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先秦的声学知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先秦的声学知识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人民已知某些物体受到振动的时候会发声,因此便根据这振动现象制造了各种乐器。原始时代的乐器有石磬、陶埙等;经过夏商的发展,到周代,乐器已有一定的规模。当时由于宫廷音乐的发展,已出现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大类乐器,即为“八音”。其中有板振动的(如编钟、编磬、铃、鼓等),气柱振动的(如箫、管、笙、埙等)、弦振动的(如琴、瑟)。在乐律方面,西周至春秋战国已出现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十二律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五声音阶为宫、商、角、徵、羽,七声音阶增加变徵、变宫,十二律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先秦时期是采用损益振动弦长的办法来确定各律的。《管子?地员篇》介绍了“三分损益法”,可以得到宫、徵、商、羽、角五律;《吕氏春秋?音律篇》又把三分损益法由五律增加到十二律,使调式范围扩大,可以在十二律上进行旋宫转调。1978年湖北随县发掘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大批乐器。其中编钟一套64件,每钟都有两个发音部位,敲击不同部位,能分别发出相隔三度的两个音,整套编钟共能发出128个音。音域宽广,达五个半八度,中间三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

这么大型编钟的制造,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丰富的声学知识,特别是板振动的知识。因为所铸造的钟,不论其形状、大小和各部位的厚薄,对钟的发音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是铸造实践与声学理论探索相结合。先秦时期的《考工记》曾对钟和磬的制造要求作了总结,书中说:“钟已(太)厚则石(声不易发),已薄则播(声散),侈(腹小口大)则柞(声大而外扬),?(腹大口小)则郁(声小而抑),长甬(钟柄)则震。”还说:“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因此要求钟的厚、薄、侈、?、长、短恰当。《考工记》还指出,可以适当改变发声体的形状、厚薄、大小来进行调音,例如对于磬,如果发声太高,就摩去它的两旁;如果发声太低,就摩去其两端,这样,发声体就会正常发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