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六月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六月六

分类:【传统文化】

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时为农历六月六日。相传此节为纪念女娲炼石补天,又说为龙王爷晒鳞。届时,民间争先晾晒衣物。据明代《宛署杂记》记载:“六月六日,各家取井水收藏,以造酱醋,浸瓜茄。水取五更初汲者,即久收不坏。曝所有衣服。是日朝内亦晒銮驾。”旧时,是日明代内府皇史晟晒列圣录,御制文集诸大函。是日,江苏民间“翻经会”,要晒各寺庙的藏经;上海全城裁缝汇聚城隍庙中举行晒袍会;安徽江淮一带,食腊月所腌咸猪肉以防病;陕北一带,接女儿回娘家以庆丰收;江浙一带妇女浣发以使头发不腻不垢。民间有“六月六,狗洗浴”之说。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六月初六日,家家晒衣服。”俗传此举可防霉防蛀。

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夏历六月初六日举行。亦称“晒虫节”、“虫王节”,宋代称“天贶节”。据《宋朝会要》,此节始于北宋真宗年间,宋真宗因耻于澶渊之盟,欲借得天瑞封禅泰山诸地,镇服四方,乃由王铭若伪托梦见神明,于祥符元年(1008)正月、六月两次降天书于京师及泰山,祥符四年六月六日为天贶节,京师禁屠宰,皇帝百官行香于上清宫,后演变为晒经书的六月六节,已失去天贶节原有的含义。传说是日为龙王晒鳞日,届时民间多晒衣物,官府晒官服仪仗,士人晒书籍,僧人晒经卷。俗传可防霉防蛀。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内府銮驾库、皇史?等处,晒晾銮舆仪仗及历朝御制诗文书集经史。士庶之家,衣冠带履亦出曝之。妇女多于是日沐发,谓沐之不腻不垢。至于骡马猫犬牲畜之属,亦沐于河。”旧日,每逢农历六月六日,各家各户都要请出嫁的姑娘回家,好生款待,传说,此俗由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宰相令狐偃改过故事而来。“六月六,看谷秀”,山东等地农村把这一天作为农祭日,要祭拜祖坟或土谷神,吃面条。江苏民间有“翻经会”,是日诸寺庙各以藏经晒烈日中,老妪翻晒经页。《上海风物志》说:这一天人家多曝晒书帙衣裘,去潮湿,防霉蛀。城隍庙等祠寺晒神衣,称“晒袍会”。除汉族外,土家、壮、瑶、布依、苗、水、仡佬、侗等民族也过“六月六”,有些少数民族还将此日列为自己的节日。例如,土家族于是日晒衣,传说是因为土王于此日遇难,血染战袍,是为土王晒“龙袍”,还要杀牛祭土王菩萨。该节也是瑶族民间节日。相传夏历六月初六是土地公公生日,是日家家宰猪羊祭神。桂平县木山瑶族还要曝晒衣物。贵州布依族称这一节日为“六月场”、“过小年”、“关秧门节”、“敬盘古”等,并将此日列为预祝丰收的祭祀性节日,吃五色糯米饭,喝糯米酒,走乡串寨。年轻人则在一起举行对歌、赶表、掷花包等活动。

布依族民间传统节日。亦称“六月场”、“过小年”、“关秧门节”、“敬盘古”等。流行于整个布依族地区。通常在栽完秧后举行,多在夏历六月六日(相传为盘古逝世日),亦有在六月十六或二十六日过节的。届时,家家宰猪杀牛,包粽子供奉祖先、祭盘古。吃糯米饭和糯米粑,喝糯米酒。糯米饭用几种植物花叶泡水浸染成五种颜色,象征五谷丰收。有的还杀狗庆贺。有的用白纸做成三角形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到田里,谓可免蝗灾。在紫云、长顺、惠水等地还举行赶六月六场。贞丰、兴义等地则举行躲山等活动。人们云集场坝中,老人谈古论今,交流生产经验;青年男女则在一起举行对歌、赶表、掷花包等娱乐活动。

莆仙、南安等地民间六月六日这天要祭祀土地公福德正神,当地民间传说这一天是土地公的生日,有的地方还要演戏酬神。清乾隆《马巷厅志》岁时载:“六月,荐新谷于祖先……初六日,以黍为粽祭土神。”民国《南安县志》卷8载:“六月六天贶节,荐新谷和祖祢,献荔及时果,或副以碉。”厦门的农家则祭神农,民国《厦门志》卷20载:“六月初六日天贶节,农家具角黍、牲醴祀神农,曰六大福。”金门民间在这天也包粽子祭扫土神,清同治《金门志》卷14说:“六月荐新,初六以黍为粽,祭土神。”闽西客家在六月六新谷登场时,亦以酒饭祭祖庙,谓之“食新饭”。

在布依族中,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有“过小年”之称。多数地区于农历六月初六过节,黔西南一带也有的于寅日过节。六月六的主要内容是祭田神,也有些地方祭土地神和山神等。大清早,每户男性做好三角形纸旗,然后,带上活鸡一只,到田边祭祀田神和水口神。祭毕,杀鸡,用鸡血沾在纸旗上,将旗插进田中,据信可以驱逐蝗虫(俗称“天马”)。有的地区将纸旗做成大鸟形状,分别插在每块田中。黔西南一带,节日饮食最有特色的是五色花糯米饭。

除祭祀而外,很多地区要在这天召开议榔会议,宣布各种榔规榔约,且由榔首监督执行,保护地方社会秩序及财产安全,许多地区还举行规模宏大的玩山活动。

贞丰县一带布依族六月六祭田神 (周国炎 摄)

古为天贶节。宋真宗崇信道教,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六日,说有天书降于泰山。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又说天书再降,真宗以为瑞兆,第二年下诏以六月六日为天贶节,意思是“天赐天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层意义早已消亡,而存在的是一些民间适应季节特点的习俗。

六月六早稻将熟,最怕虫害,各地此日皆敬田神。湘中地区称“祭盘庚”。这天湘中地方要杀一只公鸡,湘东攸县等地杀鸭子,将血洒在纸剪的小衣服(称“和裟”)和纸钱上,夹在一端劈开的竹竿上,遍插田中。因认为每一块田土中都有一位田神,因此每块田土中都要插,不能遗漏,请神防虫和除虫,以保丰收。

城步、绥宁的苗族以这天为“禾蔸节”,家家杀鸡鸭,敬“五谷大神”,置办酒肉,邀集亲友聚会。饭前,主人戴斗笠到田头给五谷神“挂青”,即插纸钱,设酒祭奠,路上遇到最熟悉亲近的人也不能搭话,以表对五谷神的虔敬。

此时有些早稻开始成熟,人们在这天要杀猪杀鸡鸭、打鱼,去园中摘时新蔬菜,用新米煮饭祭天地祖先,请亲戚、田东一起来品尝,谓之“尝新”。如果新谷尚未成熟,则摘7根禾穗放在陈米上蒸煮,以此代替新米。尝新时,祭拜完天地祖先后,要先盛一碗饭,夹3片肉给狗吃,然后人才能吃。谚云:“六月六,早禾熟,人尝新,狗吃三片肉。”湘东攸县等地,尝新不限于六月六,而是在六月中选择属虎、兔、龙、蛇的日子尝新,认为这些动物不吃谷米,不会不利于庄稼生长。菜用鱼用肉不用鸡,因鸡与“饥”谐音,认为不吉。邵阳地方对尝新特别重视,称“尝新节”。每年六七月新谷成熟时,以村为范围统一过节。

这天,湖南各地都有晒霉和沐浴的习俗,农家妇女纷纷洗晒棉衣棉被,翻晒箱笼中的衣物,读书人家则晒书籍字画,宗族祠堂要在这天翻晒族谱,说这天晒的衣物不生虫蠹,故谚云:“六月六,翻箱倒柜晒红绿。”妇女多于这天沐发,说这天沐发不垢不腻。人们在这天将水放在太阳下晒热用来洗澡,说是用这种日晒水洗了澡,夏天不生痱子,还可使皮肤变白。男子小孩则下河中或池塘洗冷水澡,说是可洗去身上热毒,夏天不生疮疖痱子,叫“洗疮毒”或“洗毛虫毒”。谚云:“六月六,打了浮泅(游泳)不生毒。”侗族这天要牵牛下河洗澡,称“洗牛毒”。湘潭、宁乡等地这天有吃水鱼炖羊肉的习俗,进行夏季补阴,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暑热时疾。

六月六也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的重要节日,土家族称为过“六月年”,侗族和瑶族称为“过半年”。土家族传说土王覃?在这天遇害,血溅龙袍,所以这天家家户户办酒肉,做豆腐,请亲戚朋友前来过节,祭祀祖先,并举行摆手舞活动。这天还要晒棉衣和新衣,称为“晒龙袍”,纪念土王。苗族这天男女盛装艳服,聚集歌场,举行盛大歌会,唱苗歌、吹唢呐、打花鼓,纪念苗族图腾盘瓠。相传远古盘瓠神犬与高辛帝之女成婚,生下六男六女,自相婚配,繁衍后代,成为苗族,是故六月六日进行纪念。另一说则是为了纪念苗族英雄吴天龙而兴起的。侗族这天举行歌舞集会。瑶族过半年和过年一样隆重,要杀猪、打粑粑、做豆腐,把亲戚接来过节。

即天贶节。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诏,以六月六日天书再降为由,定为“天贶节”,是天赐的意思。又传说这天是土地菩萨生日,农家用小竹片夹上洒了猪血的“花纸”,插在田头地角,祭祀“婆官”,所以又称“婆官节”。还传说这天是土地婆晒银子的日子,说这一天是“毒日”,是“石岭鬼晒帽”日,故有“六月六,晒红绿”和“六月六,晒得鸡蛋熟”之说。因此,只要这日天晴,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翻晒衣物、晒书、晒谷,甚至晒家谱等,以去霉防蛀。现今尚有“六月六,晒衣服”之俗。

是石柱县土家山寨晒衣服、书籍的日子。这天,人们都不干农活。关于这一习俗的起源,相传是古时候,土王覃?抵御外敌,不幸牺牲,血染龙袍,山民将土王覃?的尸体抬回,洗去龙袍上的血迹,晒干后再给土王穿上,这天正是六月初六。后来,这天逐渐演变成家家户户晒衣服的日子,以此象征奉献各种衣服给土王。

后来,在晒衣服的同时,还设简易的灵堂,把有关军事方面的书籍祭在灵前,其意在让土王了解军事,以智斗阴间的恶鬼。祭奠时还要口念:“哭我土王,两眼汪汪;身为黎民,战死杀场……龙海茫茫,龙河泱泱;将军功业,千古流芳……”待到清明节时为土王坟埤土、除草,等到六月六再祭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节日在人们心中逐渐淡漠了。

六月六日,时值盛夏,万物易霉易烂,于是老北京上至皇室,下至庶民,都有晾晒、洗浴活动。皇宫大内的全部銮驾都要尽陈于丹陛之下,皇家档案馆“皇史晟”也将全部的《列圣实录》、《列圣御制文集》摆在殿外,通风晾干,佛寺也于这天晾晒经卷。至于民间,相传此日晒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家畜洗澡不生虱,于是老儒晒破书,贫女敝破衣,直到日落才收起来。而妇女们则多在这一天洗头发,说是洗完头发后不腻不垢。猫犬等动物也要拉到河中沐浴。

农历六月初六日,古称“天贶节”,贶者,赠送也。始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是宋真宗为澶渊之盟所起节日。是日,皇帝要率百官行香,以得“天瑞”。后传入民间,但失去了原意。河南民间过农历六月六日时,或进行晒书、晒衣,或走亲戚,或为日常之用制作神曲等,各地多有不同内容,故也有不同名称。

这天,许多人家以麦面做捞面条、饺子和吃炒面,俗称“吃硬食”。据说硬食含水分少,吃了可免除洪涝灾害,尤其是吃了这一天炒的炒面,还可以防治泻肚,并能祛湿热、除目疾、止腹疼。吃炒面时,多将炒面下入沸汤内,添上红糖后食用。在周口一带,六月六所吃的炒面,要求必须在这天天不亮时去炒制,炒制者一定不能穿衣服,要光着肚子操作,否则以为所炒之面便不治病。六月天气炎热多雨,人们食瓜果较多,易患肠胃病,麦面炒熟食用,呈热性,说其有药用价值,似有道理,但必须“光着肚子”炒制,则大可不必。在汝南、上蔡一带民间,六月六吃炒面,多传为纪念岳飞抗金之举,相传岳飞抗金收复蔡州?今汝南?时,蔡州群众曾给抗金将士送炒面以示慰问,故沿袭至今。另外,许多地方这一天还忌吃生食。

晒衣(书)节。农历六月间,河南为多雨季节,衣物易泛潮发霉。故六月六之节日活动,有晒衣之举,因此得名。旧时,传说六月六日为龙王晒鳞之日,谚有“六月六,晒龙衣”,故民间也“仿照”之,家家户户多于此日晾晒衣物,以驱潮气。晒衣时,老人的“送老衣”是一定要晾晒的。据说此日晒了“送老衣”可以延长老人的寿限。在开封居住的满族人,旧时均将放置于屋内西墙墙柜中的祖先皮塑和骨灰盒捧出,置于太阳下曝晒,俗称“晒祖”。此日,许多读书人也要晾晒书籍,寺庙和尚还要晒“经卷”,故又称为“晒书节”。20世纪50年代前,晒衣节时,民间有钱人家和商贾大户喜借晒衣“亮箱”,故意将珍贵衣服统统摆挂出来,向街邻炫耀其富有。

瞧夏节。农历六月六日,正处夏收完毕之时,河南民间女儿走娘家者较多,俗称“瞧夏”、“望夏”,有的地方直称“闺女回娘家节”。沁阳一带望夏节,时在六月,但无具体日期。

瞧夏节时,出门的闺女,尤其是结婚未满三年的闺女,要偕女婿回娘家探望父母。探望时要以新麦面所做的蒸馍、糖包、油食为礼品,如逢当年恰是父母六十六岁生日之年,瞧夏女儿还要以寿桃和所做的寿衣为礼,俗称“收罢麦,打罢场,谁家闺女不瞧娘”。届时,父母均设宴或以好饭菜招待。瞧夏之日也有老娘携带礼物去瞧看闺女者,所谓“娘瞧女,是正理”。在许昌、漯河一带,父亲或伯、叔多备纸扇两把,并带着食品去看望过门未满一年的女儿,当地俗称“送扇子”。

古以“六”为吉祥之数,两个六相叠,自然吉上加吉,故六月六一般探亲访友者也颇多。民间许多人家订婚也多选在这天。在豫南,还有婆家请已定婚未过门的媳妇来家小住。届时,为其添置新衣,以加深感情,也称“看麦收”。今日瞧夏之俗仍行于各地民间。

神曲节。六月正处入梅季节,有利于食物发酵。河南民间习用大麦或小麦做曲,俗称“神曲”。所做之曲,平日用来做醋、做酒以及做酱油、面酱之类使用。民间以为农历六月六所做曲最好,故俗又称“神曲节”。

长工节。民国时期,在豫南新县等地,农历六月六多是雇用长工的人家选用长工的日子,故亦称“长工节”。每到这天,户主便设饭菜于堂上,招待上一年为自己做过活的长工。席间,户主说明长工的劳动表现,发给应得工钱,然后决定其去留。留用者说明当年留用的工钱,长工亦可表示去留意见。之后,留下的长工放假一天。

奠汤节。旧时农历六月初六日,在三门峡一带,民间要向新亡故的老人奠汤送单衣。奠者,以祭品对死者致祭也。届时,凡未过年的新丧,孝男孝女均要用罐或壶,盛以带汤的饺子,到坟上烧纸祭奠,以示送单衣,并将饺子汤洒于坟的周围,饺子埋于坟墓四角,俗称“解渴”,以示怀念。传说此俗源于王莽追刘秀的故事。在陕县西部也行奠汤礼,但属未过三周年的新丧之家。当地则传说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尚书许赞之事,称许赞天热之时,返灵宝家乡探亲,路遇饥渴之鬼,许赞便赐水以解其渴,后传入民间形成奠汤习俗。一件事情,两种传说,可知牵强附会,实则是对新丧亲人的怀念。六月天气炎热,烧纸以示“送单衣”,送汤以示“解渴”,从中寄托哀思。此俗今仍然行于民间。

蚂蚁生日。农历六月初六日,民间传说为蚂蚁的生日。旧时在许昌、漯河一带,六月六多吃焦馍,焦馍用白面掺芝麻,在铁鏊子上烙制而成。会烙者,烙成的焦馍焦脆而不煳。进食时,因其焦脆,不免有碎屑脱落,尤其是小儿吃时。脱落的焦馍碎屑,成为蚂蚁衔食之佳品,故称“送给蚂蚁过生日吧”。

农历六月,正处于盛夏,太阳的光热最强,人们都习惯将衣物晾晒一下。《咸宁县志》说: “六月六日,出书籍衣服以晒,俗谓 ‘虫不啮’。” 同时,人们还有 “不过六月六,不伐木和竹” 之说。据群众说,不过六月六砍伐的竹、木,做用具肯生虫,过了六月六砍伐的竹、木,做用具不生虫。此风俗很普遍,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今传承不衰。

农历六月初六,正当全国大部分地区酷热难耐之际,青海高原却温度适中,是消暑旅游的理想之地。当地人有集体登山祭祀、游玩野餐的习俗,叫做“朝山会”。名为朝山祭神,实则登高娱人。这天,去朝山进香的队伍扶老携幼,前者呼,后者应,熙熙攘攘,一路上焚香化表,敲锣打鼓,锦幡、伞盖、彩旗罗列,煞为壮观。到了神山之巅,大伙儿煨香磕头,念嘛呢经,求神保佑。祭祀完毕,人们便三五一群,聚餐野炊,唱歌跳舞,行令喝酒,直到太阳落山才乘兴而归。朝山会规模宏大,著名的有大通老爷山、湟源北极山、互助五峰山等的朝山会。

土族的朝山会由众人推举的青苗头儿主持。届时人们穿着新装,拿着碗筷,到寺庙内先敬神、后聚餐,还要请阴阳先生诵经超度,祷告神灵保佑年年庄稼丰收、人丁兴旺。

青海民间普遍认为这天药王爷要向各地泉眼中抛撒神药,所以这天人们天一亮就要到泉中去挑水,挑来的第一担水被认为是药水,全家大小轮流喝几口甘甜的清泉水,据说能禳祛瘟病。这天民和古鄯慈利寺、乐都马营水峡、互助五峰寺等地都有成千上万喝药水的群众。他们到药水泉旁顶礼膜拜,向神灵祷告一番后,或用器皿舀,或用手捧着喝,以求祛病延寿。喝完后不少人还灌满水壶带回家,让其家人也喝。还有更多的人经甘泉润喉后,便到附近的山林中、草甸上,成群结队撑开花伞,尽情歌唱,顿时流水淙淙,歌声阵阵。“药水”汇拢八方客,“花儿”唱醉无数人。

“六月六日喝药水,消灾祛病延寿年”。此俗信虽有迷信成分,但也不乏科学的一面。如民和慈利寺的药水泉,经化验确认含有许多微量元素,对医治胃病、肠疾有特效,不少人喝了这儿的药水确也治好了陈年顽症,慈利寺也由此而名声大振。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