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位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位阶分类:【传统文化】 道士品位、阶级制度。位阶在早期道教已有发端。东汉末黄巾起义首领张角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下设组织单位曰“方”,各首领以其人数多寡,称为“大方”、“小方”,是为渠帅总领。五斗米道至张鲁时,张自称“师君”,为最高位阶,其下传道单位曰“治”,首领称“祭酒”或“治头大祭酒”,最低阶者则名为“鬼卒”。随道教之发展,上述划分渐不存在,代之以新的形式。据《三洞奉道科诫》,道士分为六阶:“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唐代正一道之品位阶级,主要有:清信弟子、清信道士、正一道士、高玄法师、洞神法师、洞玄法师、洞真法师、大洞法师等。《正一威仪经》记载较详。到明代,正一派道士品位称号主要有:真人、高士、法师、讲师等。其中,真人为帝室赐封,官品为正二品,在道教中品位最高;高士亦为帝室赐封,官品为正三品,教内品位高于法师。法师、讲师则纯为教内品位。现今台湾仍存有较严格的位阶制度。受戒道士分九阶,称九“品”。只有掌握规定的经?,达到规定的修行,才可得相应品位。从乌头道士品位的规定看,熟悉《大洞真经》和《黄庭经》者,方授一品;精通《三洞五雷经?》,授二至三品;精通《盟威经?》,授四至五品,精通《三五都功?》,授六至七品;胜任举行科仪的直香和引班,可授八至九品。就正一道而言,只有受过道?,才算步入道阶。南北朝以来,凡道士都当从受正一?后,方有升迁。受?与迁阶,实际上有着密切联系。更早期五斗米道,特有“三会”日为道民授?奏迁日,凡道民受?,乃依德行道功进阶迁授,不得越阶超成。唐玄宗时,道士阶级凡七等,然七阶道士实与七品?道士同质异名而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