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蟋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蟋蟀xishuaiGryllulus;Gryllus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后足发达,善于跳跃,尾须较长。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种类很多,最常见的蟋蟀又称中华蟋蟀(Gryllus chi-nensis)。体长约2厘米,体黑褐色。年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发音器在前翅近基部,以翅摩擦发音。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穴居性,常在地下、地面或砖石缝中活动,为害植物根、茎、叶、种子和果实等,多于夜间取食,咬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造成缺苗,是农业害虫。属于同科的还有常见的大棺头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头扁,前端平,向前倾斜,雄性头向两侧明显突出;此外,还有体较蟋蟀大的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身体暗黑色,有光泽,两复眼的内上方具有黄条纹,直达头后部。前翅淡褐色,也有光泽,后翅较发达,雌性的产卵器长达2厘米。夜间觅食,成虫、若虫均为害大豆、高粱、花生、瓜类、蔬菜等作物。全国各省多有分布。


图172 蟋蟀

蟋蟀crickets

偶发性农业害虫。直翅目,蟋蟀科昆虫的统称。全世界已知2 300余种,中国约120余种,广布型。体长2~40毫米,黑褐至赤褐色,也有部分种类为黑色、黄色或淡绿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多节,超过腹端。前后翅发达,但也有的全缺或较短; 前翅前方骤然向下弯曲,平覆体面及身体两侧,右翅在上,左翅在下,后翅折叠于前翅下,多数种类雄虫前翅具发音器,它由翅脉上的小刮片,摩擦脉及发音镜组成。前胫节基部具听器,后足发达,善跳跃,跗节3节。产卵管细长,针状或矛状,腹端有尾须一对,长而无节。
多数年生1代,以卵在土内越冬。卵长柱形,散产于田野土中,树蟋则成排产于树枝上。初孵若虫为蛆形,很快蜕皮变成第一龄若虫,蜕皮次数因种而异。若虫、成虫日间隐藏于田间作物、草丛、砖石、朽木下及墙缝、土穴内,夜出活动。
早在2 500年前,中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蟋蟀”篇。人们已观察到蟋蟀有秋凉时转入房舍的规律,留下了“蟋蟀在堂”、“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诗句。汉初成书的《尔雅》称蟋蟀为“蛬”,魏晋称之为促织,趋织,今俗名蛐蛐儿。古代有畜养蟋蟀以听声消遣的风习。宋代兴斗蟋之戏,并出现了蟋蟀专著《促织经》,详细介绍了捕捉、喂养、角斗、医伤、治病、繁殖等方法。此后这种著作达10余种之多。但真正用于斗蟋之戏者,是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 (Saus-sure)。
蟋蟀食性杂,为害各种作物、苗木、蔬菜、果类。在中国,对农作物危害最大者,在北方为油葫芦,南方为华南大蟋蟀。
油葫芦 学名 Teleogryllus mitratus (Burmeis-ter)。分布于日本、印度、菲律宾、斯里兰卡、马来群岛; 中国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山西、贵州、广西、西藏均有分布。主要为害棉花、花生、芝麻、豆类、瓜类、萝卜、白菜、荞麦、水稻、甘薯、玉米等,尤以晚秋作物受害最重。成虫体长20~24毫米,宽6~8毫米,黑褐色。头顶黑色有光泽,复眼周围及颜面部浅黄色,从头的背面看,两复眼内方的浅黄纹呈 “八” 字形,口器深褐色,触角略长于身体。前胸背板宽阔,黑褐色,背区中缝明显,有一对暗褐色羊角形斑纹,侧叶前下角黄色; 中胸腹板后缘中央有一小切口。雄虫前翅黑褐有光泽,长达腹端,发音镜近长方形,镜内有一弧形横脉分镜为二室,端网区较长,有数纵脉与小横脉相间呈较规则网状; 斜脉4,亚前缘脉有分支6,后翅通常发达,伸出腹端似长尾。足粗壮,前胫节内,外侧均有听器,内听器小,圆形,外听器大卵圆形; 后腿节膨大,外侧有褐色斜条纹,后胫节背方有刺5~6对,端距6枚,内中、上位距最长,几近基跗节之半,外中位距次之,内下位距、外上、下位距均短,后基跗节背方有5~6对小齿,末端有刺一对,内刺显长于外刺。雄虫下生殖板发达,呈船头形,末端有龙骨脊。雌虫常较雄虫略大,产卵管约与身体等长。
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内越冬,次年4~5月间卵孵化为若虫,若虫6龄,羽化盛期在8月中上旬,雌虫较雄虫略晚,成虫初乳白,1日后体色转黑褐。9~10月交配,交配后2~6日开始产卵。平均每雌产卵75粒。卵散产于杂草多、向阳田埂及坟地,深约2—3厘米,卵期可达7个月。成虫寿命平均64天,最长可达145天。成虫、若虫白天隐藏于杂草、砖石、土块下及田间裂缝中,夜出活动,取食或交配。成虫有筑穴习性,雌雄虫同穴,有时自相残杀。大发生时,可毁灭庄稼。近年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等局部地区有日益加重危害趋势。毒饵、毒土诱杀、田间喷药等为主要防治措施。(郑彦芬)
华南大蟋蟀 学名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又名花生大蟋蟀。中国蟋蟀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分布于印度、孟加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江西、云南等省区。为害旱地农作物及林木幼苗。成虫体长约40毫米,宽约13毫米,色黄褐至棕褐。头正视近圆形,头顶微向后倾,黄褐色,具稀疏刻点,后头区有4条明显或不明显深褐色纵纹;额与唇基深褐色,复眼小而突出,色棕褐,单眼3个,浅黄色,几呈“一”字排列;触角约与身体等长。前胸背板前方膨大,尤以雄虫为甚,前缘后凹,后缘波纹形,背区密布刻点,正中有一细纵沟,两侧各有一羊角形斑纹,侧叶色较背区略淡,前后角圆形。雄虫前翅略长于腹部,发音镜小,近卵圆形,内有一曲脉分镜为二室,斜脉2~3条,索脉向上弓起近半圆形,端区约占全翅长1/3,有7~8条斜纵脉与小横脉相间成长方形小室,后翅发达,伸出腹端似长尾。前、中足略等长,前胫节基部内外侧均有听器,后腿节粗壮,长约等于胫节和跗节之和,胫节背方有粗刺两列,每列4枚,内刺长于外刺,末端有6距,两侧中、上位距粗大,下位距短小,后基跗节背方有4~5对小齿,端刺2,内刺粗长,约等于第三跗节2/3,外刺短小,第三跗节较基跗节略短。雌虫产卵管粗短,仅及后胫全长之半。


华南大蟋蟀


南岭以南年生1代。以若虫在洞穴内越冬,至6月羽化。每虫营一穴,深五六十厘米,冬季若虫的穴可深达1米以上。自6月中下旬开始交配产卵,初产卵色青灰,后变土黄,将孵化时长5.4毫米。7~8月间产卵最盛,此时多雌雄同穴,或一雄多雌。雄性好斗,9月以后,产卵停止,渐趋死亡。未产卵前,洞穴简单,至将产卵,必造二三个支穴,卵产于支穴内。每穴二三十至百余粒不等,每雌平均产卵约90粒。产后将嫩草置于穴内,备作若虫孵化时的食料。8月中开始孵化,9月以后最盛。初孵若虫,色乳白微灰,先取食母虫预贮的食料,不喜食新鲜食物。数日后,逐渐外出,自行觅食,并自挖新穴,过独居生活。昼伏夜出,咬断作物幼苗,拖回穴内,造成严重缺苗。雄虫在黄昏后,多在洞口鸣叫,声高尖,无间断音节。独居的雌虫,则闻声而来交配。卵期24天,若虫有10龄,历时近300天,成虫寿命约110天,一世代可达400余天。通常可在傍晚用毒饵诱杀进行防治。

蟋蟀Xishuai

直翅目昆虫,俗称蛐蛐。体多小型,黑褐色,丝状触角极长,产卵器多针状。善跳跃,雄性个体翅摩擦可发音。蟋蟀栖息在石块、瓦砾下或土中,杂食性,是旱地作物的大害虫。中华蟋蟀(亦称斗蟋蟀)的雄虫可单独用罐饲养,然后两两放在一起观其争斗。

蟋蟀

又称“促织”。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地下活动,啮食植物茎叶、根部和果实的农业害虫。触角较体躯长,产卵管外露。善鸣,好斗。种类多,最普遍的蟋蟀(Gryllus chinensis),中医学上以乾虫入药,性温、味辛咸有毒,能利尿,主治水肿、小便不通等症。同科的有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

蟋蟀Gryllus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触角丝状,细长而易断,后足发达,善于跳跃。尾须较长。雄性善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雌性个体较大,产卵管裸出呈针状或矛状,翅小。种类很多,最常见的蟋蟀为中华蟋蟀(Gryllus chinensis),俗称“蛐蛐儿”。体长约近2厘米,体黑褐色。年生1代,多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发音器在前翅近基部,以双翅相互摩擦而发音。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一穴独居性。常在地下、地面或砖石缝中活动,危害植物根、茎、叶、种子和果实等。一般于夜间取食,喜咬食近地面植物的幼嫩部分,造成缺苗,为农业习见害虫。另种身体较中华蟋蟀大的油葫芦(Gryllustestaceus),身体暗黑色,并具有油光,长达2.4厘米。两复眼的内上方具有黄条纹,直达头后部。前翅淡褐色,也有光泽,后翅较发达。雌性的产卵器长达2厘米,微曲。也喜夜间觅食,成虫、若虫均危害大豆、高粱、花生、芝麻、甘薯、瓜类、蔬菜等作物的茎、叶、根和种实等。全国各省多有分布。近千余年来,蟋蟀深受人们偏爱,并供官贵赏玩娱乐。皇宫内妃子使用金丝笼盛放蟋蟀,夜晚放在枕边倾听鸣声。民间也有玩斗蟋蟀传闻。宋朝宰相贾似道更为嗜好斗养,并在西湖葛岭专建半闲堂,终日玩蟋丧志,不理朝政。虽写有《促织经》二卷,但仍为历史罪人。吟咏蟋蟀的诗词歌赋,历朝都有,能载入史册决非偶然。但后来发展到用来进行赌博,竟有“万金之资付之一啄”之事,实非正当之举。人们聆听蟋蟀振翅高歌,欣赏两雄搏斗,从无异议,尤其对老年人,不仅可借以调节精神,也是人生一种乐趣与享受。一般饲养斗蟋,多侧重于“斗”字。古人多从“头、钳、脸、项、翅、爪、须、肉身等8处加以评定优劣,俗称“八格”。通过8个部位(规格)来选择最上品蟋蟀,并加以调养成凶头大将。

蟋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