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元朝时期的北方元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元朝时期的北方元曲

分类:【地域文化】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帝国。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年),升燕京为中都。至元四年,在中都旧城东北建造新城。至元八年十一月,诏告天下,正式建国号大元。九年,升中都为大都。元代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有很高的成就,是各族人民和中外文化相汇的结晶。在文学艺术(戏曲、诗歌、绘画等)、史学和哲学方面,都有许多优秀作品。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大放异彩的,元曲大家关汉卿,被定为世界名人。元朝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间和中外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大为展开,为天文、地理、农学等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当时元代的文化科学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3―14世纪的欧洲尚处在“黑暗时代”。

元朝统治下的燕赵地区文化是很繁盛的。元大都位于燕赵腹地,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真定、大名、河间当时也是繁华的城市。城市经济的高度发达,加上外来生活文化的影响,以曲子与歌剧为主的市民文学,大大发展起来,放出了异样的光彩,在当代的诗坛与剧坛,都表现了新的生命与艺术力量,元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元曲包含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杂剧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独立,但却是元歌剧中的主要部分,各有其诗与戏剧的独立生命。曲的产生,一是源于都市中歌女伶工在旧歌曲中翻新(原宋、金词发展至元时已至僵化,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从民间小调中求资料,慢慢形成最初的曲子,后经乐师正谱,文人修辞,日渐趋于成熟。二是外来音乐的影响,北宋末年,金人进入中原,继而蒙古民族南下,外族音乐大量输入,胡乐番曲普及于街巷鄙人。蒙人所用乐器如筝、

、琵琶、胡琴等多为弹拨之曲,流入中原,遂为民间所用,中原汉人的词作,不能入胡音之谱、被之管教,故须变新声以应之。这样,胡乐番曲与词谱混合融化而形成一种新形体,这便是曲。到了金代《董西厢》时,曲在格律上日趋严整,小令套数,俱已相当成熟。元初,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和马致远诸大曲家相继出现,散曲步入全盛之境。

在元代的剧坛,是以北方的杂剧为主体的,这是中国真正戏剧的创始,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新纪元。杂剧起源于民间,是在前代各种讲唱文学和舞曲歌词的基础上,在民间逐渐演化而成的,受到了城市市民的喜爱。戏曲本是一种扮演于舞台的群众艺术,各处表演,各处也在写作,盛极一时,究竟产生多少剧本,是无法说清的。在这种情形下,为供应这种需求,有所谓专编剧本的才人所组织的书会产生。元杂剧作家中,有不少都是书会中人,他们是改良旧剧、创作新剧的中坚,剧本的好坏,与剧场的营业和伶人的名声衣食相关,为适合舞台表演而编写剧本,自然是在不断地连续改进中提高,这就促使演员、乐工、编剧家的默契合作,有助于杂剧的提高与发展。大都、真定、平阴(今山西临汾),是当时北方杂剧的繁盛之地。

(一)大都、真定――元杂剧中心

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繁荣的社会经济与富饶的大都市。元朝把欧、亚打成一片,国际交通四通八达,商业经济繁荣,贵族官吏生活奢侈,外商往来频繁,造成了繁华的都市,给杂剧的发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现今的北京,在当日是何面貌?请看《马可波罗行纪》第94章所记:

应知汗八里城内外人户繁多,有若干城门即有若干附郭,此十二大郭之中,人户较之城内更众。郭中所居者,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或来入贡方物,或来售货宫中,所以城内外皆有华屋巨室,而为数众多之显贵邸舍,尚未计焉。……尚应知者,凡卖笑妇女,不居城内,皆居附郭。因附郭之中,外国人甚众,所以此辈娼妓为数亦夥,计有二万有余,皆能以缠头自给,可以想见居民之众。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此汗八里大城之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自买卖货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

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都市,自然需要妓馆、剧场及各种娱乐场所,官吏、商贾、市民、士兵等各色人,大约都是当日戏场里的看客。随着人们欣赏和需求的提高,自然要求剧本和演出的提高,那些出入于歌场舞榭的文人介入其中,把原为普及性的娱乐戏曲,推为富有文学艺术价值的戏曲了。元杂剧发达于大都,大作家多为大都人,这是一种自然的形成和存在。在元代统一前后,杂剧是北方独有的一种新兴文学。

真定,是元杂剧初期活动中心。金元时期,今河北、山西一带为两河地区,汉族、契丹和女真等多民族错居,经济比较发达,民间艺术较为普及和流行,汉人的乐舞和胡人的曲歌互吸优长,博采民间的现实生活和历史传说故事为题材,演化为最初的杂剧,当时燕赵地域的文化中心除大都外,还有平阳(今临汾)和真定。宋代范成大使金时在真定看到“有京师旧乐工,尚舞高平曲破”。元代诗人陈孚在《真定怀古》诗中说:“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由此可知,金、元时代真定的乐舞一直是上演未息的。

(二)北方元曲作家与作品

元曲,分为元散曲和元杂剧。元代的散曲作家可考者有227人,小令近4000首,套数也有450多,依其作品的精神发展来看,前期和后期不同。前期正值元人统一中国之初,作品显有北方民歌那种质朴、自然、爽朗的情致和精神,语言通俗、口语化,清新而不粗俗,意境高远。后期则不同了。南宋亡后,南北文学合流,散曲趋向典雅、清丽发展。元代燕赵散曲,多为前期之作。其名作家有:祁州籍的关汉卿、杨果;大都人马致远;白朴,原籍朐州(今山西河曲),后居真定;定兴籍的王实甫;邢州籍的刘秉忠;大名籍的王和卿;涿州籍的卢挚;磁州籍的胡祗啭等。从上述作家所遗留的散曲作品看,以马致远、卢挚贡献为多。

马致远,号东篱,生年不详,约逝于至治年间。在元代,他是一位领袖群英的散曲作家。在后人所辑的《东篱乐府》中,有小令104,套数17,是前期作家中留存最多的。他在这些曲作里,描写了自己的身世、思想和感慨。青年时期追求过功名,但社会的黑暗又使他怀才难展,“世事饱谙多,二十年漂泊生涯”,老来又使他归于尘外林间,追慕陶渊明式的那种闲适生活,“旁观世态,静掩柴扉。虽无诸葛卧龙冈,原有严陵钓鱼矶。成趣南园,对榻青山,绕门绿水”。他在《拨不断》曲中说:“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上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他这种热爱清幽山间农家生活、景仰陶渊明的思想精神,表面看是一种避世脱俗的表现,其实质却正反映出他对那个时代黑暗政治的不满,这是一个天分极高、慧眼卓识、品操正直的知识分子内心苦闷的反映。

卢挚(?―约1315),字处道,涿郡(今涿县)人,至元进士,大德初授集贤学士,后为翰林学士,迁承旨。散曲多为怀古唱和之作,这自然和他的显达的官位有关。他的诗文也好,和姚燧、刘因齐名。曲多典雅妩媚之作,也有明快、清新、白如农家语的通俗之作。如《折桂令》:

沙三伴哥来?,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平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好一幅生动本色的农家乐图。

元代杂剧起于北方,以大都为中心。从现有流传下来的作品看,涉及到31位作家,全是北方籍人,是北方独有的新兴文学。这一大批名显剧坛的杂剧作家,多为大都和真定籍人,少数为大名、保定、祁州、涿州籍人。计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杨显之、庾吉甫、纪君祥、张国宾、李好古、王伯成、孙仲章、费唐臣、王仲文、尚仲贤、戴善甫等。

关汉卿――祁州人,生卒年不祥。史家从他作品中推断,他约生于金哀宗正大年间,死于南宋亡后,年近80岁。他是在戏院歌场的生活里成长起来的作家,史书上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这一评说,也从他的《不伏老》散曲中得到了验证:“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一粒铜豌豆。恁子弟谁教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扳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坨,会围棋,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除是阎王亲令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真是一个才卓情痴、倔强粗豪的文人大士!曲中洋溢着英锐脱俗之气和在事业上矢志不渝的献身精神。他一生所作杂剧今知者有60余种,散曲现存套曲10余套,小令50余首。后人誉为梨园领袖、杂剧班头。现存杂剧有《蝴蝶梦》、《单刀会》、《哭存孝》、《救风尘》、《金线池》、《望江亭》、《玉镜台》、《绯衣梦》、《窦娥冤》、《谢天香》、《五侯宴》、《鲁斋郎》、《陈母教子》、《裴度还带》、《单鞭夺槊》15种;科白残缺者有《调风月》、《拜月亭》、《西蜀梦》3种;仅存残曲的有《哭香囊》、《春衫记》、《孟良盗骨》3种。剧中塑造了窦娥、赵盼儿、杜芯娘、谢天香、谭记儿、王瑞兰等典型妇女形象,表现出她们生活与心理的痛苦,反映出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除了对妇女命运的关注,他还善于从现实社会中多方取材,或历史,或传说,或民众熟知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把人物和事件,置于元人统治下的那个极端黑暗混乱的历史环境里,所以他的戏剧,成了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他不愧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是中国戏剧史上的文化伟人。

王实甫(约1250―1337?),名德信,大都人。他生平的详细事迹现已无法知道。前人贾仲明在《凌波仙》吊词中说他“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这可见他也是出入于歌场戏院的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所作杂剧现知有13种,今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两剧各存词曲一折。王实甫的代表作是《西厢记》。他以《董西厢》为底本,在体裁上由诸宫调改编为杂剧。《西厢记》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在600多年前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它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追求幸福生活、反对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张生和崔莺莺这一对追求婚姻自由的形象,对几百年来受封建礼教压抑的青年男女以很大的影响和鼓舞,封建统治者和道学家们,百般诋毁它,但它一直上演不衰,这正好说明《西厢记》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有其不朽的生命力。在残存的《贩茶船》、《芙蓉亭》两套词曲里,也是描写的男女情爱,格调较《西厢记》俚俗,文字更为本色,显有元杂剧初期的精神。

白朴(1226―?),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先生。其父白华,是金代的枢密院判官。白朴少年时代随父居于金都南京(今开封市)。金亡时,他随元好问北渡黄河到真定。曾从元好问学诗词古文,受其影响颇深。南宋亡后,他又迁居金陵(今南京市)与宋、金遗老放情于山水间,以诗酒相娱,晚年北返故里,一生不忘怀于亡国遗民的性情志趣。他在《瑞鹤仙》词中说:“百年孤愤,日就衰残;麋鹿难驯,金镳纵好,志在长林丰草间。”他坚辞不就元朝之官,于这首词中可找到答案。

白朴有诗文留世,所作杂剧,载于史录者有16种,今全存者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和《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残本有《流红叶》、《箭射双雕》2种,其余只存目录。《梧桐雨》写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既写到了他们间的爱情,也反映了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权贵的荒淫和朝政的腐败。《墙头马上》,接触到了当世社会的一个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问题,塑造了李千金美好少女的形象,她勇敢、明朗、忠于爱情。

白朴一生生活严正,品操高尚,其诗词和剧作都展示了他识世深切、处世恬淡自适的思想和情趣。请看如下他的两首词作:

《喜春来?知几》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掩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沉醉东风?渔夫词》

黄芦岸白滔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不满意当世的政治,怀志但不为权者服务,淹留于诗书里,交往于友朋间,这正是白朴的心志所在。

其他元杂剧前期作家还有马致远的《汉宫秋》、《黄粱梦》,杨显之的《潇湘夜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李好古的《张生煮海》,王伯成的《李太白贬夜郎》,费唐臣的《苏子瞻风雪贬黄州》,尚仲贤的《洞庭湖柳毅传书》,戴善甫的《陶学士醉写风光好》,都是垂青于文学史的名家和名作。与关汉卿同时的庾吉甫,曾任中山府判,作过15本杂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文学史家评他为当世的大儒,“上红笔,没半点尘俗。寻章摘句,腾今换古,?玉喷珠。”元杂剧前期作家们彼此间友谊和交往,是既深且繁的。杨显之与关汉卿为莫逆交,彼此有作,多有商讨;石子章与元好问友善;王伯成与马致远为忘年交,这些都是在当世传为佳话的。

元代杂剧,兴起于北方,它以歌剧的形式,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元定都于大都之后,燕赵之地成了京都的畿辅之地,是蒙古人治下的最黑暗地区,污吏贪官的横暴,流氓恶霸的谋财害命,封建礼教的压迫,高利贷的盘剥,种种恶行劣迹,都在这里有所展现。另方面,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操,人民的善良愿望,青年男女对婚姻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也是与黑暗面并存而发展。在元人杂剧里,通过各种典型人物的描写,把这些社会内容,深刻而又形象地表现在舞台上。暴露黑暗,批判黑暗,歌颂英雄,同情弱者,作家们的鲜明的爱憎态度,都渗透在杂剧的曲辞里和戏剧情节的整体变化中。在语言艺术上,带有北方质朴、通俗、口语化的特色,尤其以韵文形式来叙述故事描摹性格,更比诗词来得超脱和解放。元剧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价值,是在中国北方多民族融汇沃土上开出的盛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燕赵之地是元杂剧的摇篮和活动中心,安国的关汉卿;定兴的王实甫;大都的马致远、王仲文、杨显之、纪君祥、张国宾、费唐臣、秦简夫等;真定的李文蔚、尚仲贤、侯正卿、戴善甫、史九敬先、白朴等;涿州的王伯成、高茂卿;保定的李好古、彭伯成;还有外籍久居德兴(今涿鹿县)的李直夫。元戏曲音韵学家卓从之,史称“燕山卓氏”。元杂剧著名演员珠帘秀、顺时秀、赛帘秀、天然秀等,长期在大都一带生活和演出,与关汉卿剧作家过往甚密,时称“燕赵戏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