:“……短短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破旧,她就……她就嫁人了。”后来,此语被用来表示寡妇对亡夫的忘却和迫不及待的改嫁。

talk through one hat (英)

透过帽子讲话

典出19世纪80年代的纽约《世界报》的一幅画。当时纽约市曾要求司机必须穿白衬衣上班,这一规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他们认为老板的这种作法是在透过帽子讲话。不久该报又刊登了讽刺在1888年第九任总统竞选中,获胜的共和党候选人本杰明?哈里森(1833―1901)的漫画,由于哈里森常爱戴一顶用海狸皮制成的高帽子,在漫画中那顶帽子在画家的笔下被夸张得很大很高,遮住了哈里森的大半个脸,以此暗示总统所说的任何话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人们看不清他是谁,也听不清他说的话。后来此语用来表示“瞎扯”、“胡说八道”等意。

I must put on my conjuring cap.(英)

我得戴上魔术帽

据说,瑞典的埃利克十四世是一位沉迷于魔法术的国王,最后他也因此变得精神失常。他曾常常戴着一顶魔术帽,并自以为可以呼风唤雨地施展魔法。所以每当暴风雨来临时,瑞典百姓总会说: “国王又戴上他的魔术帽了。”后来此语演变为成语,表示“问题需要仔细考虑”、“我得好好想想”等。

Schmutzige Wsche waschen (德)

洗脏衣服

词语出自普鲁士宰相俾斯麦 (1815―1890) 的名言。他曾对自己的亲信说: “我们俩宁愿私下洗涤我的脏衣服。” 即意为隐秘地谈论自己的丑事。由此该成语具有“议论别人的缺点、丑事”的含义。

Споднятым забралом(俄)

掀开面罩

古代欧洲的骑士,在作战时为保护自己,便全身披挂盔甲并头戴可开合的金属面罩。有时,斗志昂扬的勇士为了更好地看清敌方,常于搏杀中掀开面罩。后此语引申为“无畏地”、“公开地”、“毫不掩饰地”等意,有时还可被译为“公开露面”。

На воре шапка горит(俄)

小偷的帽子会起火

此成语源自俄罗斯民间故事。据说一位老实农夫在集市被偷了钱袋,他请巫师帮忙抓小偷,巫师在集市中高声喊道: “小偷的帽子着火啦! ”当时果然有个人马上下意识地摸自己的帽子,从而暴露了自己窃贼的身份。此语用来表示“做亏心事的人总会漏出马脚”的意思。与汉语谚语“做贼心虚”意同。

袖の下を使ろ(日)

袖子底下行贿

在古代,公卿和僧侣被称为长袖之人。而行贿与受贿的人们往往从袖子底下偷偷摸摸地交接物品。由此派生出词语“行贿有方”即由贿赂长袖之人而来。

mettre du foin dans ses bottes(法)

靴子里存放着草料

古代骑士常在靴子里存放一些干草,以备坐骑之需。后来成语便具有了“为将来作充足的准备”的意思,有时也转义为“积攒了大笔钱财的富有之人”。

若木の下で笠をぬげ(日)

在小树下脱笠

此语源自松江重赖(1602―1680)著的《生吹草》。文章中写道,“人们在小树下也应脱笠,因为小树虽然嫩小,但总将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一成语意喻:年轻人虽然资历浅薄,但是将来却很可能成为伟人,因此对年轻人也要予以足够的尊重。这与汉语成语“后生可畏”意同。子穿裤,父裸体。

据说,在越南最早的国家文郎国雄王三世时,有一个姓渚的贫穷人家遭了火灾,微薄的财产被毁,只剩下一条裤衩,父子两人只好轮流穿着。当父亲渚浮云穿裤子时,儿子渚童子只得跳进河里藏身。后来,渚浮云病危,为把裤子留给渚童子,父亲临死之前嘱咐儿子,务必将他赤身葬下。渚童子不忍如此,仍为他父亲穿上了裤子才埋葬。此后,渚童子的生活更为艰辛,他白天泡在河水里,直到晚上才能一丝不挂地上岸。一天,渚童子见四处没人就爬上岸晒太阳取暖,不巧恰被外出游玩的仙荣公主撞见。公主虽然很羞涩但认为此乃上天赐予的姻缘,于是便与渚童子结为夫妻。此成语表示“赤贫”,同汉语成语“衣不蔽体”、“捉襟见肘”意近。

Напялить на себятогу…(俄)

自己穿上托加

有时此语也译作“穿上……外衣”。“托加”是古罗马人穿的一种披挂、缠绕式外衣,一般以白色毛织物为质料,可以裸体穿着,也可以穿在内衣之外。基本穿法是,将椭圆形或半圆形的布料从左肩披向身后,穿过右腋绕回前面,再把剩余的部分自左肩搭向身后,并整理出华丽、顺畅的衣褶,可遮盖躯干直到小腿部位,手臂基本露在外面。在古罗马共和制时期,托加的色彩、装饰等要素成为标志穿着者社会身份、地位和职业的象征,如,司政官、领事等官员穿有紫色条状缘饰的白色托加;紫与深红色条纹的托加是占卜师的礼服;凯旋的将军或皇帝穿绣有金色纹样的紫色托加;一般市民穿未经漂染的本白托加。“托加”一词在不同语种里的修饰色彩也不相同,“自己穿上托加”可传达“庄严”的意味,但在俄语中也有“装腔作势、假正经”的含义。革命导师列宁(1870-1924)在《社会民主党在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中曾引用此成语。

Wissen,wo einen der Schuh drückt.(德)

知道,鞋在哪挤脚。

词语源自罗马传说。一位罗马人要同自己美丽、忠贞的妻子分手。他的朋友质问其原因,他指着穿在脚上的鞋子对朋友说道:“这只鞋崭新而漂亮,但是,没人知道,这双鞋在哪儿挤我的脚。”这条成语用来表示“了解某人的难处和苦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