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何博士备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何博士备论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第一部以军事历史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军事著作,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撰。何去非,字正通,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被任命为右班殿值武学教授博士,宋哲宗元钓四年(1089)改任徐州州学教授。《备论》即写于任武学教授期间。原书28篇,今存26篇:六国论、秦论、楚汉论、晁错论、汉武帝论、李陵论、李广论、霍去病论、刘伯升论、汉光武论、魏论上、魏论下、司马仲达论、邓艾论、吴论、蜀论、陆机论、晋论上、晋论下、苻坚论上、苻坚论下、宋武帝论、杨素论、唐论、郭崇韬论、五代论。《备论》通过对战国至五代历代兴亡成败和22个军事人物用兵得失的评论,总结战争规律,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论断。在战争观方面,认识到“兵有所必用,虽虞舜太王之不欲,固当举之;有所必不用,虽删蚩尤秦皇之不厌,固当戢之。”(《汉武帝论》)“兵于人之国也,有以用而危,亦有以不用而殆矣。”(《汉武帝论》)因此,对于战争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要具体分析。《备论》在作战指导上,重视智谋和谋士的作用,认为智能胜勇,智足以役勇。指出:“兵以势举者,势倾则溃;战以勇合者,勇竭则擒,唯能应之以智,则常以全胜而制其二者之弊。”(《魏论上》)在《吴论》中,《备论》分析孙坚失败的原因时指出:“古之豪强有功业之大志,其才力虽足有以取济,而无谋夫策士合齐集智以更辅其不迨,使无失乎事机之会,则往往功败业去而为徒发者,皆是也。”这一观点对后世“智不备于一人,谋必参诸群士”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关于战争实践和兵法原则之间的关系,《备论》认为:“夫以兵可以无法,而人可以无学也。盖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不可以不学;然法之所得而传者,其粗也,以其不尽于兵,故人不可以专守,盖法之无得而传者,其妙也。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是以古之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霍去病论》)主张根据兵法原则,灵活运用于战争实践。这些论述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何博士备论》论述历代兴亡和褒贬历史人物不囿陈说,多有创见;总结战争经验,语多精辟。苏轼曾称赞“其论历代所以废兴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纪晓岚在《四库总目提要》中也称“其文雄快踔厉,风发泉涌”(所引均见《四库兵家类丛书》第二册,727―131,1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可见所受评价之高。《备论》所总结的战略战术和政治策略值得重视之处很多。

军事史书。北宋何去非撰。4卷。共28篇,今存六国论、秦论、楚汉论、晁错论、汉武帝论、李广论、李陵论、霍去病论、刘伯升论、汉光武论、魏论上下、司马仲达论、邓艾论、吴论、蜀论、陆机论、晋论上下、苻坚论上下、宋武帝论、杨素论、唐论、郭崇韬论、五代论,又清黄廷鉴校并跋之抄本载《邓禹论》,共3万余言。是书上溯战国,下迄五代,以战争史中之成败得失为鉴,阐述兵法道理,剖析众多战例和军事史人物,赞赏韩信、曹操等兵家所为,提出选将治军之要领,为中国军书史上一部重要的战史及人物评论性著作,在当时已颇有影响。其文“笔势雄健,得秦汉间风力”(苏轼语)。该书在日本也早有流传,民国时被译成英文。今存明穴研斋抄本及清代十余种刊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