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元宵分类:【传统文化】 ①上元节之夜。亦称元夜。古代风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此夜各式花灯挂满街市,男女老少出外观赏,民间艺人舞龙灯、跳狮子、踩高跷、走百索、敲太平鼓等,十分热闹,谓之灯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6《元宵》:“正月十五日元宵……,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明代杨荣《元夕赐观灯》:“海宇升平日,元宵令节时。”②食品名。南方俗称汤圆。唐、宋以来,元夜有食汤圆习俗,因名元宵。唐代称汤中牢元,宋代称圆子。 每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据说,始于西汉孝文帝时代。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执政,吕家势力咄咄逼人,后来,周勃、刘璋等人诛除诸吕,迎立孝文帝继承皇位。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孝文帝即位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晚上,都要出宫与民同乐,于是这一天就被定为节日,叫作“元宵” 或 “元夜”。其实,元宵节的起源也与天文现象有关,古人称每月十五为 “望日”,望日月圆,在古人心目中,月圆意味着吉祥,故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都定为节日,称为上、中、下 “三元”,但上元(正月十五) 是第一个望日,故最受重视,后来就发展成为元宵节。元宵有赏灯的习俗,故又称 “灯节”。据说,东汉明帝因梦见金人,派遣使者往西域迎回佛像,于是就在元宵 “燃灯表佛”,并令民间挂灯,从此元宵就有了燃灯、观灯的习俗。唐玄宗将赏灯的时间从元宵一夜改为三夜,北宋延长为五夜,南宋添为六夜,明太祖朱元璋时,曾有连续张灯十夜的纪录。除了赏灯外,后代又陆续创造出放焰火、舞龙灯、灯谜等游戏。如果说除夕和元旦主要还是家庭或家族团聚欢会的话,那么元宵就是全民性的狂欢佳节。男女老幼倾城而动,俗称 “闹元宵”,连平日独处深闺的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这天也要出来夜游观灯。古代男女的浪漫传奇许多都发生在这举众狂欢的夜晚。唐诗宋词中留下了许多美丽的篇章,如欧阳修的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最著名的是辛弃疾的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动人的景象,由此可见一斑。 又名“汤丸”、“汤圆”、“圆子”等,是我国传统的节日食品。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可能由来已久,但迄今为止明确的文字记载,首见于宋代著作。周必大的《平园续稿》就有“元宵煮食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坐间成四韵”的记载。用糯米粉制的圆子,煮熟后,就会浮起来,所以称为浮圆子。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中说:“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 子,这里所谓乳糖圆子、澄沙 子。正月十五晚上称元宵,大家都吃圆子,以取合家团圆幸福之意。后来人们便称圆子为元宵。 子,就是汤圆。正月十五晚上为元宵,大家都吃圆子,取家庭团圆幸福之意。所以遂称圆子为元宵。元宵用上等糯米经水浸加工成的米粉制作的,分带馅和不带馅(实心)两种。“实心丸子”是元宵的鼻祖,至今我国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还保留这种吃法。带馅元宵是后发展的。它以米 粉作皮,以芝麻、玫瑰、糖等多种原料作馅心。元宵、汤圆、名异而实同。由于各地区所用馅料和制法的差异而有各种不同风味的汤圆(元宵),如四川的“赖汤圆”、“郭汤圆”、浙江的“宁波汤圆”、北京的“十锦元宵”等等。 中国传统节名,即正月十五“上元节”。同时又是汤圆的异名。上元节是如何演变成元宵节的呢?相传汉武帝时,有个宫女名叫元宵,不仅貌美而且内秀,常年深居宫中不能与家人团圆,思念之极,痛苦万分。有个叫东方朔的大臣听说后,决意要帮助元宵实现愿望。他想出了办法,谎称天上的火神奉天帝之命将要火烧长安城,同时又替汉武帝出谋划策,说是火神最喜欢吃汤圆,正月十五日夜可让宫女做汤圆上供,并命京城臣民家家户户都来做汤圆和张挂红灯。十六日夜要家家户户挂红灯、放焰火,还建议皇帝后妃、文武百官出宫观灯,杂在人群中以 “消灾避祸”。后来果然这么做了,元宵于是有了与家人相见的机会。从此,做汤圆、挂红灯便成为上元节的主要节目。诚然,传说不是信史,因为灯笼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但这一传说反映出元宵节的演变和形成与古人对火的崇拜有关。 即浮圆子、或称汤圆。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这天晚膳中有汤圆一品,元宵即取上元节宵夜之义。这天月亮正圆,元宵形如月,故又有圆宵之称。宋代即有上元节吃元宵之俗,明清宫内也兴此俗。明宫中元宵,用糯米、细面制成皮子,再包以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煮熟,如核桃般大。清宫元宵有甜味和咸味两种,甜味以白糖、核桃、桂花、芝麻、山楂、豆沙、枣泥、水晶制馅;咸味可荤可素,或将肉斩细单包,或配以素菜合包。清代皇帝于上元节筵宴宗室于乾清宫、各少数民族首领于正大光明殿,席上有元宵。乾隆帝曾有元宵诗咏之。另外,清宫于元宵节前后三日也例吃元宵; 同时,皇帝在早膳后,亲自于神祖前上供元宵。其中 “八宝元宵” 即是佼佼者,系用羊肉、白面、鸡子、山药、糟姜、胡萝卜、三色弹儿和瓜韭等八样原料制成。这种元宵也为民间所仿行,文学家孔尚任有诗云: “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元宵之俗一直沿袭至今。 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又称“上元”、“元夕”、“元夜”等,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盛大节日。每年正月十五,欣逢岁首满月,中国民间传统认为满月象征团圆美满幸福,新年中的第一个满月之夜,自然是一大吉日值得庆贺。唐宋时期,元宵节观灯夜游的习俗已蔚然成风。宋代开封府的元宵灯会,也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热闹非凡。据《梦华录》记载,“两廊下奇术异龙,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到处张灯结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福州等地的元宵灯会唐宋时期亦很热闹。宋淳熙《三山志》卷40载:“上元旧例官府及在城乾元、万岁、大中、庆城、神光、仁王诸大刹皆挂灯球。莲花灯、百花灯、琉璃屏及列置盆燎。惟左右二院灯各三或四,并径丈余,簇百花其上,燃蜡烛十余炬,对结彩楼,争靡斗艳。又为纸偶人,作缘竿履索,飞龙戏狮之像,纵士民观赏。朱门华族,设看位东西衙廊外。通衢大路,比屋临观。仍驰门禁,远乡下邑,来游者通夕不绝。”元宵灯会盛况至明清时期愈演愈烈,明人谢肇?《五杂俎》卷2甚至说“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他还具体记说:“自十一夜已有燃灯者,至十三则家家灯火,照耀如同白日。富贵之家,曲房燕寝,无不张设,殆以千计。重门洞开,纵人游玩。市上则每家门首悬灯二架。十家则一彩棚,其灯上自彩珠,下至纸画,鱼龙果树,无所不有。游人士女,车马喧阗,竞夜乃散,直至二十外薄暮市上。儿童即连臂喧呼,谓之求饶灯。大约至二十二夜始息。盖天下有五夜,而闽有十夜也。”闽山庙的鳌山灯会,百彩纷呈。《榕城景物考》说:“闽山庙在会城文儒坊内,每年上元十三至十五,驾鳌山,玲珑飞动。人物、花果、禽鱼,裁缯剪彩为之。高挂异样奇灯,萧鼓喧腾,煎沸道路。”闽中元宵节期间,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如著名的南后街灯市、天官赐福活动、送灯添灯活动、转三桥、悦神及食芋活动等。南后街在福州鼓楼前,明清以来一直是福州著名的灯市区。清咸丰《榕城岁时记》说:“吾闽后街,自正月节假内即开市买灯。夜间灯火辉煌不减京物略所云。光影五彩,照人无妍媸。烟冒尘笼,月不得明,露不得下。”其间各种各样的彩灯、花灯,异彩纷呈,吸引了无数的买灯人,良宵盛况,至今依然。此外,元宵节在道教中称“上元节”,是天官赐福之辰,因此旧时民间社首往往以红纸印“上元天官赐福”等字,贴置各家之壁而敛钱。元宵灯谜亦是闽中各地的一大特色。施鸿保《闽杂记》卷7说:“福州士人上元多设灯谜,或尽一宵之兴,或订三餐之期,斗巧争奇,颇多佳制。” 闽方言“灯”与“丁”同音,因此元宵节民间也将送灯、添灯寓为送丁、添丁之俗。这种送灯习俗在漳、泉等地同样流行,如当地有新嫁女,元宵节前女家要送一红一白两盏莲花灯,如花灯为烛火所焚,叫“出丁”,象征会生孩子。一些已婚未育的妇女,为求添丁,还去鳌山灯棚下钻来钻去,叫“钻灯脚”。新娘们在自家婆婆的带领下,首先朝祖宗的神龛前走过去,然后从厅堂中的巨大彩灯下穿行而过,此时围观的人群一齐拥上,争看这些还未生育的新娘子。个别恶作剧的小孩就会喊:“钻灯脚,生男芭!”并把点燃的鞭炮抛向正在穿灯脚的新娘子,爆竹在新娘子的脚边鸣放,往往会把崭新的绸裤炸破三两个洞孔,但新娘子们多一笑置之。元宵节钻灯脚的风俗由来已久,可能源于古代男女交会的原始习俗。时至今日,一些民间还保留这种古老而有趣的风俗,只是它早期的内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古代,元宵夜又是妇女们盼望已久的节日,因为此时无论男女贵贱,都可出门观游。这对于许多久居闺中的妇女而言,的确是一次短暂的解放机会。由于平时男女接触不易,这几天又成了青年男女相会谈情的好日子。宋人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著名诗句,就是此情此景的真实写照。这种习俗在闽中等地的元宵盛会中也隐约流存,如《五杂俎》卷2说其时“大家妇女,肩舆出行,从数桥上经过,谓之转三桥。贫者步行而已”。至于悦神、食芋等习俗,见于《榕城岁时记》所载:“元宵节庙社敛钱聚饮,曰悦神。邓原岳诗:十户齐轮敛福钱,元宵风景乐新年。神前灯烛光如许,忙杀村童夜不眠。”又说:“上元夜人家煨芋,就灯下食之。本灯影记,造郎君芋,食之宜男女。”此时一些传统食品如糖馅元宵丸等,家家户户必备煮食,至今仍有。泉州一带流传至今的还有元宵佳节乞寿龟的习俗,节日来临,各地寺庙一般多办灯会,香案桌上供奉着由米料或面粉蒸制的大小寿龟,既为供神,也为乞寿龟者提供方便。乞寿龟者一般多为许愿者。这些寿龟,既有新供奉的,也有去年乞去今年来还愿奉还的。 清末以来,闽中等地元宵节除了保留传统的灯会如闹花灯、排鳌山以及迎神赛会、演戏等内容外,同时还有踩高跷、舞龙灯、打狮马和阁台游艺等娱乐活动,称为“闹元宵”,盛况不减当年。至于家家盛宴过节和放鞭炮、点灯挂灯等活动,更是至今不衰。自古以来,泉州各地的元宵灯会也很出名。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说:“夜张灯,以米圆祭先及神,或以酒馔祀祠堂,谓之祭春。又,上元内外赛会迎神,乡村之间或于二月,谓之进香。”府治西畔双门前作灯市,有新嫁女,女家例要送灯。各种花灯、灯谜,五彩缤纷,吸引了城乡内外无数游人。泉州的灯谜尤具特色,这在《闽都别记》中也有描述。 现代闽南各地的元宵庆祝活动依然热闹非凡,各种游艺活动吸引了无数的游人。著名的有车鼓阵、宋江阵和装阁等等,而其中最富民间特色的是由妇女饰演的车鼓阵。车鼓阵阵容相当壮观,队员们各执琵琶、洞箫、唢呐、三弦、铜钟、小铃、拍板、和锣,沿街演唱南曲或民间小调。当富有地方特色的车鼓阵到来时,往往会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此俗长期流传,至今不衰,成为闽南元宵游艺文化的重头戏之一。 所谓“宋江阵”,就是表演者饰扮成《水浒传》梁山泊中的一百零八将,按扮演的角色各执兵器。表演时先以锣鼓开场,然后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顺序逐个角色亮相。继而以“宋江汉”大旗开场,锣鼓响处,“替天行道”的大幅拔地而起,颇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势。大旗招展处,有李逵耍双斧、花和尚舞禅杖以及青扈三姐、母大虫各提兵器上阵等等,一时间,梁山泊好汉纷纷上阵,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十八般武器各显神通,场面十分壮观。宋江阵的高潮是由32条好汉组成的连环八卦阵、表演时四人为一组,其中一人执刀持盾,另三人手握棍棒与之对打。随后是集体循环对打,场面热烈,群情振奋。宋江阵的表演,从其传统内容来说是歌颂农民起义,表现人民群众反抗压迫的愿望。但同时它又融入了闽南等地南少林武功的传统文化内涵,因而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游艺节目,为元宵节增添许多欢乐气氛。 福州南后街元宵灯市 元宵节舞狮表演 所谓“装阁”,也叫“阁台”或者“阁棚”,其宽广约如古式眠床,周边围着一尺多高的栅栏,台的两端各竖铺铁杆和木板,阁中化妆表演的人物坐于上面,由两名壮汉抬着阁台参加游艺队伍踩街。至今为止,在各地元宵节举行的游艺活动中,装阁的表演仍然可见。 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正月半”、“灯节”。“元宵似大年”,是春节活动的最高潮。这天,家家灯火通明,有“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之说,厅堂、房厦、厨房、厕所、牛栏、猪圈都要点灯,通宵不灭,说是“照蚁虫老鼠”。吉水县妇女们点燃香烛到处散发,名为“散花灯”。有的则手擎稻草烟包,到处熏燃,边熏边念:“天蓬蓬,地蓬蓬,正月十五燃蜒虫。”也有的手拿棍棒打果树,边打边念:“打打打,今年果子垂断枝;着着着,今年果子多又多。”男子们则舞龙灯、耍狮子(带十八般武艺)、摇花船,耍蚌壳精……大闹花灯,爆竹轰鸣,鼓乐喧天,通宵达旦。除闹花灯外,瑞金等县还有“摸青”、“偷青”之俗。天黑后,各自出门去附近菜园,不问园主,随手掐几把蒜苗或香菜之类的青菜,拿回家煮茶或汤喝,以图清吉,这种行为一般不会被责骂。也有的地方认为挨骂后可免去一年灾祸。峡江,元宵日还会专门组织龙灯送子队,到本村婚后尚未生育的青年妇女家“送子”。“送子”队伍中,一人端托盘,盘中放一小钵,内装鸡蛋五个,取意为“五子登科”。主家燃放爆竹迎接,队伍中一人念贺词,其文为:“一条黄龙进中堂,成事感应正相当。今晚奉旨送福来,本年得子生贵郎。生得贵郎都长寿,人财两盛福满堂。自从今日祝赞后,呱呱长子闹中堂。” 过完元宵,年就过完了。第二天,收拾起一切新年摆设,烧掉大门框前贴的“进钱”,有“火烧门前纸,大的做生意,细的拣狗屎”、“吃了元宵酒,各事都动手”、“火烧门前纸,各人寻生计”等说法,都是指新年已过,农、工、商、学都应各就其业了。 因馅的不同可分很多种,如白糖山楂元宵、桂花白糖元宵、豆沙元宵等等,馅里还可掺入青梅、芝麻、核桃仁、青红丝等。做法是将糖馅切成小方块,用大笊篱将糖馅蘸上水,倒在盛有江米面的大笸箩内来回摇动,待摇成核桃大小时,元宵即成。袁世凯时认为“元宵”二字不吉,改称“汤圆”,后恢复原名。北京人一般在春节和上元节食用。稻香村的元宵非常有名,现在购买也需排大队。 元宵的原料包括糯米粉、芝麻、饴糖。成批制作方法是:将适量芝麻焙熟碾碎,橘饼、冬瓜条切成末,加适量面粉、黄砂糖、桂花、饴糖、猪油拌匀,放入方框内,用木棒打紧成大方块,再改切为小方块馅子。然后将糯米粉放入竹团窝内,将小方块馅子放进筲箕内,在清水里浸湿后倒入团窝之中的糯米粉上,反复推摇团窝,使馅子沾上糯米粉,喷一点水,再推摇团窝,如此反复五六次元宵即制成。食时用开水煮之,沸腾一次加点冷水,反复三次即可食。各家各户自制元宵,先磨糯米澄浆,然后一个个糯米团包上桂花、红糖为主的馅子即成。元宵既可煮食,也可油炸和炒食,各具风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