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僧录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僧录司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管理佛教事务的机构。唐初僧尼事务隶属祠部,宪宗元和年间于两街功德使下设左右街僧录司,掌众僧事。以灵邃、端甫分任右、左街僧录。文宗开成年间,将左右僧录司并为一职,由1人充任,以云端为两街僧录。昭宗乾宁年间以觉晖补两街副僧录,僧录司始设副职。宋承唐制,设左右街僧录司,掌寺院僧尼帐籍和僧官补授事务。神宗时改制,拨隶鸿胪寺,后废止鸿胪寺,遂将左右街僧录司并入礼部。北宋时,僧录司中除僧录、副僧录外,尚设讲经首座、讲论首座;僧录下又置栳义,管理庶务。南宋时,废止讲经、讲论首座,增设额外栳义。辽代于上京、燕京,金代于各路,设僧录。元代于各路设僧录司,以僧录为长官,郡置判正、副都纲等职。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罢僧录司。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复置,为掌管全国僧尼的最高机构。设正六品左右善世各1人,从六品左右阐教各1人,正八品左右讲经各1人,从八品左右觉义各1人。总理天下僧人;统领地方各僧官机构。各直省中,府属置僧纲司,内设从九品都纲、副都纲各1人;州属置僧正司,设僧正1人;具属置僧会司,设僧会1人。各掌其属之事。各级僧官皆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充任,不支俸。清代承明制。顺治年间沿袭明代旧法定品制,僧录司除设善世、阐教、讲经、觉义各有左右2人外,且置正印、副印各1人,为主官。正、副印给予礼札,余者俱未入流,不给俸禄,不与职官并列。另外,京城分设东城、西城等八处僧官,各设协理1人为佐,管理各庙僧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