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其他服饰习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其他服饰习俗

分类:【中国民俗】

海南竹笠历史悠久,竹笠有三个品种,碗笠、坡笠和越南笠。碗笠也称“罩笠”,做工精细,是汉族乡村民众出门必备的头上装饰物。碗笠形状似草帽,与闽粤沿海渔民所戴的竹笠差别不大,因笠头像只倒扣的碗而得名,但顶部是平的,圆头下向四周平展开,四边有约1郾5厘米的垂边。制作碗笠时,先用均匀的竹篾薄片编结成一大圆片,花纹为纵横排列的“六角眼”状网纹,中间夹着蓑叶。碗笠表面刷着一层桐油,油光发亮。戴上这种碗笠,既能遮阳,又能作为装饰物。坡笠也称为“尖笠”或“罩头坡笠”,顶部是尖的,笠沿很宽,体形很大,外乡人戏称之“坡笠能当锅盖,海南的一大怪”。竹笠由细匀竹篾按模具编织成笠坯,每只竹笠有内外两个笠坯,中间敷以蓑衣叶、桐油纸,再镶竹边而成。笠坯要求工艺精良,“笠眼”呈六角形,细而均匀。碗笠边缘下垂2~5厘米,用优质竹片箍紧。笠头用白藤编制封顶,花纹呈八卦形。尖笠的顶和边比较简单,用圆形细篾加白藤扎紧即可。竹笠质量好坏,主要看笠顶和笠边。坡笠除了能遮阳挡风之外,还有两种特殊用途,显示出当地的某种传统习俗。一是嫁女礼品。姑娘出嫁之际,父母一定要准备坡笠作为嫁妆之一。坡笠尖尖的顶部喻示父母养育之恩不能忘记。二是寄托哀思。若父母去世,闺女奔丧归来,一定要戴坡笠,以表示女儿对先人的悼念。越南笠是20世纪80年代从越南传入海南的。它的形状像个漏斗,用少许竹篾编成笠框,再用蓑叶粗编而成。越南笠风格古朴,工艺简单,价格便宜,轻巧方便,很快在海南民间流传起来。

碗笠 (林廷彬 摄)

坡笠 (詹贤武 摄)

黎族是爱美的民族,装饰品多种多样。妇女装饰品一般可分为首饰、颈饰、胸饰、腰饰、肢饰五种。盛装的妇女,装饰佩戴得越多越重,越能显示华贵美丽。毛阳地区妇女盛装时,以脖子上戴着蓝白相间的大把玉珠串为美;白沙地区妇女以束发结髻、上插骨簪为美;万阳地区妇女以戴又重又大的耳环、项圈为美。黎族妇女的发型多为中分,无刘海,结发于脑后。节庆盛装时妇女都戴着形如斗篷的头巾,头巾下端绣有各种花纹图案,其边缘又有多种颜色的垂穗,精致美观。黎族妇女爱戴耳环和项链,还有手镯等装饰品。平时劳动或探亲访友时,妇女都戴着一个用葵叶或棕叶做的笠帽,腰间系着一小腰篓,小巧玲珑,很有民族风采。男子结发于前额,用一丈多长的红布或黑布缠头,外出在腰中系上腰篓,内放钩刀及其他杂物。上山打猎、砍山栏时,肩上还扛土枪并带着猎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触汉人,黎族的发饰大多已经“汉化”了。妇女们过去多在脑后将头发梳成球状,并插上骨簪或银簪进行装饰。男子一般在额前或脑后结髻,用红布或黑布缠头,形如角状或盘状,有的还插上骨簪,并在头发上插羽毛进行装饰。

美孚黎妇女的头饰 (海南民族博物馆馆 藏)

黎族头饰花纹亦有地区差别。美孚黎妇女留发不分鬓,结于背后,髻上直插一骨发簪或插一豪猪刺,有些则不结髻,只将发扎在脑后,用头巾包着。过去多用自织的黑色短头巾包头,打结于髻下,戴耳环,且款式很多。妇女文面文身的也很普遍,大都在脸上、胸前、手脚刺上许多繁杂的花纹(以线条形青蛙纹为主),牙齿多染黑(男子也染黑齿)。平日妇女不戴项圈(生病后戴辟邪的颈环),盛装时有戴一串银颈链的。戒指也是盛装时才戴上,戴手镯则较普遍,式样也不少。生病请道公做鬼后才穿上一个小小的银脚环。上衣黑色较短,开胸、长袖、无纽(以一对小绳代),开胸衣襟的上端缝有寸许宽的红(或枣红)布条,衣背后两肩至背下加缝方幅布(与衣服同色)一块,在衫上镶有白布边。这种样式是其他黎族族群所没有的。下穿长及脚踝的筒裙,由五幅布缀接而成。其中一幅(从腰部开始的第二幅)用各色丝线(以红色为主)织成各种几何形花纹,其余四幅是用并染法染成各种几何形花纹后,用席地式原始织布机织成。这种服装多为自织自染。美孚黎男子服饰在改穿汉装以前都是留发结髻于脑后,髻上直插一骨发簪,以黑色的短头巾缠头一匝打结于额前,戴长条形的耳环(银质)。生病请道公做鬼后,多戴上铜条项圈和手镯当作辟邪物。上衣是黑色、开胸、长袖、无领、无纽,胸前用一对小绳捆着。美孚黎男女的上衣可以互换着穿,两者没有区别。下穿一种黑色的“吊巾詹裙”,它不是前后一幅布,而是左右两幅布身前后相迭遮盖羞处,在裙边镶有绣花的小白布边。但如今日常生活中都不穿这种服装,而死后入殓时一定要穿,并且戴上许多耳环,有些还结一个假髻在额前。

发饰在苗族装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清朝时期男子的发式同汉族一样,将头四周剃光,脑后留有一条辫子盘在头上。辛亥革命之后,这种发型逐渐消失。当时每剪掉一条辫子都要放一串鞭炮以示庆贺。学前儿童头顶囟门部位留有一小块头发,其余皆剃得精光,俗称“瓦片头”。已婚妇女过去束发于头顶,但在信奉基督教的地区则结成圆髻束于脑后,外用头巾包住,一般不易看见。现在苗族男子的发式和汉族的发式没什么两样,有分头、平头等,年轻人发式则较多,也较时髦。妇女的发式一般变化不大,除未出嫁的姑娘留有披肩发、运动发或脑后留一条长辫子外,成年妇女仍保留着传统的发式。

白沙黎族妇女的头饰品―――骨簪 (王静 摄)

苗族头饰 (王海昌 摄)

苗族头饰(背后) (李汉仁 摄)

苗族头饰很特别,妇女平时戴着两种头巾帽,一种是黑布尖顶帽。戴帽前,先戴一小块约30厘米见方的绣花垫,垫的一角垂于额头前,然后再把一块较长而大的、做工考究的深蓝色绣有花边的尖顶头巾套上去,帽子后留一条顺后背垂及小腿的红带,头巾遮住头部及脖子,以防暴晒。逢重大喜庆节日着盛装时,一般要佩戴这种头巾帽。另一种是小花帽。这种花帽和黑布尖顶帽大小相当,中间绣有花纹,戴时把头巾反包在头上,呈平顶状。妇女在农忙、休息时一般常戴这种头巾帽。男子过去也有戴黑蓝布制作的头巾的习惯。这种头巾长约五尺,戴时把头巾层层绕在头上。平时很少戴,只有着盛装时才佩戴。有些地方的群众改信基督教之后就很少戴这种帽了,不过许多地方1949年之后逐渐也改变了这种习惯,甚至结婚时也不戴这种头巾了。如今,成年男子头上什么也不戴,只有在户外劳动时才戴上买来的草帽,有些也戴绿色旧军帽。有些儿童平时多戴母亲做的瓜皮小帽。已婚的妇女较多戴耳环,青年女子只有着盛装时才戴耳环,平时较少戴。男子过去也有戴一边耳环的习惯,但现在很少见。

苗族的手饰和脚饰等其他装饰品很少,也没有戴颈圈的习惯。从前苗族也戴手圈、手镯、脚圈和戒指,现在很少看到。妇女平时很少戴,只有老年妇女例外。手镯以白银打造,里外都雕有美丽的几何图形。戴在脚上的银脚圈在走路时会发出悦耳的铃铛声。妇女一般在着盛装时才全部戴上。男子没有戴手饰和脚饰的习惯,平常大多都打赤脚或穿自制的木屐,少部分青年男子穿着从市面上买来的运动鞋、塑料凉鞋和皮鞋。妇女平时也打赤脚,不绑腿带,在劳动或走亲戚时才绑打腿带,穿上自制的草鞋或塑料凉鞋。绑布质地为棉布,长200厘米,宽8厘米,另外有两条长100厘米的红色彩带,彩带的两头是蓬松的彩丝。绑腿时,先用绑腿布缠在小腿上,然后把彩带结成菱形将绑腿布绑紧,彩带两头红色的绒团飘垂于小腿上。

三亚羊栏的回族姑娘喜欢头戴彩色头巾,也喜披肩长发。妇女自幼穿耳孔,经常佩戴用金、银、铜制作的耳环。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