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侗族服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侗族服饰分类:【风俗文化】 指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侗族的衣着与装饰。其特点是: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蓝、白诸色。男子穿着与汉族类似,唯边远山区上穿右衽无领短衣,下穿管裤,围大头帕。女子各地服饰不同:有的穿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有的衣长齐膝,镶滚边,挽盘发;有的穿大襟衣,束腰带,包头帕;有的上穿对襟衣,衬胸布,下穿褶裙,系围腰,套腿套或裹绑腿,髻插银锥;有的穿宽袖大襟衣,上绣龙凤花卉,长裙,梳盘发;也有穿汉族服装者。妇女喜戴银饰。侗族妇女常上穿短而紧的上衣,下穿用蛋清糯米精心浆洗的长裙,素雅优美,闪闪有光。 贵州侗族除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三穗、天柱、剑河、镇远及岑巩等县外,铜仁地区的玉屏侗族自治县、江口、铜仁、石阡等县市的侗族现仍保留有本民族的服饰特点。 据文献记载,侗族先民男女都穿裙子。到了清代,男子才改穿裤,女性则保持裙装传统。目前侗族上衣主要有三种款式,即左衽、右衽和对襟三种。女装三种款式都有,而男装则只有右衽和对襟两种。男装和女装的对襟不同,女装的对襟衣无扣无领,男装的对襟衣则有矮领,胸前钉一排布扣。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款式是分别于不同时期形成的。元代以前沿袭古越人尊左的文化传统,穿左衽衣。到了元代,由于民族文化交流,对襟长袄开始流行于侗族地区。至今仍流行于黎平县羊洞、榕江县寨薅、从江县高增等地的紧袖、两侧开高衩,有的襟边镶花边的瘦长型对襟上衣,元代称“旋袄”。受汉族唐装影响,清代部分侗族地区开始出现右衽衣,当时被称为“琵琶襟”。 榕江县晚寨一带侗族女青年服饰 (黄才贵 摄) 侗族传统服饰习惯上多使用青、蓝、白、浅蓝几种色调。 侗族服饰以妇女服饰最具特色,如果以黎平、榕江、从江三县交界地区的着装作为一种款型(以下简称“黎从榕式”),那么天柱、锦屏、三穗、玉屏、剑河的侗族服饰(以下简称“玉屏式”),榕江县属都柳江沿岸的寨蒿河和平永河以及黎平县属的天府、坝寨的侗族服饰(以下简称“寨蒿式”),榕江的七十二寨侗族服饰(以下简称“七十二寨式”)等则又分属于另外的不同款型。 贵州侗族服饰的习俗特点主要表现为:黎从榕式侗族妇女穿右衽无领短大襟衣,宽筒裤,留长发,挽成螺髻;玉屏式侗族妇女婚后大都穿右衽无领、钉银珠大扣的短大襟衣,着长裤,系围腰或腰带;寨蒿式侗族妇女着右衽无领大襟衣,衣长及膝,下穿长裤,上下衣裤边沿均镶有绣花花边;而七十二寨式侗族妇女,其服饰则以穿大袖右衽宽衣、着齐膝长裙为特色。 榕江县三宝一带侗族女青年服饰 (黄才贵 摄) 榕江县四十八寨侗族妇女服饰 (黄才贵 摄) 侗族服饰在湖南有南部和北部服饰之分。南部穿着绚丽多姿,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衣料大多是用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细布和绸缎仅作盛装和佩饰用。衣色一般喜爱深紫、白、蓝、浅蓝等颜色。在大部分地区,男子穿对襟衣,也穿右衽无领衣,包大头巾,春节“行年”时,头上插羽毛。妇女服饰因地区风俗而异。独坡八寨妇女穿右衽无领衣,有的托肩滚边,用红绿绒线钉银珠大扣,两边缀有蓝色大边;芙蓉、金甸的姑娘剃鬓发,仅头盖留长发,以红色绒线结辫,盘在头上,出嫁后才开始蓄满发,挽头髻,包对角帕,束腰带,穿百褶裙,少妇多穿五扣对襟衣;下乡、銮塘一带的妇女装束又别具一格,姑娘用长银簪直插,挽成双盘大髻,生育前才会合成一髻;播阳一带妇女头包井形格长帕,系围兜于胸前,中间缀一斑斓彩锦;团头外寨的妇女则喜欢包白帕细布头巾,衣服纽扣多以银链相连,着细管裤;黄土、双江、乌龙等地的妇女,头帕两端还饰有人纹、鸟兽图案,帕头各留绒须;坪阳等地妇女的头帕,姑娘以花帕为主,少妇则多包深紫色侗布头巾。她们的发髻上常戴银梳,上衣大襟无领,无纽扣,束腰带,穿百褶裙。 侗族妇女服饰(通道)(奉大春摄) 北部侗族服饰主要是指流传于新晃、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的服饰。布料多系家机布,染青蓝色。男穿挽襟衣,头包大头帕,帕长1.2~1.8丈,腰系斜纹绑带,腿上捆绑带,青年人头戴马尾斗笠,腰系花荷包。妇女过去多穿过膝的右衽衣,安铜纽扣,着长裤(衣襟、袖口、裤脚镶花边)系绣花胸围,束腰带,发髻盘于脑后,插银梳、银簪、银花,包布帕或丝帕,穿草鞋或绣花鞋。未婚女子发辫盘于头顶,前额留齐眉的刘海,插银梳、银簪、银花,戴耳环、项圈、手镯、戒指、针筒等。老年妇女穿攀尖鞋,前沿上翘,两帮绣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