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八月十五烧宝塔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八月十五烧宝塔

分类:【传统文化】

烧宝塔是旧时流行于阜阳地区的中秋节习俗。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到了这天,人们总要拾些砖瓦运到空坪隙地,用3块砖架成“塔门”,用瓦片砌成1座下大、上尖、外圆、内空的“宝塔”,从附近人家征集竹木柴禾,以及稻壳、油料等物作燃料,把“宝塔”烧得通红。然后一阵乱砖投掷,把它砸倒。于是,人们便“呵嗬”欢呼,孩童便唱:“八月十五烧宝塔,保佑癞子生头发。头发多不多,生一后颈窝;头发少不少,生它一满脑。”人们还认为:“宝塔烧不红,一境不安宁”,“宝塔哪边倒,哪边人家好。”传说这个风俗源于元末。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把汉人按户分为甲,派1个兵丁管理,操纵了甲内各户生杀予夺的大权,元兵衣食均由各户供给。为反抗元朝的残酷统治,韩山童、刘福通在修黄河时发动了农民起义,不幸起义失败,韩被捕牺牲。刘福通潜回家乡颍州(今阜阳),组织红巾军,再次发动起义。起义者利用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把纸条用蜡封好,藏在月饼馅子里互相传送,约好晚上以烧宝塔为名,趁“家鞑子”看热闹而无防备的机会,举行起义。当时有1首《烧宝塔歌》:“八月十五烧宝塔,打开腰门杀家鞑。十人一把刀,鞑子无处逃;一人一把火,鞑子无处躲。”后红巾军中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此风就流传下来。到清朝,人们不敢再唱《烧宝塔歌》,便自然地改为儿歌。“保佑癞子生头发”,隐晦曲折地表达了人们对清王朝的剃发蓄辫的怨恨和忿怒。据湖南湘潭地方志记载,清顺治六年,湘潭被屠城,安徽有移民前往,烧宝塔的风俗也传到了湘潭。

在湖南省湘潭市,八月十五中秋节时,除了赏月,吃月饼、药糖、菱角、藕等节令食品过节外,还要烧宝塔。是日下午,小孩们便到处捡拾碎瓦片和柴火,堆置于空坪中。如果柴火不够,便去附近店铺和住家征集,一般都乐意施给,很少有人拒绝。入夜,孩子们自动聚集于空坪中,用瓦片交叉垒叠成一个下大上尖与、外圆内空的瓦片宝塔,前面留有火门。有时也有大人参加和指导。初更时分,月亮东升,为头者一声令下:“点火”,立即有人将劈好的易燃的松油子和竹篾片点燃塞入火门。为使火旺,有的朝火上倒煤油,有的朝宝塔砸糠壳、锯屑。因为人们认为火烧得旺,象征当地清吉平安,人兴财旺。如果烧不燃,大家便认为霉气,遇事将不顺利,说:“宝塔烧不红,一境不安宁。”因此烧宝塔时如缺燃料,许多人家都自动拿来,居民家的木柴、竹篙、晒衣架等一切可燃之物,如果没有收进屋里,都可拿去烧宝塔,任何人不能反对和责怪,因为为的是一境之兴旺。待宝塔的瓦片烧得通红时,有的往上倒酒,散发出一股浓烈的酒香,有的往上倒油,喷发出几尺高的火苗。这时大人小孩齐声欢呼:“烧红了!人兴财旺!”“兴旺发达!”小孩则拍手唱起《烧宝塔歌》:“八月十五烧宝塔,保佑癞子生头发。头发多不多,长一后颈窝。头发少不少,长了一满脑。”然后人们用砖头对着宝塔一顿乱掷,将它打倒。人们认为:“宝塔哪边倒,哪边人家好。”因此都争着往自己家这边砸,为的是让它倒向自家这边,但往往不如人愿。塔的倒向与小孩砌塔时的斜度和密度有关。小孩们无意所砌,大人们则以此作为预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