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先秦时期海洋疆域的形成和发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先秦时期海洋疆域的形成和发展分类:【传统文化】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海洋疆域概念已经出现。如果说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海洋疆域意识尚不明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沿海诸“国”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洋疆域概念和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一)夏商与西周时期海洋疆域概念的形成 ① 在中国的语言文字中,“疆”代表境界、边界。《诗经?大雅?江汉》说,“式辟四方,砌我疆土”,可见,疆域的本意是指陆地、陆界。 疆界的概念起源颇早,原始社会的疆界已具有地域管理的性质,但并不具有政治统治的内涵。根据考古资料,最早的疆界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这时城垣的规模还不大,城垣内的范围还比较小,城垣只是储藏粮食、财物和避难的场所。氏族成员平时居住在城堡周围,当外族入侵时,他们便聚集在城垣内,保护妇孺,抵御外敌。 到了夏商与西周时期,陆地边界形态更加明显。夏商与西周的国家组织是以“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邑是自然形成的居民聚居地。进人阶级社会以后,一些“邑”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王的居住地,成为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夏商“都邑”的外围,分布着许多方国或诸侯国,它们拥戴夏、商王室为共主,依距夏商统治中心距离的远近,臣服的程度也不同。这种自然形成的统治方式被后世学者理想化和理论化,形成了服畿制度。周王朝建立后,继承了商殷的外服制度,但又对这一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造。改造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把殷人的四服制改造成五服制;二是分封子弟功臣,施行分封制。 周王室施行分封制,核心是授民授疆土。在授疆土中,重要的内容是封疆界。封疆界是自都邑的中心区域向东西南北四方各延伸一段距离,在辖区的边缘挖一道壕沟,将挖出的土堆在沟侧,用木桩加固,即“封疆”。实际上,封疆是小城邦或酋邦的疆域特征,不可能是大面积国土划界方式。王畿周边达数千里,这么长的壕沟,在现代都难以挖掘,也没有考古学上的证据。 实际上,在稍大的国土范围内,这类标准统治区是难以实现的。夏商周三代,通过兼并战争,三代帝王直接统治的地域大大扩张,超过了城邦、酋邦的范围,只能以山岭、河川为疆域标志,大山大川成为自然屏障。由都邑封疆扩展到边境的险峻山川,便产生了“四至”的观念。后代史书记载夏朝的疆域“左河济,右华山,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记殷的疆域“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 ② ,皆源于此。 ③ 可见,在中国的疆域发展史上,首先产生的是陆地疆域。但是,随着人们对于海洋认识的深入,人们也逐渐把海洋作为边疆看待,把海洋纳入到他们的疆域范围。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以大山大川乃至以大海作为自然屏障,这种现象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出现。当时与海为邻的部落或方国,一直把大海当作天然屏障,以海洋为边疆的思想已较为普遍。我们可以从有关记载中寻觅到这一点,如“于疆于理,至于南海”,“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等。 关于夏王朝与海洋的关系,我们了解的还很少,但在反映上古历史的《尚书?禹贡》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当时海洋疆域的基本情形。 《禹贡》记载,禹时已有了国家组织,禹夏的疆域分为九州。其中兖、青、徐、扬四州临海。 兖州。《禹贡》曰:“济、河惟兖州。”孔安国说兖州“东南据济,西北距河”。当时的黄河河道与今日河道不同,沿华北平原流入渤海,下游河流众多,有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钩盘、鬲津九条河流注入渤海。 青州。《禹贡》曰:“海、岱惟青州。蜗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海物惟错。”《孔传》说青州“东北据海,西南距岱”。孔安国认为青州跨越渤海,包括了辽河以东的地区。西南至泰山。?夷是沿渤海居住的居民。马融认为:“?,海?也;夷,莱。”潍水,发源于山东莒县东北潍山;淄水,发源于山东莱芜市原山北麓,均流入海。青州的土壤充斥碱、卤,呈白色。 贡品是海盐、(一种细葛布)和种类繁多的海产品。 徐州。《禹贡》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并说淮夷的贡品是“?珠暨鱼”。《孔传》:“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这是说徐州的疆域东至海,即今黄海;北至岱,即泰山;南到淮河,方位是清楚的,大致包括了今天山东南部,安徽、江苏的北部。这里居住的淮夷贡奉的是“?珠”。孔颖达解释说:“?是蚌之别名,此?出珠,遂以?名”。 扬州。《禹贡》日:“淮、海惟扬州。”《孔传》说,扬州“北据淮,南距海”。北边临淮好理解,南面达到“海”似乎不可能。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人把长江口以南的东海称为南海。从《禹贡》叙述的三江、震泽(太湖)来看,扬州的南界不会超过长江三角洲区域。扬州临海,因此居住在这里的有岛夷。扬州的贡品有“织贝”。对于“织贝”,学者有不同意见。颜师古认为,“织贝”是作为货币使用的贝类,而郑玄则认为“织贝”是一种纺织品的名字。但无论是哪种货物,它们都是经过海路运往中原的。《孔传》解释“沿于江海,达于淮泗”这句话时,认为贡品是“沿江人海,自海人淮,自淮入泗”。后代学者曾运乾推测:“所谓沿于海者,即岭外各地附海诸岛之贡道也。其程沿海入江,溯江人淮;由淮达泗,转由菏济而达于河也。”虽然这只是推测,但考古发掘和相关的人类学研究证明,在四五千年前,东亚民族确实已能驾舟在沿海航行,足迹遍布东亚、东南亚的海岛上。 在《左传》、《史记》及汲冢出土的“古本”《竹书纪年》中也保留了一些夏代的史料。 夏人来自东方还是来自西方,是个正在论争的问题,但有关夏人在沿海地区活动的史料并不少见。 ① 从总体上说,夏王朝时期的东方疆域是远至海洋的,其具体内涵,是夏王朝间接统治的方国(如淮夷、畎夷、风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阳夷、有穷国、寒、有鬲、斟灌、斟寻、有仍国、过国、观国、顾国、莘国、杞国等)有临海的,它们的东方疆域是以海洋为界的。可惜的是关于这方面的材料我们掌握得太少。 关于殷商民族的来源和迁移,史学界说法众多。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商是来自东方的民族。商与东方沿海民族的关系比以前更为密切。这为我们了解商时期东方海洋疆域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材料。 殷代的先民们一开始是生活在河北北部靠近渤海湾的广大区域。最新证据来自语言研究,有专家认为殷人的毫,相当于满语中的“居地”。在早期传说中,商人曾多次迁徙。在这些迁徙中,商人曾多次到达东部,濒临大海。商人的祖先曾经有崇拜海洋神碉的习俗,商人的北海神叫止若,《史记》作“昌若”;东海神叫“王吴”,《山海经》中称作“天吴”,《世本》作“粮圉”,王吴即东海大神禺?。 至少在成汤之际,商人已有了“四海”即四方有海的观念。《诗经?商颂?玄鸟》中有:“武王靡不胜,龙?十乘,大假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 在殷商鼎盛的时代,殷的统治达到极为广大的区域。其北方影响到西伯利亚鄂毕河一带;西方扩展至陕甘、巴蜀;南部则抵达大海,地处今江西、湖南的强大方国均受到商文化影响;东部则对黄河中下游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产生过重大影响。 殷人与东方的联系比与其他方向的民族更紧密。东方之人被称作夷,在甲骨文、金文中又写作尸、?,即夷方、人方。 夷人分成许多小邦国,就是一些小部落。《钟》记:“南夷、东夷具廿又六邦。” 在甲骨文和古传史书中有不少商殷人与夷人作战的记录: 《竹书纪年》:“仲丁征于蓝夷。” 《竹书纪年》:河?甲“征蓝夷,再征班方”。 据后世史书,帝武乙时“东夷?盛,分迁淮岱,渐居中土”。 帝乙时代,帝乙屡攻夷方。帝辛时攻人方,获得大批俘虏。 商时,造船技术已比较成熟。甲骨文中的“舟”字是舟船的俯视图。这类船已不是石器时代用整段原木挖凿的独木舟,而是有左右侧板、隔板、底板的木板船。 在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铜鼎上有一金文“荡”字,字的主体是一人负担站于舟中,后有一人划桨(橹),而他脚下的舟船就是一只木板船。 甲骨文的“津”字,像人立舟上,以篙撑船,所驾之舟也是板式舟。“津”是水渡的意思,引申为渡河的渡口。 商周时代使用的这种木板船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改进保留了下来,在长江流域这种加装风帆的木板船至今仍在使用。 关于商殷的地理区划有不同说法。《汉书?地理志》认为殷承夏制,九州的区划没有变化。而三国时期魏人孙炎注《尔雅》,以《尔雅》的九州为殷制。《尔雅》不同于《禹贡》、《周礼职方》和《吕氏春秋》的是,有幽州和营州,而无青、梁两州。显然这些说法都只是当时学者的推论,并无多少实据。 总之,商时期有关海洋疆域的材料相对夏王朝时期的来说多了起来,商王朝自身与海洋疆域的关系也更为密切起来。但是,商王朝时期的社会性质依然是早期国家,商朝对沿海地区的控制力是有限度的,远没有形成强大的帝国。 在周王朝,其势力的延伸是随着周民族不断由西向东扩展而伸至东方海滨的,因此周王朝海洋疆域的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即在其早期(西周时期),其东方的海洋疆域还没有形成,西周人对于海洋的认识是通过滨海国家而获得的。到了周王朝的后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在分封制度基础上诞生了沿海国家,从而在中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海洋疆域观念和管理历史。 周民族不断由西向东扩展而伸至东方海滨的明显例子是: 《逸周书?作雒篇》说周公“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孟子?滕文公下》又说周公“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说明当时在山东沿海半岛,东夷的支族十分众多。 从西周金文来看,周公东征胜利之后,到康王时,东夷有大反叛。召公和卫侯伯懋父又大举东征。旅鼎铭文:“佳(唯)公大保来叛尸(夷)年”。大保即是召公?的官名。 小臣 簋铭文:“ ! 东尸(夷)大反,白(伯)懋父以殷八自十又一月、 (遣)自 述东联,伐海眉(湄),口(粤)厥复归才(在)牧自。 白(伯)懋父王令(命),易(锡)自 征自五?贝。”伯懋父即是卫侯康叔之子伯髦,亦即王孙牟,髦、牟、懋三字声同通用(从郭沫若之说)。牧即牧野附近的牧邑,是殷八师的驻屯地。由此可见,卫侯伯懋父因东夷大反,统率殷八师一直攻到了海湄(即海滨)地区,并征收得那里出产的贝。康王以后的金文中就不见有对东夷大规模用兵的记载,该是从此之后,东方沿海的夷部族都已服从周朝的统治了。 ① 周公翦灭了武庚、管叔、蔡叔和东方东夷人的叛乱之后,又大举分封诸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被封为鲁君,占据山东西南部。周公的军队在征灭蒲姑(毫姑、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北)后,以其地为吕尚的封地,建齐国,都营丘(今淄博),可能在这时周的统治达于沿海。封于齐地的吕尚是“东海上人”,到国后,“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② 周公主持营建了周的东都――大洛邑(今洛阳西南)之后,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四方的氏族、部落都来祝贺,并带来了各地的土特产――方物。居住在东方和南方的居民贡奉的多是海产品。《逸周书?王会》记:“扬州,禺禺。”注文:“禺禺,鱼名。”又记:“东越,海蛤。”注文:“东越则海际蛤,文蛤。”又记:“且瓯,文蜃。”注文:“文蜃,大蛤也。”又记:“若人,玄贝。”注文:“若人,吴越之蛮。玄贝,照贝也。”又记:“海阳,大蟹。”注文:“海水之阳,一蟹盈车。”越人是驾船的行家里手。《越绝书》记载: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据记载,越人曾向周王朝献大舟。《艺文类聚》:“周成王时,越人献舟。” 周时设立了“职方氏”,以掌管方域事务。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周时临海的州为幽、兖、青、扬四州,较之禹夏疆域九州中的兖、青、徐、扬四州扩大了许多。 幽州:“东北曰幽州,其山日医?闾,薮曰仂养,川曰河、璞,浸曰?、时,其利鱼盐。”师古注曰:“医巫闾在辽东。”仂养在长广,即今山东莱阳东,早已湮废。邕水出莱芜,北入渤海。时水出般阳,汉时般阳县在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南。幽州似乎包括了环渤海的广大区域,其中一部分与其他州重叠。 兖州:“河东曰兖州。其山曰岱,薮曰泰?,其川曰河、?,浸曰卢、潍。其利蒲鱼。”岱即泰山。泰?即大野泽。卢水、潍水皆在山东半岛。兖州似乎在山东北部,濒临渤海。 青州:“正东曰青州。其山曰沂,薮曰孟渚,川曰淮、泗,寝曰沂、沭,其利蒲鱼。”沂山即沂水发源之山,孟渚大约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淮、泗、沂、沭四水分布在今山东、安徽、江苏三省。从这里看出,青州临东海,今称黄海。 扬州:“东南曰扬州。 其山曰会稽,薮曰具区,川曰三江, 曰五湖。”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对“三江”,古人有种种说法,已不能确指。“具区”一般认为即今天的太湖。扬州实际是指淮河以南、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濒临今日的黄海。 ① 总的看来,殷周之际是国家制度逐步完备的时期,关于疆域的管理、划分及疆域概念也逐渐进步,为其后的国家管理奠定了基础。夏商周(西周)中央王朝是远离海岸线的,它们与海洋的关系是间接的,当时的海洋疆域与其说是夏商周(西周)中央王朝的疆域,不如说是当时沿海方国的疆域。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海洋疆域 ② 我们在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海洋疆域时不能忽略的事实是,自西周时期开始的国体变革,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对独立地位的产生,而这样的结果则是沿海国家主体的形成,由此,真正把海洋作为一个国家的疆域的地理观念与管理现象产生了。 春秋战国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止于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反映在国家管理制度上,就是从诸侯分封制度过渡到以区域划分为特征的行政管理制度,并在各诸侯国家逐步实行了郡县制度。各国(各诸侯国家)的疆界确定后,管理疆界成为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郡县制度在国家边境地区有特别作用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齐、燕、吴、越及楚都是沿海的重要国家。 齐国是东方大国。首封于齐的是吕尚,他是“东海上人”,西行归附周王,并在助周灭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史书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③ 正因为吕尚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因而周封吕尚于齐营丘。《括地志》云:“营丘在青州临淄北百步外城中”,即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吕尚就国之时就与久居山东半岛的莱夷发生纠葛,“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 ④ 吕尚到国后,“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⑤ 周成王时,管蔡作乱、淮夷叛周,周授予太公尚父以征伐之权,齐于是得以扩张,其疆土“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 ⑥ 据考证,在今山东临朐县南150里的大岘山上有穆陵关,为齐南境。今河北盐山县即古无棣,为齐北境。当时的黄河趋东北流,为齐西境。齐东北部疆域临渤海。在齐的东方,今山东半岛上有莱夷居住。在齐的南方,临海居住的有淮夷。进入春秋时代,齐国出现了另一个著名的君主齐桓公。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后,以管仲为辅,“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① 齐国经济发达是开发海洋资源、扩大贸易的结果,主要的海产品是鱼、盐。 以柴薪煮盐是齐国重要的产业。据《管子》记载,管子曾向齐桓公献策日:“楚有汝汉之金,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君伐菹薪煮沸水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请籍于时。”管子解释说,阳春之时,农事方作,令民专事农耕,不做其他事情,包括煮盐。这样,盐价就会上升,用价格提高获得的利润疏浚黄河、济水,把盐输往梁、赵、来、卫等国,可以获得很多利润,并且可以借此控制各国。 齐国不仅与内地进行贸易,而且与沿海国家有通商关系,《国语?齐语》有“通齐国鱼盐于东莱”的记载。 经过几代君主治理,兴工商渔盐之利,齐国迅速发达起来,成为“带山海,膏壤千里,人民多文采布帛国盐” ② 的富饶国家。当时的临淄成为东方的大都会。 齐凭借军事实力,先后吞并了谭(今山东历城西北)、遂(今山东肥城南)、薛(今山东微山东北)、牟(今山东莱芜东)、夷(今山东胶州东北)、东莱(今山东黄县至荣成一带)等地。齐桓公曾自诩说:“余乘车之会三,兵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北至于孤竹、山戎、秽貊,拘秦夏,西至流沙、西虞,南至吴、越、巴、??、 、不庚、雕题、黑齿、荆夷之国。 莫违寡人之命。” ③ 这类记载显然有夸大之处,但齐曾为东方霸主是历史事实。 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因山戎伐燕,齐遂起兵救燕,至于孤竹而还。孤竹在今河北卢龙。有学者认为,齐这次救燕战役,是在临海地区进行的,很可能动用了水军。因为齐桓公在制定扩张计划时充分考虑了利用海洋的地理特点,利用海滨、海湾、海滩,实施掩护,作为补给地。在征燕计划中也包含了这类内容。 公元前567年,齐国征服了莱夷,占据了山东半岛,齐人与海洋民族莱人互相融合,驰骋于千里海疆。 据说自齐桓公时就开始了海疆巡狩活动,《国语?越语》记:“齐桓公将东游,南至琅邪。” 齐国另一位君主齐景公出巡的路线肯定是沿近海而行的。《孟子?梁惠王下》记齐景公对晏子说:“吾欲观于转附(今山东省烟台市芝罘)、朝舞(今山东半岛东北端成山),遵海而南,放于琅琊(今青岛市胶南琅琊台西北)。”《韩非子》也记载了“景公与晏子游少海。”西汉著作《说苑》记齐景公与晏子“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 凭借海上势力,齐国与吴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海战。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战胜越国后,回首北上,逐鹿中原,“伐齐南鄙”,开凿邗沟,以运兵秣。公元前485年,吴与鲁、邾、郯进攻齐国,吴王夫差率军由邗沟入淮北伐,另遣大夫徐承率舟师自海入齐。这次海战齐国取得胜利,吴水军返航。《史记?吴太伯世家》记:“齐鲍氏弑齐悼公,吴王闻之,哭于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吴王乃引兵归。” 战国时,齐国为田氏所篡,取代姜氏。齐威王击赵、卫,破魏,大大扩张:“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洹水下游人河处),北有渤海,所谓四塞之国也,地方二千余里。” ① 战国时齐国经济也很发达。“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② 其后,齐逐渐衰落,但在秦攻燕时,齐水师“仍涉渤海”,救援燕国。 燕国居于渤海之滨。这一地区在殷商、西周时代有孤竹国(今河北卢龙)、令支(今河北迁安)。周初,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始封地为蓟,在今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董家林村一带。春秋时期初年,燕国常受周边国家侵扰,国力较弱,一度迁至临易(今河北雄县)。公元前663年,山戎侵燕,“齐桓公北伐山戎,荆令支,斩孤竹。” ③ 在齐援燕后,燕在渤海西岸的地位开始巩固,“燕君送齐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君所至地予燕。”《括地志》记:“燕留故城在沧州长芦县东北十七里,即齐桓公分割燕君所至地与燕,因筑此城,故名燕留。”长芦在今河北省沧州市西。 至燕孝公(公元前464年~公元前450年)时,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里” ④ 。 据史书记载,燕文公(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4年)时,燕国已有海上舟师,并开始发展海上交通。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国殷富,士卒勇于战斗,遂与秦、楚、三晋合谋伐齐,齐兵败,燕军进入齐都临淄,齐城不下者,唯聊、莒、即墨,其余皆归属燕国。燕占齐地达6年之久。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燕将秦开攻东胡,东胡退千里,燕筑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怀来境内),东抵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境内)。燕国向东北发展,开拓了大凌河、辽河流域,并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战国末年,在秦强大的攻势下,燕在易水流域被击败,公元前226年,秦将王翦率军攻占燕都蓟,燕王喜逃奔辽东,秦将李信率军追击。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燕辽东,得燕王喜” ① ,燕国灭。 吴国地处水网地带,濒临大海,是水上强国。吴造船能力很强,水军战船种类很多,“船名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今舡军之教比陵(陆)军之法,乃可用之。大翼者当陵军之冲车,楼船者当陵军之楼车,桥船者当陵军之轻足骠骑也。”吴舟师主力舰大翼一艘约广一丈五尺二寸,长十丈;中翼一艘广一丈三尺五寸,长九丈六尺;小翼一艘广一丈二尺,长九丈。 至吴王阖闾时(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楚人伍子胥的辅弼下,国势强大,连续进攻周边国家楚、越。公元前506年,吴与唐、蔡西伐楚,进至汉水,大败楚军,并占领了楚都郢。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精兵攻越,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勾践以甲兵5000人退保会稽,以美女8人送吴太宰伯?,使越人免于亡国灭种的结局。 公元前489年,吴王不听伍子胥劝阻北伐齐。公元前487年,吴北伐鲁。公元前485年,吴再一次北伐齐,“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吴王乃引兵归。” ② 公元前482年,卧薪尝胆、以图复仇的越王乘吴王北上会盟、后方空虚的时机,偷袭攻入吴都,俘获太子友。这次攻吴,越水陆并进,水军自海路攻吴退路,越大胜。吴王夫差退回吴地后,士卒疲惫,只得与越言和。 吴都于姑苏(今江苏苏州),国土包括今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一部,北至淮泗流域,南临太湖流域(今浙江嘉兴湖州之地),东依海。 公元前475年,越攻吴。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 越为水上民族,长于行舟。《越绝书》记:“夫越,惟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③ 《淮南子》中说:“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正因如此,越人有高超的造船技术.舟船种类也很多。战船有戈船、楼船,民用船有扁舟、轻舟等。越人称船为“须虑”,喻海为“夷”。在战争中,水军是越国重要的军事力量。 公元前482年,越乘吴王北上会盟,大举攻吴,“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 ① ,吴军被击败。“习流”,古人解为流放之人,或指水军。据《国语?吴语》,越军分兵两路,一路由范蠡、后庸率领舟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另一路由大夫畴无余、讴阳为先锋,勾践自领主力随后,从陆路进攻。此役,攻占吴国首都姑苏。 辅佐勾践灭吴的范蠡后来“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② 据《吴越春秋》记,灭吴后,越王杀相国大夫种,葬种于国之西山,“葬一年,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于海”。这当然是个习海民族的传说。其后,“越王既已诛忠臣,霸于关东,从琅邪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 ③ 越首都为会稽(今浙江绍兴),初时有浙江大部和江西东部,灭吴后,据有吴地,其后迁都琅琊,据有山东南部。 楚也为春秋战国时强国,至楚威王时(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9年),楚兴兵与越军抗争,大败越军,杀越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 ④ 这样,楚国的东部疆域抵达东海。而越国遂亡,诸侯子孙“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⑤ 。 《战国策?楚策》记楚四至:“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今武汉)、海阳(东海之滨),南有洞庭、苍梧(今湖南境),北有汾陉之塞(即陉山,在河南新郑南)、郇阳,地方五千里。” 公元前306年(一说在公元前334年),楚怀王灭越,在江东置郡,楚国终于成为沿海国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