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全面吸收周文化的表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全面吸收周文化的表现

分类:【传统文化】

当秦人踏着艰难的脚步迈入春秋时代的大门之际,原来鼎盛一时的周文化已经处于全面崩溃的前夜,一种新型的文化开始在关东大地上悄然崛起。不过,相对落后的秦人对周文化的丰富遗产还是极为倾慕向往的,有时甚至视作时代的楷模而加以效法。 这从不少的考古材料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 如现存有一件名叫“

鼎”的青铜器,原是西周贵族东迁后遗留在关中的寻常之物,后为秦文公所得。秦文公视此鼎为至爱珍宝,在原器上加刻新铭文,死后又作为珍品埋入墓中。

再如本卷第一章中所提到的宝鸡西高泉村一号秦墓出土的西周遗物壶、豆两器等,都是秦人对周文化倾慕心情的真实反映。

纵观秦建国后全面吸收西周文化的主要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仿周设官

秦受封为诸侯,标志着秦人按照西周诸侯国的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样,西周的官制文化对秦国不能不产生重大的影响。

诚然,秦国在职官设置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如设庶长一类的武官等,但在基本的方面,它仍然遵依周制。众所周知,周代诸侯国掌管军政大权的官职称“卿”,其次为“大夫”,而且“卿”、“大夫”均又有不同的级别区分。从秦国的情况看,亦如此,其国君之下,有卿,有大夫。卿有“上卿”、“亚卿”之分,大夫则有“上大夫”、“右大夫”及“大夫”的区别。他们均为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大臣。此外,如“史”、“内史”、“行人”、“卜”、“祝”等官职,也是仿照周官而设。

与官制紧密相连的选官制度,秦同周人一样,实行业官制。如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白乙丙相继为卿士,后子

、小子

等皆为世官,都是很好的证明。 特别是本世纪初甘肃天水西南乡出土的春秋秦器秦公簋铭文中的“咸畜胤士”四字,更是铁证。

当然,由于秦文化独特的发展道路,秦在吸收周制度文化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如其举用官吏,能突破宗法制的束缚,大胆使用本国以外的人才等等。但无论如何,秦基本遵依周制,努力仿效周制,是不容置疑的。

(2)“文字犹有丰镐之遗”

秦人建国之前是否已有文字?目前由于资料不足,尚难作出判断。但他们入主关中西周故地后,全盘接受了西周的文字,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现能看到的秦人最早的文字,是《石鼓文》,其字体为

文,文体为诗,诗句与《诗经》中的某些诗句极为类似,显然系秦人首次沿用西周文字留下的生搬硬套的印迹。以后随着文化素质的逐步提高,秦人对西周文字的驾驭越来越娴熟自如,并开始运用比

文先进一步的篆文。关中境内出土的秦公钟、秦公槟、秦公簋铭文,秦公一号大墓的石磬铭文等,其文字的字体与语法结构,都与西周晚期青铜器上铭刻的篆文相同。这充分反映了秦对周文字的全盘吸收,故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秦人居宗周故地,其文字犹有丰、镐之遗。”

(3)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

一次,秦穆公在西戎使者由余面前,自称秦国是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言语之间颇流露出以此而自豪的情绪。我们知道,“诗书礼乐法度”是典型的周文化,穆公时竟发展到以此“为政”,无疑是秦全面吸收周文化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秦人“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经历了一个从逐渐认识到全面汲取的过程。 据《诗?兼

》的《毛诗序》讲:“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无以固其国焉。”可见在襄公时代,由于国事草创,还没有充分认识“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后随着政权建设的日渐健全,秦国统治者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开始吸收、承袭西周的礼仪制度。这从不少的考古材料之中看得非常清楚。如在秦都雍城发现的属于春秋中期的秦国一号宗庙建筑群遗址,其建筑布局与结构以及用太牢、少牢之礼祭祖的遗迹,都与周礼相吻合;属于同一时代的三号宫殿建筑群遗址位于宗庙西侧,也符合周礼“左祖右社”的现模原则。再如葬仪制度,秦国的中字形大墓,士大夫墓皆有棺有椁,其随葬礼器的组合,车马坑,人殉等,亦明显吸收了周礼的规定。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秦人从“末能用周礼”,到自觉“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的转变过程。

(4)农业、手工业承周遗风

建国之前秦的经济相当落后。入居岐、丰之地后,在“周余民”的帮助下,其农业经济发展很快。从耕作技术看,秦治下的关中地区已居于关东各诸侯国的前列。从农业工具看,秦国是春秋时期较早使用铁器的国家之一,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铁铲、铁裴等铁工具就是明证。从粮食产量看,秦国贮粮甚丰,秦穆公曾调出大批粮食救济遭灾的晋国,运粮车船从雍都到绛都一路连绵不绝,如同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一般,因之被称为“汛舟之役”(《国语?晋语》)。凡此种种,均是秦在农业方面吸收周文化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据现有资料,秦建国前似还不懂得青铜器的冶炼制作。近年来关中地区发现不少秦国的青铜器,如造型魁伟的秦公钟、秦公槟,巨大精致的青铜建筑构件,以及墓葬中出土的大批青铜礼器、用器等。

这些青铜器的冶炼铸造水平,均明显受周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秦公钟、秦公槟上雕饰的夔龙、夔凤状花纹,与长达135字的有韵脚的铭文,都具有西周晚期的遗风,是吸收周文化的典型范例。表明秦人在开国之后,全面继承了西周的青铜器生产技术。

在陶器、漆器、丝织业及金银玉器等手工业方面,秦人吸收周文化也比较突出,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综上所述,秦人在入居西周故地之后,以勇于进取的创业精神和不对任何外来文化抱有偏见的宽阔胸怀,全面吸收周文化并使之进一步发展,最终在秦穆公时代把秦国的文化推向高峰。这一时期秦文化的鲜明特征:一是部分保存了建国前秦文化的一些要素,二是全面汲取周文化的丰富营养;三是创造了一些不同于周文化和中原诸国文化的新的文化内涵。这三种文化基因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在关中大地上开出了灿烂的奇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