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代盐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元代盐法分类:【传统文化】 元代盐务制度。元初盐法,多沿宋旧。太宗(窝阔台)庚寅年(1230年)始立盐法,先后于大都、河间、山东、河东、四川、辽阳等盐区置司立所。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其间复了两淮、两浙、福建、广东、广海等盐区设司收课。至元时官府置局卖引,盐商买引赴场,关盐发卖。大德四年(1300年),两淮以“场官逼勒灶户,加其斛面,以通盐商,坏乱盐法”,中书省奏准“改法立仓,设纲?(zan,音赞,积聚)运,拨袋支发”,以革前弊。《元典章》:“大德时,两淮盐运岁立四十纲”。是则纲法本运制。两浙延钓七年(1320年),比照两淮,改立杭州等七仓,设置部辖,掌收各纲船户运到之盐袋,听客就仓支盐。又于商旅齐集之处,选到有抵业、慎行止、无过犯、知商贾者充盐总部辖,专一说合卖盐交易(《元典章》)。是则纲总之名,实发轫于元。其后二、三十年,纲、场、仓官惟务掊克,各纲运盐船户,经行岁久,奸弊日滋。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两淮命盐商自建盐仓。至正二年(1342年),浙江依奏“革罢现设盐仓纲运”,听客商赴运司买引,就场支盐,许于行盐地方发卖。元自世祖立法,即申私盐之禁,诏按察使纠察盐使,禁诸衙门人、江南北权要之家不得沮坏盐法。唯自大德以后,国用?广,吏治败坏,私盐炽盛,盐价由每引(400斤)初定官价中统纱5贯(合银5两),至顺帝至元五年(1339年)增至3锭(元制,锭合银50两)。而?配食盐之弊,较宋尤甚,山东、福建有“每遇催征,质妻鬻子以输课”者。元末京师之粟仰给于东南盐枭张士诚、方国珍。是则元国将不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