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公共设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公共设施分类:【中国民俗】 作为众多住户聚居的村落,除了住户的民居和家庭私产外,还必须有相应的公共设施和一定的公产,才能保证村落的正常生活和秩序。这些公共设施和公产,有的是与村落建立和形成同步产生的,有的则是在村落居民生活过程中根据某种需要而添置的。 井、泉、池。村落居民和牲畜离不开水,而水的来源主要是水井和水泉。雨水的储存处是水池。因此,水井、水泉、水池是村落首要的公共设施。 有的山村人畜全靠泉水。一眼水泉就是当初选择村址的主要依据之一。武安市柳河村是座山村,并不临河,村中央低凹处有一眼水泉,不论是旱年涝年,泉水常用常有,不溢不竭。村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饮用此水。 在太行山里的一些山村,一般都砌有一座或两座以上大水池,俗称旱池。其四周用条石砌成,适当位置有入水口。涉县陡贡村建有两座封闭的大水窖,储存饮用水。 村路桥涵。这是进出村落、连通邻村和交通干线的公共设施。路多指村街路面、村落通往交通干线的村路。旧时是土路,村民共同出力修筑即可。如今,则多用沥青铺修村街路和出村路。桥涵由村民集资,或动用村中积累,或村民出力,或外请施工力量修筑。 寨门、寨墙、阁。旧时河北省较大的村落多建有寨墙和寨门,太行山区的村落四周多建有阁门,村街中央建有阁,这是太行山麓村落的标志性建筑。村头四边的阁即村落的门户,旧时关上阁门,就把整个村落封闭起来。其作用主要是集体防卫,保护村落不受匪贼入侵和抢掠。 井陉县于家村清凉阁(刘其印摄) 祠堂。是供奉家族祖宗牌位和族谱的专门场所,是村落中某姓氏大家族的公共建筑,俗称家庙。分家族祠堂和宗族祠堂。一般说来,一个村落中,一个家族只有一座祠堂,也有的村落历史长,家族传世辈分多,“五服”以外的支系旁系便在宗族祠堂下又建立了本支系的祠堂。这就出现了一座村落中的一个宗族内,建立两座或两座以上的祠堂。如邢台南和县八角寨村陈姓,在宗祠之下又建了两座祠堂。 邯郸县圣井岗古戏楼(杜学德摄) 寺庙。旧时,河北村落中的大小寺庙,是村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较大庙宇的前边(一般是南边)多建有戏楼,也叫戏台,是村民举行迎神赛会的娱神、娱乐场所。 村落办公议事场所。即1949年以前的村公所,1949年以后的村办公室,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村队合一”时的大队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村委会办公室。一般是在村中央或接近中央处盖有几间公房,备有桌凳、橱柜等办公设备,如今还设有村级广播、电话等。供村长、账房办公之用。在旧时的同姓村落里,宗祠就兼村级议事场所。 许多村落还有专门或兼用的公众议事场所,比如旧时村中央庙前高台、祠堂前、戏楼前等。20世纪60年代后,部分村落都在村中开阔处建立了议事台或戏台,公共议事、开会和唱戏娱乐共用。 村田。亦叫公地,属于村落的少量地亩,由村长安排有关家户耕种,部分收获物归村中支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