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信物定情结姻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信物定情结姻缘分类:【风俗文化】 不写情词不写诗, 一方素帕寄心知。 心知接了颠倒着, 横也丝 (思) 来竖也丝 (思), 这般心事有谁知? 这是明代冯梦龙编的民歌集《挂枝儿》中的一首民歌,歌词中所反映的就是汉族民间一种名曰“赠手帕”的信物定情习俗。这种习俗,至今在山东省西北部农村仍颇为流行。 信物定情,自古以来就是汉族民间确定男女爱情关系的一种民俗形式。习俗以为,男女相交,若互相以香罗帕、金戒指、罗汉钱及凤钗、如意等物馈赠,爱情关系就算确定。男女双方互赠信物后,若有一方将信物丢失,对方就会认为你对爱情不忠;将信物退回,则意味着爱情的破裂。 在古代,汉族民间曾流行过一种名曰“如意”的工艺小玩,用竹、玉、骨制成,其形状多为灵芝式云叶,有微微弯曲的长柄相连,雕刻精致,造型优美。由于它有个很能表示吉利意思的名字,故常被人们用作定情的信物。在旧时,男女两家议婚将成,男方就会将一柄如意送到女方家中,并巧妙地投置于姑娘的怀中,姑娘收下它,就意味着婚事成了。这如意,便成了两家缔结婚姻关系的凭证。 “赠凤钗”作为男女定情的社交方式,在我国历史上也是颇为流行的。凤钗是古代女子的一种首饰,相传起自秦朝,《中华古今注》曾曰: “秦始皇以金银作凤头,玳瑁为脚,号曰凤钗。” 由于凤钗是女子随身佩戴的饰物,所以旧时男女订婚或私恋幽会,女方如果看上了男方,愿意以身相许,往往会从头上拔下凤钗,偷偷相赠,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同时也希望对方能终生不易其志。在这儿,凤钗便是女方自身的象征。围绕凤钗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演化出感天动地的男女爱情悲喜剧,这是古代文学家们常用的手法。广泛流传于江浙沪地区的曲艺名篇《龙凤金钗》,其故事的发端便是肇始于“赠凤钗”这一古老的习俗。 流行于唐代的信物定情方式“赠红豆”,是颇有一番诗情画意的。红豆又叫“相思豆”、“鸳鸯豆”、“郎君豆”,朱红色,有的一端黑色或有黑色斑点,原是红豆树、海红豆及相思子等植物结的种子,由于它们常被青年男女们用来作为定情的信物,从此便与中国文学结下了难解之缘。南朝梁武帝在《观闻歌》中有这样的句子:“南有相思木,合影复同心。”至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相思》,至今仍被男女青年们广泛地传唱: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寄情”的习俗在现代青年知识分子中仍然流行较广。 清代康熙之后,民间还流传过“赠罗汉钱”的习俗。罗汉钱是康熙皇帝60岁时铸造发行的祝寿“纪念币”,由于它铸造精细,色泽美观,民间相传是熔金罗汉所制,故称“罗汉钱”,男女相爱后,互赠 “罗汉钱” 以定终身的习俗也便应时而生。 此外,“赠戒指”、“赠荷包”等习俗在汉族民间部分地区颇为流行,下面将分篇介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