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佛教传入中原和洛阳译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佛教传入中原和洛阳译经

分类:【地域文化】

佛教在印度创立于约公元前6―5世纪,传入中国则晚得多。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前565―前485)略与我国孔子同时。他出身王族,少年出家,中年在恒河上游传道,建立了佛教。在他死后200多年的阿育王朝时,出现了全印度统一的奴隶制中央集权国家。阿育王崇信佛教,派遣使者外出宏扬佛法。由于他大力提倡,佛教已越过恒河流域,传播到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各国。到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西域一些国家多信奉佛法;大夏、大月支国内佛教广泛流行,并开始和中国发生初步接触。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缺少具体的文献记载。推崇佛教的人们,往往把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提前。有的说:春秋战国时,我国已知佛教。有的说:秦始皇时佛教已经传入。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猜测,不足为信。史料记载:汉武帝元狩中(前122―前117)霍去病远征匈奴,至祁连山获得一丈多高的金人,武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与此同时,张骞出使西域时,听说天竺有浮图之教。有人根据这些记载,便断言西汉中期,佛教已经传来。当然,汉武帝时期,中西交通已经开辟,中土人士听到佛教的消息,实有可能,但若断言佛教在这时已经传入中国,仍嫌证据不足。

实际上,公元前1世纪左右,佛教始从大夏、安息等国,沿着丝绸之路逐渐东传。西汉末年,西域国家的外交使节和商人中,已有不少佛教徒带来一些经典。故《世说新语》说:西汉“哀平之间(前6―5),已有(佛教)经矣”。但佛教传入中国的正式记载,则在东汉明帝时期。

《后汉书》卷十记载:永平七年(64年),汉明帝在洛阳宫中,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项放白光,飞绕庭殿。次晨问诸大臣,博士傅毅对曰:“臣闻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形况恰如陛下梦中所见。”

于是汉明帝便派遣大臣蔡?、秦景、王遵等12人,于永平八年(65)出使天竺,求取佛经佛法。这是我国佛教史上最早的一次西天取经,史称“永平求法”。据说,蔡?等人到大月支国遇到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二人东来译经传法。这是第一批来到中原的西域高僧。蔡?等人又到天竺求得了《四十二章经》等佛教经典以及释迦佛像,于永平十年(67年)以白马驼载而归,回到了洛阳城。汉明帝对二位西来高僧,颇加优礼,令住在接待外宾的鸿胪寺。第二年,在洛阳城西雍门外约3里远的街道北边,建造一所精舍,让他们居住。这所精舍,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自东汉以来,全国巨刹名寺成千上万,多皆湮没无存,而白马寺经历1900多年的历史,犹巍然屹立,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纪念碑。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由于语言不通,文字不同,其流传全仗翻译,早期宗教活动,即以译经为中心。东汉末期,洛阳白马寺即为当时的重要译场,《四十二章经》的汉译,就是在白马寺进行的,它是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其后,《文殊师利净律经》、《魔逆经》、《正法华经》等,也都译于“洛阳城西白马寺”(《出三藏记集》卷七)。最早在洛阳译经的摄摩腾和竺法兰是中国天竺人,通解大小乘经,能背诵经论数万章。《四十二章经》就是他们二人共译的。该经为小乘经典,其内容在论述人生无常及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是小乘佛教人生理论的基础,也是一部佛学教义的入门读物。据今人研究,现行本《四十二章经》已失原书之旧,恐系晋人窜改,增入了大乘教义,原先的古本已难考定。

汉桓帝时,洛阳也是译经的中心。译经大师安世高为安息王太子,舍弃富贵,让王位于叔父,在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来到了洛阳,很快就学会了汉语。到灵帝建宁年间(168―172),他共译出小乘佛经34部。他所译的《安般守意经》,教人默数呼吸次数,专意凝神,使浮想连翩的意识流专注于一点,以导致忘我忘物,进入禅定境界。此虽属佛教小乘经典,实为神宗的基本功。他所翻译的佛经,“数百万言,或以口解,或以文传”,皆“义理明析,文字允正。”(《录》卷十三)

大月氏僧人支

在桓帝建和元年(147年)来洛阳。他通晓汉文,与竺佛朔合译大乘佛经。所译《道行般若波罗密经》,是般若经在中国最早的译本,开大乘教义流传中国的先河,影响十分深远。他译的《首楞严三昧经》,也深受世人欢迎。他的译经风格“贵尚实中,不存文饰”,为翻译文字的信、达、雅标准建立了良好的榜样。至灵帝中平年间(184―189),他已在洛阳译出佛经15部。

在东汉末年桓、灵、献之世,(147―220),西域佛教高僧如安玄、支曜、康巨、康孟详等,也先后到了洛阳,各有译作。这70多年中,在洛阳翻译的佛经按其性质分类来说,主要有:禅经、阿毗昙学,初期菩萨乘经及释迦牟尼佛传等类型。

这时期译经的承担者主要是西域僧人,但在译经过程中,也培养了一批中国的佛教学者。如安高世在洛阳传授“禅数”

,从他受学者有严佛调。严佛调根据安高世的观点撰写的《沙弥十慧章句》,是汉僧所写的第一部关于小乘佛教的专著。严佛调还刻苦学会了梵文,后来又和安玄合译大乘佛经。河南颍川人皮业、南阳人韩林等人,都从安世高受业,传承其学。支

在洛阳翻译大乘佛典时,协助工作的有洛阳人孟福、南阳人张莲,还有孙立、周提立、支亮等人。三国时,在吴国注经和译经的大师康僧会、支谦等人,都是洛阳这些先行者的再传弟子。

在佛教初传入中土之时,政府只许居留在华夏的胡僧及西域商民立寺以奉行本族的宗教信仰,并未许华人立寺,也不允许华人出家为僧。即所谓:“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高僧传?佛图澄传》)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它的信徒逐渐增多。贵族们便在自己的府邸园苑中建立佛堂。信佛的平民也希望有诵经、礼佛的场所。因而,洛阳城内很快就建起佛寺三所。不久,陈留建起佛寺。到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徐州也建立可容3000人的大佛寺。河南中部的南阳和许昌,在建安年间也修建了佛寺。东汉王朝禁止建寺的命令成了一纸空文。

三国时期,西域佛教徒游化中原、驻?洛阳的仍络绎不绝,译经事业在洛阳继续开展。曹操的儿子曹植,很喜读佛经,尤爱梵呗,这促使了佛教音乐在中原的发展。当时,仓慈为敦煌太守,徐邈任凉州刺史,他们大力发展农业,保护西域来往使者和商旅,中西交通大畅。嘉平末(254年),康居沙门僧铠,来洛阳译经4部。甘露二年(257年),龟兹沙门帛延,来洛阳译经7部;安息沙门法贤,来洛阳译经2部。当时中原地区,已有许多佛教信徒,但他们并未受戒,算不了正式僧人。嘉平二年(250年),中天竺僧昙柯迦罗来到洛阳,他精于戒律,译出《僧碉戒心》一卷,以满足现实的需要。他又广集在洛阳的梵僧,商议订立羯磨传戒,即出家为僧的仪式及应遵守的制度,在洛阳建立了中国律宗的基础。所以后世人称昙柯迦罗为律宗的始祖。正元二年(255年),安息沙门昙谛也来洛阳,在白马寺译出《昙元德羯磨》一卷,戒律之法更加完备。5年之后,颍川(河南禹州市)人朱士行,在洛阳依此羯磨受戒,成为中国第一个出家受戒的僧人。

朱士行也是三国时期中原地区影响很大的高僧。他在洛阳为佛教徒宣讲大乘要典《道行般若经》时,发现旧译本很不完善,多所删节。译文中又有很多音释,词意含糊,艰涩难解。遂发愿赴西方寻访大品正本(即未删节之足本)。甘露五年(260年)春,他渡越流沙,到了于阗国(今新疆和阗县),求得《大品般若》梵文足本。20多年后,他派弟子弗如檀等10人,护送真经回国。当时的于阗国虽有大乘佛教流行,但小乘佛教仍居正统地位,对大乘经典视同异端邪说。于阗的小乘教徒便上奏国王,说不能让“邪说”流传东土,贻毒天下苍生,要禁止《大品般若》传入中原。朱士行用尽一切办法,才将这部经典送到洛阳。他本人仍留西域继续精研佛理。至80余岁终于西域。朱士行是中原第一个往西天求法取经的有志之士。

弗如檀等人带着这部佛经的原本,在西晋太康八年(287年),来到陈留仓垣水南寺,由竺叔兰、无叉罗主持,祝太玄、周玄明参加,正式进行翻译。至元康元年(291年),译成《放光般若经》20卷,共90章,达207621字。

这部经的求访、翻译,前后经历了30多年,经过数十人的努力,可见当时中原人士追求佛法信念之坚、毅力之强。译师竺叔兰虽是天竺人,却生于河南,故能兼善梵音汉语,得天独厚。无叉罗是于阗人,长期居住陈留。二人合作,言无滞义,堪称佳译。《放光般若经》迎合了当时兴起的魏晋玄学的风尚,极受社会欢迎,风靡一时,各地寺院派人到陈留仓垣,断绢誊写无虚日,它在思想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