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先秦两汉时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先秦两汉时期分类:【中国民俗】 甘肃的地理形貌大致由西部戈壁、中部干旱山区、东部肥沃莽塬以及南部丘陵四部分构成。考古学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从陇东到河西,从肃南到肃北,到处都有先民们活动的遗址。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发展阶段,先民们已开始了以渔猎为主兼及畜牧、农业等多种经营。传说人文始祖伏羲在森林与草原地带过着采集与狩猎为主的生活,后来向河川地带迁居,并使渔业发展为与狩猎同等重要的产业。虽然当时仍以渔猎为主,但却增加了农牧业的成分,从而大大改善了氏族部落的生活。在大地湾中期的灰坑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的农业和牧业之类的生产工具,而且还发现了碳化的糜子和油菜籽等农作物。这都说明当时甘肃先民的生活已有原始农业的迹象,已开始由游猎向半定居、定居的农牧生活转变。 在稍晚于大地湾的其他一些原始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农业生产工具,从原始的打磨石具、木制工具,到用动物骨骸磨制的骨锥、骨镰及蚌制农具,真是应有尽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先民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和发展走向。传说,耒耜最早是由炎帝部落在黄河上游开始使用的两人耦耕的农具(是犁的前身)。甘肃齐家文化遗址中又发掘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其中有用青铜或红铜制作的铜斧、铜刀、铜镰、铜锥等农具。冶炼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当地农业、畜牧业的迅速发展。 商代居住在甘肃境内的羌戎,其牧业已相当发达。西周至秦汉是甘肃农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周代礼乐文化已把农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史记?周本纪》载,太康之乱中,后稷之子不?弃官而率族人来到陇东庆阳,“教民稼穑”,经鞠陶,至公刘,农本意识成为陇东一代之风。在其影响下,农耕区向西北方面有了新的扩展,当时有黍、稷、菽、稻、小麦、大麦、麻等七种农作物,有些地区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灌溉农业区。周统治者尚农、重农,并立农官,从组织上保证农业实施。在几条重要的河水流域,已经流行“禾下麦”,“麦下种禾、豆”的谷、麦、豆之间轮作复种方法。先陇东地区,后陇南、陇中,相继推广应用。在周代祭祀中,谷神、畜神、农神已成社稷大典的对象,享受天神大祭的礼乐典制。 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诸多学者研究,战国以后,部分地区的犁耕已由木犁演化为铁犁,磨咀子出土的战国木牛犁模型说明当时耕犁已定型,牛耕在当地广泛流行。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不断从西域引入苜蓿、良种马匹。这时,马不仅作为战事与交通工具,而且在农业生产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事畜牧、兽医的人员对牧畜的选种、配种、阉割等技术很有研究。汉和帝时,养马业空前繁荣,以祁连山草原为主要牧场。秦汉时,“帝亲耕,后亲蚕”的理国之道,使甘肃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水源利用已成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史载,汉武帝时,具有“泽国”之称的张掖,已有棉、麻生产。鉴于河西走廊土地辽阔,有祁连山终年积雪滋润,日照充足,汉武帝诏令在河西地区移民屯田,开渠移水,垦荒种地,发展灌溉。此时,农业生产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