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傩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傩戏

分类:【传统文化】

风俗。流传于安徽的贵池、青阳等地。指旧时汉族民间戏曲形式。起源于“傩舞”,是娱神的宗教戏。皖南贵池、青阳两县在农历正月初七和正月十五两夜,由各大宗族组织傩戏班子演出,演出时间始于太阳落山,到第二天太阳初升方休。演出地点一般在各族祠堂内,演出者和观众亦多地本族成员。演出内容多是民间传说故事,还有祈求丰年、平安吉祥以及驱疫逐鬼之类的小戏和歌舞节目,青阳民间的压场戏必是《关公斩妖》。

少数民族、汉族古老剧种。源于古代驱邪酬神的傩舞、傩仪。傩舞(仪)产生年代可上溯商周以至更早。至宋代转化为傩戏,元明后进一步发展。文天祥在《衡州上元记》中云:“岁正月十五……州民为百戏之舞,击鼓吹笛。斑斓而前,或蒙?马(“?”即面具),当是时,舞者如傩之奔狂之呼”。后传入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流传至今。全国有土家、苗、布依、侗、彝、汉等十多个民族有傩戏,计20余种。各地称谓各异,有“傩愿戏”、“端公戏”、“师道戏”、“神戏”、“脸壳戏”、“傩堂戏”等。

一种特殊戏曲形式。它本是古代在腊月举行的一种驱鬼逐疫的仪式,通过歌舞来加以表现。西汉刘安《淮南子》记载,古代傩舞“先猎一日”举行,方相装成“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方相之后跟随?子(幼童)百二十人和人扮的十二神兽,把恶鬼驱逐出去。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却记傩舞形式有二,一种方相表演,表演者头戴冠和面具,黄金四目,穿熊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声,驱逐恶鬼。另一种为十二神舞,十二人朱发画衣,手执麻鞭,甩动作响,高呼专吃恶鬼猛兽的十二神。傩舞有音乐伴奏。后来傩舞逐步向娱乐方面转化而成傩戏,傩戏表演形式与戏曲相类,主要流行于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等地。

是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的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祭祀色彩,它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了早期民间傩仪、傩歌、傩舞等傩艺术形式,以驱鬼捉鬼、护法、祭祀、祈祷、娱神为主要内容,形式上主要采用假面具、简单道具、宗教服饰进行表演。面具种类繁多,色彩鲜明,有各类鬼神、人物、动物面具。表演多为集体群舞,舞者头戴面具,手执各种棍棒武器,模仿人类、动物的各种动作,表演粗犷、古朴,伴以各种打击乐器。现代傩戏随着各民族政治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在原来比较单一的驱鬼娱神基础上,吸收了许多表现世俗的劳动生活和民间故事、传说等内容,加强了娱乐成份。现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有流传。

仡佬族戏剧的一种,主要流行于黔北、黔东北。傩戏是一种驱鬼的宗教仪式,由汉族从中原传入,民间称举行傩事为“冲傩”。仡佬族“冲傩”按其规模及事项分有半堂傩、中堂傩和全堂傩三种。“冲傩”活动的过程中,因其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而被称为傩戏。

傩戏一般是在堂屋内进行,又得名“傩堂戏”。冲傩的目的主要是为还愿信,又有“还傩愿”之称。用于还愿的傩,民间称为“阴戏”;用于正月初一、十五迎新春和祝寿的傩,别称为“阴戏”。傩戏表演者由端公(即掌坛师)及其徒弟组成,伴奏乐器有锣、鼓、牛角,表演者须戴面具。面具多用该地所产椿木雕刻并涂以各种色彩而成,有黄飞虎、炳灵、真武祖师、雷神、华光大帝、关公、包公、土地、山王、奏事等数十面。先由掌坛师念请众神名,扮演者按所点神名戴上表示该神的面具一一进入傩堂。根据法事程序,分别出场表演。在锣鼓牛角声中,有唱、有跳、有道白。表演一场结束时,按掌坛师所念神名,一一取下面具放桌上,走出堂屋。在法事祈神驱鬼的过程中,常加入一些娱人的有关故事情节。故事取自《山王图》、《五岳图》、《收蚩尤》、《仙月配》、《诸五台》等剧目。演唱阴戏者,剧本多采自《三国演义》、《说唐》。当傩戏于中原日渐消失之后,傩的活动尚保存于贵州民间。1958年,道真傩戏《山王图》在贵州首届民间文艺汇演中荣获二等奖。

土家族宗教仪式神戏。清乾隆《永顺县志?风土志》载: “永俗酬(傩)神,必延辰郡师巫唱演傩戏,设傩王男女二神像于上。师巫讽咒礼神,讨轨以卜吉凶。至晚,演傩戏,敲锣击鼓,人各纸面一。有女妆者曰孟姜女。男扮者曰范七郎。”清同治《来凤县志?风俗》载: “村民颇信巫觋……一曰还傩愿,延巫屠豕,设傩王男女二像,巫戴纸面具,饰孟姜女、范七郎,击鼓鸣锣,歌舞竟夕。”清道光《鹤峰州志》等亦有如此记载。史载的还傩愿,演傩戏,直至新中国成立。傩戏,为还傩愿祭傩神的祭仪组成部分,分为在神堂由巫觋演与在神堂外搭戏台由戏班子演两类:在神堂演的有《搬先锋》、《搬开山》、《搬匠》、 《搬八郎》、 《搬和尚》、 《搬师娘》、 《搬土地》等,名为“正戏”;在神堂外戏台演的有《孟姜女》、《龙王女》、 《庞氏女》等,名为“三女戏”、 “正戏”是演“神世”,故又称“神戏”。如清光绪《龙山县志?风俗》记载, “巫者戴纸面具演古事,如优伶戏者,更摆甲执斧,编经房室,若有所驱除。”即巫觋妆为神,在傩堂禳灾驱煞,降瑞赐福,获取家嗣繁华,五谷丰登。“三女戏”是戏班子演,演“人世”,故又称“人戏”,为娱神讨神之欢。如俗谚云: “姜女不到,愿不消。”如清乾隆《辰州府志?风俗》录载: “还傩愿,唱孟姜女戏,亲友来观者,以钱掷赏,名曰歌钱。其曲最鄙俚。”无论是“神戏”,还是“人戏”,随社会的发展、皆从“神世”走向“人世”,从“演神”走向“演人”,从“娱神”走向“娱人”。到民国时期,“演神”傩堂“正戏”,除“开山神”还戴面具外,演其他神都不戴面具了;演唱内容亦从演唱“神世”到演唱“人世”了。演“人世”娱神的“三女戏”,更不戴面具了,剧情完全世俗化,纯粹是在演人世男女之情,世俗伦理,家庭悲欢离合,勒勾人世沧桑,因果报应,社会面貌。傩戏曲调通俗动听,常唱的腔调:腔,有夺板、数板、平板、跪板、老生腔、小生腔;调,有观花四平调、判官钩愿调、姜女调、梅香调、盘花调、绣花调、教训调、抛梁调、鲁班出场调、扫地先锋调等。

傩,又称“驱傩”,“大傩”,是古代于腊月举行的一种驱鬼逐疫的仪式。后逐渐发展为戏曲。可以说,傩是戏曲的最早形态。

傩,在四川,其名称繁多,诸如酉阳、秀山一带称“傩愿戏”、“阳戏”(俗称“鬼脸壳戏”)。在川南泸州、合江等不少地区名“端公戏”或“师道戏”。川北梓潼县,据说还有“梓潼戏”(或称“子童戏”、“童子戏”)。其共同的特点是咒舞求佑、病愈还愿、祭祀神灵、庆演神戏。现仅以傩愿戏、阳戏、师道戏为例。

傩愿戏是人们为了求得老人长寿,子孙发财幸福,风调雨顺,太平吉祥,还神愿时的一种宗教仪式。于还愿冲傩之后,必唱《龙王女》、《庞氏女》、《孟姜女》三出女戏,亦称“还愿戏”。演过还愿戏之后,才演其他娱乐性杂戏,或称“堂戏”。正戏是酬神的祭祀活动戏,人物按顺序单独出场:仙峰小姐,给主人开财门,扫瘟神;开山大将,手执巨斧砍五方,驱魔逐鬼;算匠、师娘,左手执司刀,右手拿牛角,勾愿、了心愿等。

傩愿戏脸部化装有两种,一是戴面具,称“面具傩愿戏”;一是开脸(即按照傩戏脸谱用彩笔在脸部勾画),称“开脸傩愿戏”。

面具傩愿戏,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其表演、台步,以在舞台上走倒“8”字圈为主,很少经过艺术加工的程式化动作,粗犷和谐,残留着原始傩仪、傩舞的痕迹。面具做工精巧,形象逼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性。声腔不太规范,除用傩腔外,还杂有灯调、山歌调以及民间音乐等。

开脸傩愿戏,不戴面具,在角色脸部化装,可以说是傩戏化装向世俗化、娱人化、戏剧化的发展。不戴面具,加强了角色面部的表现力,还吸收了其他剧种如“起霸”、“开打”等一系列简单程式化的动作。它源于生活,又以虚拟为主,看得出这是戏曲化的雏形。

傩愿戏的唱腔,以徵、商调为主,羽调次之,宫调再次之。大都以“5612”四个音组成曲调。商调大都以“2356”四个音组成曲调。它的曲牌结构完整,旋律流畅,特色尤为鲜明。大致以两个或四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唱词以七字句为主。唱腔曲牌有〔老生腔〕、〔小生腔〕、〔出场腔〕、〔赞调〕、〔悲调〕、〔平腔〕、〔高腔〕、〔夺板〕、〔平板〕、〔跪板〕及〔数板〕等。

打击乐有鼓、大锣、钹。其曲牌结构简单,大都用于段落间的间奏。乐队由四五人组成,司鼓就是乐队的指挥。

傩愿戏因迷信色彩浓厚,1949年以后,酉阳县一带已无人再许愿、还傩愿,所以现已基本失传。

阳戏流传在酉阳、秀山等土家族、苗族地区以及合江、彭水、武隆、涪陵等地汉族山区农村,是灯戏的一支,清咸丰年间传至涪陵,民国期间最为兴盛。

清同治二年(1863年)《酉阳隶州总志》载:“……阳戏。则多至十余人,生旦净丑,袍衣官服,无所不具,伪饰女旦,亦居然梨园弟子,以色媚人者。”阳戏有大跳与小跳之分,故当地人俗称“跳阳戏”。小跳还愿,大跳出戏。1949年后,人们已不再许愿还愿,只是出戏。

面具阳戏流行于酉阳、秀山一带。面具阳戏的曲牌有〔皇生腔〕、〔丞相腔〕、〔小旦腔〕、〔走(火巴)腔〕、〔武生腔〕、〔琴童腔〕、〔大王腔〕、〔丑角腔〕、〔元帅腔〕等。乐队由五六人组成。面具阳戏乐队多用打击乐,其乐器有大锣、大钹、鼓、钗、马锣、勾锣、板等。开脸阳戏多流行于黔江、彭水、武隆一带。曲牌有〔闹台〕、〔长锤〕、〔一二三锤〕、〔吊五锤〕、〔长引路〕等。阳戏因受川剧影响,声腔曲牌更为丰富,声腔曲牌有〔和牌眼〕、〔丰登鼓〕、〔豹子头金钱花〕、〔冲头〕等。乐器有唢呐、大筒筒、板胡等。声腔形式有高腔、胡琴两种。高腔曲牌有〔红衲袄〕、〔一枝花〕、〔锁南枝〕、〔李楠枝〕、〔飞梆子〕以及〔数板〕、〔幽冥钟〕(苦板)、〔放帽子〕等。唢呐牌子有〔黄莺儿〕。胡琴曲牌有〔一流〕、〔二流〕、〔一字〕。

阳戏剧目十分丰富,经常上演的剧有《忠孝记》、《仁贵东征》、《薛刚反唐》、《神仙记》等。其内容大都是宣扬忠孝节义、惩恶扬善、忠君爱国思想。行当有生、旦、净、丑四行。

阳戏班班主称“掌坛师”。多由班主传给演员“条纲戏”,剧目多系手抄,流传于民间者甚少。戏班由15~20人组成,演员多为农民,农忙种田,农闲唱戏。如遇庙会、清明会、庆寿、嫁娶,有请必到,但不走丧家。演出前必祭祀关羽,传说关羽是阳戏始祖。

阳戏具有一定的迷信成分,曾一度被禁演,1978年以后,又自动恢复,上演一些思想健康的剧目。

师道戏,是在道、佛两教进行宗教活动时所演唱的。合江师道戏分两类:一为道士所演唱,一为佛教应门弟子(俗家弟子)所演唱。而道、佛两教所演唱的剧目(道、佛两教均称“作法事”)大同小异。所作法事的程序是:参灶→迎圣→发帖→请敕→放诏→开方→破狱→招请→设宴→安位→上表→拜唱→圆满。一般是1~2天,而法事活动长达5天者,就是开整本戏。如《炫幡挂榜》、《朝桥拜塔》(“断桥”、“拜雷峰塔”)等。“破狱”一场,民间称“散花”,佛教称“太子游四门”,道家称“游五门”(东西南北中)。这堂法事,戏剧性很浓,无论是唱腔、指法、道白、舞台调度,都与戏曲表演无大区别,与“端公戏”的“庆坛”颇为相似。

师道戏的曲牌有〔黄花引〕、〔梅花引〕、〔调子〕等;还有〔香赞〕、〔茶赞〕、〔三宝赞〕、〔安慰赞〕、〔百花诗〕、〔调子〕、〔极乐世界〕等著名唱腔。其中的〔香赞〕、〔茶赞〕与四川扬琴的韵味十分相似,“调子”与四川高腔中的某些曲调,基本一样。

阳戏的伴奏器乐有大锣、大鼓、箫、笛、铛铛、碰铃、木鱼等。

傩戏在甘肃各地均有之,而在佛寺、道观所在地尤甚。甘肃各地对傩戏的叫法不一致。天水地区称傩戏为“跳鬼壳”,平凉称“跳鬼面”,庆阳称“跳师鬼”,武威称“跳法神”,临洮称“跳会”,更多的地方称“跳面具”。

傩源于原始社会的动物崇拜、灵魂崇拜。从甘肃尚存的原始岩画中仍可辨出头戴面具似鬼似动物的群舞形象。上至殷商之际,原始傩已发展成用于尊天、祭神、祀鬼的傩文化,一直延续到秦汉。而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特别是当儒、道、佛三教合流后,傩文化渗入其中,成为各种法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傩戏正是古代傩文化的变异形式,是傩与戏的结合。今所见甘肃各地的傩戏,多以傩的表演为主体,戏的成分较少,基本上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太多的唱词,但舞蹈的内容却很复杂。

甘肃傩戏亦有“班子”的建制,乡间多称其为“乡傩会”或“傩班子”。班子建制规模不大,通常由20人左右组成,设班头1~2人,管会3~5人,具体负责班子事务,他们除参与演出外,主要工作是管理、维修、保养、制作面具,联系村社办会。

傩戏的演出形式通常由迎神、娱神、送神等部分组成,亦可根据村社组织的要求,加进一些祭山、祭河、祭庄、驱邪等方面的内容。

迎神场面最热闹。每当村社举办乡傩演出前,村社的负责人组成会班子,筹划各项事宜。集钱粮的事肯定要做,另外的事情主要是搭帐篷。帐篷顶数依当地神位而定,一般是一尊神像一顶帐篷,在选定的表演场地依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搭造,也有一并搭于喜神之地的。

傩戏演出的序幕为迎神仪式,时辰是固定的,一般是上午10点左右。班头手持火把、刀剑,先绕场一周,名之曰“驱场鬼”。接着,众乡亲从不同的神庙里抬出诸神,前有锣鼓开道,村民们簇拥着傩戏演员呼喊着从各路走进会场,然后举行献祭仪式。村民们把各自烙制的“盘馍”、采撷的鲜花等敬神之物早先献于香案上。此时,在一片鞭炮声中,办会班子的领头喊一声“献神了”,数队青壮男子抬着宰好的猪、羊走到众神面前,或巫师、或师公、或阴阳口诵迎神词,让神领情,接着使众神各自归位,村民们把供品献于众神面前,等待傩戏表演。有些地方的迎神仪式别有风趣。当四路八方的神被抬进场地后,还要举行神判仪式,村民们从家牵来猪、羊,让其站于众神面前,主祭人祷告神灵,要求众神指点家事、村事,或天时、农事等。礼毕,点燃柏香、鞭炮,放开猪、羊,看它们的走向、动态,叫声,来预测凶吉。

娱神活动主要是戴面具表演。甘肃面具表演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以舞蹈为主的表演。在一片鼓声中,演员们身穿戏衣,多为蟒(龙)袍,头戴面具,多为牛面、马面、虎面、龙面以及鬼面,按照他们编排的舞蹈形式,有跑、跳、摇、走、站等来变换阵容。名称有跑四门、走八卦、跪经堂、拜天地、拜佛菩萨、拜老君……名目繁多,应有尽有。表演中有问神的仪式,专门找来一批男孩,大都8岁左右,替神代言。演员们表演一阵,班头问:“众神喜欢吗?”小鬼异口同声:“不喜欢。”班头一声令下:“表演再精彩,大伙用劲干!”……直到演员们精疲力竭,小儿们说:“神高兴啦!”演员们才向神跪拜谢罪。第二种是以戏文为主的表演。乐器亦分文武两场面。演员依据自己扮演的角色穿上不同的戏衣,戴的面具是戏剧角色的面具,如上演《桃园三结义》,随即戴上刘、关、张的面具;如上演取经故事,随即戴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面具。其他装饰、用具皆与戏剧行当相同。不同的是,演员多以动作表演故事,唱词、唱段很少,只是在不同的时段里有几句说辞,以提醒观众理解其后的故事表演。

送神是傩戏表演的尾声。送神仪式多在傍晚举行,其情景犹如正月十五闹元宵一般。夜幕刚一降临,表演场上各种样式的花灯绽放,村民们端着款待演员们的菜肴、烟酒,摆在场地上,让演员饱吃痛饮。家境好的人组合起来,用丝绸被面为演员们挂红。这时,送神的仪式就要举行了。班头与村头给众神先要“赔不是”,请求神灵饶恕没有做到的地方。每尊神像前烧香七支,烧一道黄表,请神启程。前有吹鼓手开道,演员们戴起面具跟在其后,一路上吹吹打打,人声鼎沸,后生们抬着神像回到各自的庙中。村民们把做好的神服献在神坛上,这才回家休息。

地傩表演(王知三摄)

甘肃傩戏演出以一天为多,但有些村镇如果在演出期间,要加进祭山、祭河、驱邪等活动的话,一般需要两天时间方可完成。从我国的历史记载来看,傩文化中,以傩祭祀、驱疫是一种传统,商周之时已有之。

一些县志记载,每当传统有山鸣河啸之声,则有以傩人祭之者,扮金刚力士4人,其后有扮牛头马面及各类精怪数十人。宰牲数头不等,牛、羊、马、猪、鸡皆有,多埋于山巅、河岸,谓之“享神”。今存以傩戏祭祀山川者,多有师公参与。一切仪式均由师公主持,辅之以傩。献牲为其一;旋鼓舞祭为其二;傩戏慰神为其三。

以傩驱疫常见于年关除夕或元宵之夜,亦有扮金刚力士者,走乡串户。所戴面具威武森严,视之,有令神避鬼逃之感。而平日里,家有不测之灾,亦可请傩人“降怪”。仪式有:力士巡家、力士鞭鬼、力士招魂、力士祭神等等。但任何以傩驱疫者,全为表演而无戏文,也无戏剧角色扮演者。但事后,事家要请他们唱傩戏以谢神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