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大都坊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元大都坊制分类:【中国民俗】 蒙古初兴时,无城壁栋宇之制,入主中原后在燕京旧城东北面营建新大都城时,对居民区的设计继承并发展了金中都坊巷规划,以主干道和东西向、平行、等距离的胡同将城区切割成许多长方块(坊),民居就布置在这长方块中,非常规整。大都的居民区据《析津志》说有50个坊,但见于《元一统志》所载的只有49个,分别是:福田坊、阜财坊、金城坊、玉铉坊、保大坊、灵椿坊、丹桂坊、明时坊、凤池坊、安富坊、怀远坊、太平坊、大同坊、文德坊、金台坊、穆清坊、五福坊、泰亨坊、八政坊、时雍坊、乾宁坊、咸宁坊、同乐坊、寿域坊、宜民坊、析津坊、康衢坊、进贤坊、嘉会坊、平在坊、和宁坊、智乐坊、邻德坊、有庆坊、清远坊、日中坊、寅宾坊、西成坊、由义坊、居仁坊、睦亲坊、仁寿坊、万宝坊、豫顺坊、甘棠坊、五云坊、湛露坊、乐善坊、澄清坊。这些坊名在元代大部分都曾有过更改。坊名一般与坊内或附近的重要建筑有关系,如保大坊,“武有七德保大定功,以坊近枢密院,取此义以名”;阜财坊,“坊近库藏,取虞舜南风歌阜民财之义以名”;福田坊,“坊有梵刹,取福田之义以名”;玉铉坊,“按《周易》鼎玉铉大吉,以坊近中书省,取此义以名”;睦亲坊,“地近诸王府,取尚书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之义以名”,等等(《析津志辑佚?城坊街市》、《元一统志?大都路》)。 大都的坊虽然各有坊门,门上署有坊名,但坊已经完全打破了汉唐以来的封闭式的坊制,坊与坊之间已无高墙阻隔,仅以主干道或者胡同为界,这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促进了大都商业的发展。对元大都的民居建设,忽必烈至元末年来大都旅行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有一段极生动的赞誉文字,他说:“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房舍。每方足以建筑大屋,连同庭院园囿而有余。以方地赐各部落首领,每首领各有其赐地,方地周围皆是美丽道路,行人由斯往来。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冯承钧译本) 居民区内的居民原则上不按民族或等级分区,完全是杂居的形式,但这一规划制定出来以后,遭到了当时一些顽固的蒙古贵族的反对,他们要求按照辽上京和金上京的规划,即在城中分两个城,一个城住契丹或女真贵族,一个城中住汉人手工业者或奴隶。但忽必烈断然否定了这种落后的措施。虽然如此,元大都的居民区仍然有贫富和官民的区别,因为新都城建好后,政府规定:“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资高及居职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元史?世祖世纪》)这样一来,大部分贫民自然被挤到城郊或是留在旧南城,处于相距50步的两条平行胡同间的一个居民区大约可安置10户住家。城中官员、贵族、巨商的住房往往连在一起,构成城市中特殊的居住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