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兴衰概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兴衰概要

分类:【地域文化】

唐初在以洱海为中心的滇西一带,分布着众多乌蛮部落和白蛮村寨,乌蛮为山居民族,此时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阶段,经济较白蛮落后,但具有较强的征战四方的能力。白蛮居平坝,多由一些大姓控制,战国秦汉时期滇西青铜文化的创造者就与白蛮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唐初,该区势力较大的乌蛮部落有六个:蒙腓诏、蒙舍诏、浪穹诏、邓赕诏、施浪诏、越析诏。蒙舍诏最南,在今巍山县境内,又称南诏;越析诏最北,在今宾川县境内,该诏与今纳西族有渊源关系;浪穹诏、邓赕诏、施浪诏又合称三浪诏,皆在今洱源县境内;蒙腓诏又写成蒙些诏,其地望有说在漾濞,有说在弥渡。

“诏”是当地乌蛮对酋长首领的称呼,也可指代整个部落,后发展出“王者”之意。在乌蛮六诏中,以蒙舍诏最为强盛。此时,已基本统一了全国的唐朝也想把这一地区纳入其势力范围。唐神龙三年(707年)姚腓道讨击使唐九征与吐蕃争夺洱海地区得胜,遂在今祥云县立铁柱以纪其功,此即大观楼长联中的“唐标铁柱”一事。但唐王朝在北面有游牧民族的不时搔扰,更重要的是在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日益强盛,对唐形成一个极大的威胁。为了牵制吐蕃,也为了不致形成腹背受敌之势,唐王朝决定扶持发展较快的南诏为唐在该区的代表。蒙舍诏遂在唐的支持下,逐渐统一了洱海西岸乌蛮各部,其中的越析诏败退金沙江以北,再未南下,故今之宾川县才未成为纳西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王朝册封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赐名“归义”,这是南诏的正式建立。次年,定都太和城(在今大理市旧县城太和村)。

此后南诏即开始了一系列扩大其统治范围的战争。先是借唐加紧控制爨区引起各地爨氏反感之机,把势力渗透到爨氏地区,并把这里的一部分白蛮人强行迁到其中心统治区,即洱海周围地区。这一行为激怒了唐朝,引发了双方间的数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唐天宝九年(750年)至天宝十年,唐朝向南诏发兵,南诏遂向吐蕃求救,南蕃合兵,唐军大败。次年,南诏王被吐蕃赞普封为赞普钟(王弟)、南国大诏。当时唐朝中掌权的杨国忠为掩饰失败再谋胜利,于天宝十三年(754年)再次征兵伐南诏,南蕃又合兵一处抵抗唐军,唐主帅阵亡,唐兵全军覆没,十多万唐朝将士尸横旷野。南诏王考虑到将来与唐的关系,遂收拾残骸修成天宝将士?,此?至今犹存大理市下关。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就描写一老翁为躲避唐王朝此次点兵征南诏而自折手臂。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的云南副总兵邓子龙曾写过一首悼亡诗:“唐将南征以捷闻,可怜枯骨卧黄昏。惟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悼忠魂。”立于766年的南诏德化碑也详述了叛唐之不得已,表示了愿与唐和好的愿望。

随着天宝战争的失败,唐在滇西的苦心经营也付之东流。继之于公元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南诏乘机攻取了四川西南部地区,随后又把势力伸向今云龙县以西直至伊洛瓦底江地区。公元765年,在滇池北岸建拓东城,后发展为今之昆明市,滇南地区亦属所有,南诏进入鼎盛时代。

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吐蕃和南诏合兵攻打唐朝都城,大败而归,吐蕃归咎于南诏,降兄弟之国为臣属之国,南诏不堪此辱,又思及依附吐蕃期间,每有征战,总为先锋,年年还需上交沉重赋税,便有叛蕃归唐之心。而唐数十年来疲于与吐蕃的战争,加之安史之乱后,国力不振,仍想借南诏之力牵制吐蕃,故也有意与南诏重修旧好。唐贞元九年(793年),南诏向唐剑南西川节度使正式表示了愿意归附之意。次年,双方在苍山脚下会盟,表示要合力将吐蕃势力逐出滇境,彼此之间互不干扰永久和睦。同年(794年),吐蕃因与回纥大战,请求南诏派兵,南诏将计就计,派军队占领了吐蕃在滇西北的重镇铁桥(今丽江县塔城),将吐蕃所给金印及地方土物献予唐朝,并请复号南诏。唐朝遂派袁滋往南诏,赐南诏王“贞元册南诏印”,袁滋及部属返唐时,南诏又献赞普钟印方物无数。袁滋行至盐津县石门关,在摩崖上刻文纪其行。此后凡有新继位的诏王,均有唐朝册封之印。

南诏与唐合好后,继续收复吐蕃占领地,并把收复地的居民部分迁往原辖区,继而又把势力渗透到滇西南一带,即今西双版纳等地。而8世纪末期的唐朝与吐蕃,势力都已衰微,其毗邻南诏的城镇又开始受到进攻,今中南半岛的一些国家也被南诏所征服或受到搔扰。

随着政治军事的胜利,南诏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亦日趋激烈,诏主在拓东城又荒淫无度,为转嫁矛盾,对外征战也日益频繁。9世纪末,唐末农民大起义,唐皇不堪内扰外患,将一宗室女封为安化长公主嫁与南诏,以求一时之安。而南诏经历了百余年的繁荣时期后,亦日薄西山。唐天复二年(902年),权臣清平官郑买嗣杀了储君及王室宗亲800余人,于次年建立大长和国。

综观南诏历史,总有频繁不断的战争,这不仅与南诏政权的奴隶制性质分不开,而且与它夹于唐及吐蕃两个强大政权之间有关,它因此成为唐蕃对峙的一个支点。就在这些连年的战争中,南诏各族人民仍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南诏的武力只能称雄一时,便断碣残碑,付与苍烟落照,南诏的文化却得以百世流传,滋养了一代代后人。

大长和国存在于公元903年至927年,此后是公元928年至929年的赵氏天兴国、公元930年至937年的杨氏义宁国。权力的频频易手,反映了洱海地区奴隶制的崩溃及领主制的兴起。公元938年,段氏建立大理国,洱海地区领主经济基本形成。

大理国建国之初,国王接受了前30年的教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领主经济的进一步巩固,社会经济也较前有了发展。大理国建立后不久,中原也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建立了宋王朝。在宋朝军队平定蜀地后,大理国即派人与宋联系,宋皇册封大理国主为云南八国都王,此后大理常入贡宋朝。但因宋王朝是一个很软弱又谨小慎微的王朝,一直受北方骑马民族――先是东北契丹族的辽国,继之是女真族的金国,后又有西北党项羌的西夏的威胁,故对大理国的臣服始终怀有疑虑,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之虞,宋皇划大渡河一线,对其西地区置之不顾,此即大观楼长联中“宋挥玉斧”之由来。宋朝偏安江南后,对大理国的戒心更大,但双方的互市由于经济及战争的需要倒是保留下来,大理国需要内地的丝和茶,宋则需要大理国的马。

大理国内分封的结果,是诸侯力量的互相抗衡,东部最大的诸侯为高氏,西部为杨氏。后高氏击败了杨氏,并夺了段氏的国主地位,建立大中国(1095―1096),因迫于各地领主的不服,又请段氏复位,史称后理国,但此后政令皆出于高氏之门。如此激烈的权力争夺战,使得大理国内的统治者无暇顾及那些用武力征服过来的其他民族,东部三十七部割据一方,永昌、腾冲的各民族也发动起义,以摆脱大理国的控制,大理国已在风雨飘摇中。

宋宝钓元年(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兵从金沙江攻入云南,因是靠皮筏渡江,故大观楼长联中有“元跨革囊”之句。蒙古兵过江,当地麽些人不战而降。行至大理,受到抵抗,蒙古兵遂击败大理国军队占领了大理城。次年,留驻在滇的蒙古大将兀良哈台率军队攻破阐城(今昆明),生俘大理国主。

大理国存在300余年,相对于南诏,内乱较多,根本原因在于领主经济时期,诸侯拥土自傲,国主对其缺乏约束力,加之此时周边无威胁,诸侯们更可以放心逐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