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山祖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佛山祖庙分类:【传统文化】 坐落在佛山市内,是一座著名的寺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初名“北帝庙”,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修。因年岁悠久,又是佛山诸庙之首,故称“祖庙”。明景泰三年(1452年)皇帝朱祈钰赐封该庙为“灵应祠”,原规模很小,但经明、清两代近20次的修缮扩建,特别是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和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2次重修后规模渐大,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总平面呈长方形,依南北中轴线对称分布,自南而北逐渐提高,依次有照壁、万福台(戏台)、大院、灵应牌坊、锦香池(放生池)等。殿堂平面布置严谨,造型朴实,结构紧凑,硬木斗拱,精巧华丽,出挑深远,轩昂壮观。内外装修琳琅满目,丰富多采,如脊上的石湾陶瓷,墙壁上的砖雕、灰塑、嵌瓷,殿内木雕、石刻,以及锦香池中雄据水面的龟蛇大石雕等,题材广泛,构思新奇,刻划细致,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之一。殿堂内还陈列有大铜镜、大铜鼎、大铁鼎以及重达数千斤的北帝铜像,造型质朴,工艺精美,均为明清两代的珍贵文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