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兴国山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兴国山歌分类:【传统文化】 流行于兴国的民歌。起源于唐代,原是伐木工的歌,距今已有1300多年。兴国山歌为即兴而歌,大多是集体口头创作,但也有歌头、歌腹、歌尾之分。开头一句“哎呀?――”,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歌腹内容可自由增减,运用自如。结尾句之前的呼应语“心肝哥”、“心肝妹”,随歌唱者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而表达出不同的语气。表现手法多样,主要有夸张、对比、拟人、谐音、反衬、重叠等。表现形式常见的有对花、猜花、锁歌、盘歌、赞歌、捡脚跟、丢观音、绣褡裢、藤缠树等十几种,既有个人独唱,也有双方对歌;既有祝赞山歌,也有求爱情歌。兴国山歌名闻中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很大的影响力。 江西山多,人们在山野畈田劳作之余,爱用唱山歌的形式来解除劳乏,放松心情。山歌是江西最普通的一种民歌形式,在莲花、泰和、永新、兴国、瑞金、大余、寻乌、于都、广昌、石城、瑞金、修水、宜春、萍乡、抚州、上饶、南昌、进贤等几十个县市都有流传。演唱形式主要有三种:独唱、对唱、一领众和。对唱时常隔山、隔江对唱。遂川县内男女老少都会唱山歌,歌词是随编随唱,往往出口成歌,非常随意。 江西山歌有高调和平调两种,可根据音乐风格和歌唱特点来区分。高调山歌即高腔山歌,一般音调高亢,句幅较短,拖腔既多且长,经常有真假嗓音的切换,其节奏和速度都较自由,旋律粗犷激越,感情热烈奔放,富有山地色彩。龙南的《过山溜》,瑞昌、九江、星子、湖口、都昌的《过山丢》,波阳的《油墩对歌》,武宁的《昂颈歌》(“挣颈红”),安福的《田山歌》,萍乡的《田歌》,都具有鲜明的高腔山歌特点。构成高腔山歌中“过山丢”这一宗系歌族群体,流传于江西各地,成为江西山歌中的瑰宝。平调山歌即平腔山歌,音域不宽,音调平稳,多以级进。如铜鼓的“急板山歌”是以2、6([XCHAR[R200902017_TM.b8d0dc]]、拉)二音构成的,九江“城门山歌”是以1、2、3(哆、[XCHAR[R200902017_TM.b8d0ee]]、咪)三音构成的。平腔山歌多用真声演唱,拖腔较短,表现情感细腻,优美抒情,在赣南、赣东北、赣中地区山歌中较为多见。 江西山歌还分瑶唱和垛唱。前者旋律起伏较大,显得华丽也多有拖腔,长于抒情,如南昌的《插秧山歌》;后者着重于与语言的结合,较多叙事,旋律起伏小,似说似唱,如宜黄、萍乡、吉安、上饶等地的山歌。这类山歌有时连续夹用四字句垛句,细致地叙述某一件事的发展过程,曲调往往热烈、风趣。铜鼓急板山歌《卖余粮》中就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推的推来,担的担来,咿咿呀呀,嘻嘻哈哈”,写出了送粮队伍兴高采烈的情景。 旧时每至农忙季节,有的地方扯秧、栽禾、开荒都会举行隆重的传统仪式,届时也会邀请歌师傅击鼓演唱,这类演唱被称作“打鼓歌”、“锄山鼓”。瑞昌、九江等地的“秧号”歌腔,就属此类,是由10多支曲调组成联曲体的田歌。 江西兴国山歌闻名全国,是江西山歌中极富特色的一支,它本属客家山歌,据传说起始于唐代的伐木工人太上隐者―――木客。《潋水志林》中有关于唐代木客山歌的记载,“兴国上洛山(位于永丰乡隆坪村,今尚有“木客村”的村名)有木客……尝就民间饮酒赋诗”,就是指那里的伐木工人唱山歌。 口耳相传的兴国山歌历经千余年,朴素高亢,激情动人,发乎情、出乎声、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有广大劳动人民根据时令季节、气候特点创作的十二个月生产歌谣式或农谚式的山歌,也有男女青年互表爱慕、交流情感的对唱情歌,还有一些表现民间婚丧喜庆等风俗习惯的民歌民谣,对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在整个传统山歌中,情歌占相当大的比重。兴国流传一句俗语:“二句唔成古(谜语),三句唔本歌。”表明兴国山歌的结构形式一般为由歌头、歌腹、歌尾三者构成短小的“七言四句体”。随着时代的推移,其形式结构也有所发展,由原来的四句头、五句板、六八句式的短歌,发展为篇幅较长的叙事式的长歌,加上小锣伴奏,可以向小锣书方向发展。兴国山歌以腔就词,也多即兴歌唱,以“哎呀嘞”起唱,为其特征性歌头。还在歌尾末句前夹有“心肝妹”、“心肝哥”或“同志哥”、“老表哥”等招呼词句,显得亲切活泼,也是其风格独特之处。在歌词中用得最多的是比喻句,常用“好比”、“当得”、“活像”、“赛过”等词。表现形式则有简有繁,多种多样,如对花、转花、锁歌、盘歌、赞歌、拎脚跟、丢关音、绣褡裢、藤缠树、十八搭等等,其中“丢关音”的形式颇具地方特色。一方丢关音,另一方解关音,运用了含义双关或谐音双关的手法,使得情歌对唱饶有趣味。兴国山歌还传播至赣县、遂川、吉安、永丰、乐安以及上饶地区部分县乡,并在当地流行。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