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光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佛光寺分类:【文化精萃】 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佛光山腰。据文献记载,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99年),隋唐时寺况兴盛。原主要建筑是弥勒大阁。公元845年 (唐武宗会昌五年)佛毁,寺宇亦遭毁坏。公元857年 (大中十一年),宣宗复佛法,又重建寺宇。现寺内存的六角形祖师塔,为北魏遗物;山腰的东大殿,为唐所建;前院文殊院为金代所建;其余皆为明清建筑。佛光寺的文物是唐代佛教艺术精华所在。 佛寺名。在山西五台山东北50里佛光村佛光山腰。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471―499),据称孝文帝曾在此见到佛光,故名佛光寺。曾建有高32米的弥勒大阁,隋唐时香火极盛,名闻遐迩。会昌灭法时被毁,仅存一北魏时六角形祖师塔。唐大中十一年(857) 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寺坐东朝西,三面环山,西面渐低且开阔。因山势而建,主要有东大殿、文殊殿,还有山门、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等,高低错落,主从有致。东大殿是寺内主要建筑,建在东向山腰间,原来弥勒大阁旧址的高大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斗拱硕大,出檐深远,舒缓优美,殿顶覆以板瓦,配上黄绿色琉璃鸱吻和脊兽,殿宇壮丽雄伟,门、窗、墙壁全用土朱色涂刷,不施彩绘,越显庄严古朴。东大殿从结构和造型特点看都是典型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在古建史上有重要意义。殿内宽敞的佛坛上布有唐代彩塑35尊,以释迦牟尼、弥勒佛、文殊、普贤像为主,配以胁侍菩萨、供养菩萨、童子、力士、狮、象及驭者等。面形丰腴、衣着华贵、姿势优美、神态各异、比例适度、线条流畅,是唐塑佛教艺术的珍品。文殊殿建于金天会十五年 (1137),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屋顶。修建时采用“人字柁架” 和辽金减柱法,形制特殊,结构精巧,为我国古代建筑所罕见。殿内供奉金代彩塑文殊菩萨和侍者。四壁为明代所绘五百罗汉壁画。寺内其他建筑均为明、清重修。东大殿内柱头上还存有几幅唐代拱眼壁画,左右四梁下存有唐人题字。寺内唐代建筑、壁画、彩塑、墨迹久负盛名,称为佛光寺唐代四绝。此外还有魏、齐、唐、宋、辽、金等石刻经幢、各种墓塔、汉白玉雕像等珍贵文物。佛光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寺大殿 位于五台县境内北部豆村镇东北6公里的佛光山中,据《清凉山志》载,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后宋金元明各代均重修。寺内主殿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的代表作。寺内有唐代石幢两座,一座在东大殿前,大中十一年镌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日建造”,是该殿重建年代的确证。另一座在山门内庭院中心,唐乾符四年(877年)造。金建文殊殿几乎与主殿相等,这在其它寺庙中也是一种罕见的布局。寺内东大殿左侧,有一座两层砖塔,是当年创建佛光寺第一代和尚的墓塔。佛光寺内有释迦、阿难、迦叶、小菩萨等汉白玉雕像,雕工精细,充分显示了我国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北30公里的佛光山腰。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创建,隋唐兴盛,名播长安,被绘入敦煌唐中叶所制壁画,影响远及日本。气象恢弘,有“走马观山门”之说。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法,寺遭毁,仅存几座佛塔。大中十一年(857)重建。宋金元明皆有修葺增建。寺坐东向西,因山而筑,东南北三面环山,唯西向豁然开朗。寺内殿堂楼阁计120余间,高低错落,主从有致,巍峨壮观,为中国古建筑瑰宝,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寺内主要建筑东大殿,系唐大中十一年在弥勒大阁旧址上重建,是我国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的代表作。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形制。前檐当中五间安有大型板门,两尽间及两山后间设直棂窗,殿内外柱上有古朴斗?承托上部梁架和深远翼出的屋檐。殿内有三十五尊线条流畅的唐代彩塑,和60多平方米唐代壁画,极为珍贵。文殊殿规模亦宏,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建筑手法颇多创意。殿内文殊菩萨骑狮像,及牵兽拂热、仰望童子像等,皆为金代彩塑杰作。另有五百罗汉则为明代补塑。东大殿南侧的祖师塔,是寺院创建时主持禅师墓塔,形制与构造与敦煌壁画上魏齐间塔近似。平面呈六角形,通高逾12米,青砖砌筑。底层中空,内置六角小室,正西开门,上有火焰形券?。上层各角砌束莲式倚柱,正面饰以火焰式券?假门,侧面雕破子棂窗。塔刹形式特殊,下部仰莲为刹座,其上以仰莲一层承托六瓣形宝瓶,瓶上覆两层莲瓣,顶上冠以宝珠。局部装饰和细部手法,为古塔中所罕见。寺外东山坡上有唐贞元十一年(795)所造大德方便和尚塔,会昌四年(844)志远禅师塔,天宝十一载(752)无垢净光塔,及唐代汉白玉石雕像数躯。寺西北有唐长庆四年(824)方塔一座,金泰和五年(1205)六角形塔两座。寺内唐代彩塑、壁画、石经幢等文物,皆有极高的艺术、历史价值。其中两座石幢,平面八角形,一为唐大中十一年造,在东大殿前;一为唐乾符四年(877)造,在前院当中,均极为珍贵。 在云南德宏州潞西县。为小乘佛教塔寺。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占地面积为2124平方米,建筑面积233.6平方米。由正殿、偏殿、亭阁、佛塔组成。正殿面阔三间,宽12.8米,进深四间,长16.6米,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偏殿面阔,进深均为二间半,重檐歇山顶。亭阁单开间,重檐六角顶。院内佛塔为实心砖塔,由主塔及十六座小塔组成。塔基边长10.5米,宽9.9米,主塔立于莲花须弥座上,高10.5米,小塔各高3.5米,立于塔基四角及外围四周,塔基四面设佛龛,双坡顶。从雕塑和结构上都保持着傣族传统建筑的风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