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蟋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蟋蟀xishua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后足发达,善于跳跃,尾须较长。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种类很多,最常见的蟋蟀又称中华蟋蟀(Gryllus chi-nensis)。体长约2厘米,体黑褐色。年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发音器在前翅近基部,以翅摩擦发音。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穴居性,常在地下、地面或砖石缝中活动,为害植物根、茎、叶、种子和果实等,多于夜间取食,咬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造成缺苗,是农业害虫。属于同科的还有常见的大棺头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头扁,前端平,向前倾斜,雄性头向两侧明显突出;此外,还有体较蟋蟀大的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身体暗黑色,有光泽,两复眼的内上方具有黄条纹,直达头后部。前翅淡褐色,也有光泽,后翅较发达,雌性的产卵器长达2厘米。夜间觅食,成虫、若虫均为害大豆、高粱、花生、瓜类、蔬菜等作物。全国各省多有分布。 图172 蟋蟀 蟋蟀crickets偶发性农业害虫。直翅目,蟋蟀科昆虫的统称。全世界已知2 300余种,中国约120余种,广布型。体长2~40毫米,黑褐至赤褐色,也有部分种类为黑色、黄色或淡绿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多节,超过腹端。前后翅发达,但也有的全缺或较短; 前翅前方骤然向下弯曲,平覆体面及身体两侧,右翅在上,左翅在下,后翅折叠于前翅下,多数种类雄虫前翅具发音器,它由翅脉上的小刮片,摩擦脉及发音镜组成。前胫节基部具听器,后足发达,善跳跃,跗节3节。产卵管细长,针状或矛状,腹端有尾须一对,长而无节。 华南大蟋蟀 南岭以南年生1代。以若虫在洞穴内越冬,至6月羽化。每虫营一穴,深五六十厘米,冬季若虫的穴可深达1米以上。自6月中下旬开始交配产卵,初产卵色青灰,后变土黄,将孵化时长5.4毫米。7~8月间产卵最盛,此时多雌雄同穴,或一雄多雌。雄性好斗,9月以后,产卵停止,渐趋死亡。未产卵前,洞穴简单,至将产卵,必造二三个支穴,卵产于支穴内。每穴二三十至百余粒不等,每雌平均产卵约90粒。产后将嫩草置于穴内,备作若虫孵化时的食料。8月中开始孵化,9月以后最盛。初孵若虫,色乳白微灰,先取食母虫预贮的食料,不喜食新鲜食物。数日后,逐渐外出,自行觅食,并自挖新穴,过独居生活。昼伏夜出,咬断作物幼苗,拖回穴内,造成严重缺苗。雄虫在黄昏后,多在洞口鸣叫,声高尖,无间断音节。独居的雌虫,则闻声而来交配。卵期24天,若虫有10龄,历时近300天,成虫寿命约110天,一世代可达400余天。通常可在傍晚用毒饵诱杀进行防治。 蟋蟀Xishuai直翅目昆虫,俗称蛐蛐。体多小型,黑褐色,丝状触角极长,产卵器多针状。善跳跃,雄性个体翅摩擦可发音。蟋蟀栖息在石块、瓦砾下或土中,杂食性,是旱地作物的大害虫。中华蟋蟀(亦称斗蟋蟀)的雄虫可单独用罐饲养,然后两两放在一起观其争斗。 蟋蟀又称“促织”。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地下活动,啮食植物茎叶、根部和果实的农业害虫。触角较体躯长,产卵管外露。善鸣,好斗。种类多,最普遍的蟋蟀(Gryllus chinensis),中医学上以乾虫入药,性温、味辛咸有毒,能利尿,主治水肿、小便不通等症。同科的有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 蟋蟀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触角丝状,细长而易断,后足发达,善于跳跃。尾须较长。雄性善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雌性个体较大,产卵管裸出呈针状或矛状,翅小。种类很多,最常见的蟋蟀为中华蟋蟀(Gryllus chinensis),俗称“蛐蛐儿”。体长约近2厘米,体黑褐色。年生1代,多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发音器在前翅近基部,以双翅相互摩擦而发音。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一穴独居性。常在地下、地面或砖石缝中活动,危害植物根、茎、叶、种子和果实等。一般于夜间取食,喜咬食近地面植物的幼嫩部分,造成缺苗,为农业习见害虫。另种身体较中华蟋蟀大的油葫芦(Gryllustestaceus),身体暗黑色,并具有油光,长达2.4厘米。两复眼的内上方具有黄条纹,直达头后部。前翅淡褐色,也有光泽,后翅较发达。雌性的产卵器长达2厘米,微曲。也喜夜间觅食,成虫、若虫均危害大豆、高粱、花生、芝麻、甘薯、瓜类、蔬菜等作物的茎、叶、根和种实等。全国各省多有分布。近千余年来,蟋蟀深受人们偏爱,并供官贵赏玩娱乐。皇宫内妃子使用金丝笼盛放蟋蟀,夜晚放在枕边倾听鸣声。民间也有玩斗蟋蟀传闻。宋朝宰相贾似道更为嗜好斗养,并在西湖葛岭专建半闲堂,终日玩蟋丧志,不理朝政。虽写有《促织经》二卷,但仍为历史罪人。吟咏蟋蟀的诗词歌赋,历朝都有,能载入史册决非偶然。但后来发展到用来进行赌博,竟有“万金之资付之一啄”之事,实非正当之举。人们聆听蟋蟀振翅高歌,欣赏两雄搏斗,从无异议,尤其对老年人,不仅可借以调节精神,也是人生一种乐趣与享受。一般饲养斗蟋,多侧重于“斗”字。古人多从“头、钳、脸、项、翅、爪、须、肉身等8处加以评定优劣,俗称“八格”。通过8个部位(规格)来选择最上品蟋蟀,并加以调养成凶头大将。 蟋蟀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