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伏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伏藏分类:【传统文化】 藏族对发掘出土的佛教经典及其他书籍的称呼。相传八、九世纪时,莲花生等人为将佛教密法传于后人,曾将写好的经典埋于地下或置放在岩洞中,为后人所发掘。喇嘛教中除宁玛派外,其他教派均认为这些经典为掘藏者所伪造,不足征信。十二世纪中叶起,宁玛派中出现不少发掘伏藏的人。其中最著名者娘?尼玛窝色,发掘的伏藏称“上部伏藏”。由古如?却吉旺秋发掘的伏藏称“下部伏藏”。十五世纪僧人热特那林巴将”上部伏藏”和“下部伏藏”汇刻一起,通称“南藏”;十六世纪早期,由掘藏者仁增郭吉登曲坚发掘并汇刻在一起的经典称“北藏”。其中有不少是叙述吐蕃历史的典籍。如《五部遗教》、《莲花生遗教》和若干医书,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指藏族苯教和佛教徒在他们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难时藏匿起来,等到有再传条件时重新发掘出来的经典。从内容来分,有经文伏藏(chos-gter)和圣物伏藏(rdzas-gter)两种。 经文伏藏又分两类,即书藏(dpe-gter)和识藏(dgong-gter),书藏就是经藏匿后重新发掘出来的各种经书;识藏较特别,指埋藏在人们意识深处的伏藏。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天灾人祸而无法传下去时,就由某个本尊、神碉或贤哲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就将其诵出或记录成文,这就是识藏经典。被授藏的人可能是宗教师,也可能是目不识丁的村夫或牧人。经文被发掘可能在被授藏人的一生中完成,也可能在延续几代人之后。相传苯教经典《绰年噶桑》(khrog-ngan-bskal-bzang)就是珠顾绰年(sprul-sku-khro-gnyan)传下来的识藏经典。 圣物伏藏指法器、圣贤大德的遗物、唐卡画等所有被视为神圣的实物。以埋藏地点来分,藏在地下的叫土藏,藏在水中的叫水藏,藏在岩石下或岩洞里的叫岩藏。 伏藏是苯教和藏传佛教尤其是宁玛派共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有复杂的历史成因。毫无疑问,存在许多真正意义上的伏藏。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也出现了大量的伪藏,真赝难分,导致了宗教文献的复杂性,也给后人的研究增添了难度。 伏藏主要指从岩石、水边、森林等处挖掘出来的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经书。相传8世纪末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莲花生等密宗论布因时机未到,不宜公开宣布,便将密宗经典埋藏起来,托咐空行暂为守护,以待未来有缘的成就者发掘后继续得到宏传。几百年以后便有人把伏藏挖掘出来,进行传布。挖掘伏藏的人通称为伏藏师,后期伏藏大师多半都是宁玛派僧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