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其他节日食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其他节日食俗分类:【中国民俗】 元宵节食俗。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全省普遍要吃元宵,太原市最有名的元宵店叫“老鼠窟窿”,常年经营元宵,节日供不应求。近年,自制的元宵渐少,多从食品店购买,南方的汤圆也大量运销于晋境。有些地方则是吃饺子或油糕。 添仓节食俗。关于添仓节的日期,各地说法不,晋中一带,把正月二十称做“小添仓”,正月二十五称做“老添仓”。而晋西北地区则把正月三十称做“添仓节”,又称“补天节”,与女娲补天相联系。是日,要吃摊煎饼,吃时要掰一块扔到房顶上,意为补好天,祈盼五谷丰登,仓满囤溢。 二月二食俗。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亦称“龙头节”、“青龙节”,此日饭食皆以龙命名,饼叫做“龙麟饼”,面条叫做“龙须面”。晋南在二月二有吃炒玉米豆的习俗,将细沙土放在铁锅里加热,倒入玉米、黄豆、白面丁,搅拌炒熟即可食用,香酥可口,叫做“二月二崩蝎豆”。二月二这天要吃麻花,俗称“咬蝎子尾巴”,可避免蝎子蜇入。晋北应县一带称二月二为“引田龙”,午餐吃谷穗(谷穗状的油糕)蘸鸡蛋,意为祈求丰收。繁峙县这天要吃炒瓜子、花生和大豆,叫做“炒蚰蜒”,象征消灭传染病源。朔县在这天早晨吃煮鸡蛋,名曰“咬金咬银”,意在发财致富。吕梁山区一带,要在二月二“捏角角,煮枣豆”,供献龙王。角角的形状像羊角,内包肉馅。枣豆,以红枣和豇豆为主,杂有豌豆、绿豆、红豆、扁豆、称为“五色豆”。煮熟后先在各神位处供献一些,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合家围坐而食,枣豆黏甜醇香,开胃健脾。 寒食节、清明节食俗。寒食节,在冬至之后的第一百零五天,因此,有的地方如吕梁地区的柳林县,俗称寒食节为“一百五”。多数年份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民间为了便于记忆,就将寒食节定于清明节前一日,因此,寒食节和清明节在不少地方是连起来的。 寒食节前几天,妇女们就忙着蒸制“子推燕”,俗称“捏燕燕”。制法如同蒸馒头,将上好的白面发酵,视人口多少,一般人家用10多斤,也有用二三十斤的。面发好后,在案板上捏制各种各样的动物,最多的是雀雀燕燕,嵌上花椒做眼睛,再点上红胭脂,栩栩如生,逗人喜爱,然后上笼蒸熟,用细线一个一个串起来,中间间隔红枣,挂在墙上,有的找一株圪针(酸枣树)条,把燕燕扎在圪针上,儿童们还哼唱歌谣:“三月里来是清明,白圪生生的燕燕钻在圪针林。”此俗在晋西吕梁地区的柳林、离石、临县,忻州地区的原平、代县和陕北的子洲、米脂、吴堡、清涧、神木等地至今沿袭不衰。据《东京孟华录》记载:“京师以冬至一百零五日为大寒令,前一日为炊熟。用面造枣 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 寒食节这一天,有些地方要吃菜卷饼。制法是用白面烙成薄饼。用红萝卜丝、菠菜、绿豆芽、粉条等制成凉菜,拌上盐、醋、芥末等调料。吃时,将凉菜摊在薄饼上卷起来,因此叫“菜卷饼”。其实,这种食品也是忌动烟火的一种冷食习俗。大宁县寒食节这天蒸一种叫“志忠”的大馍给成年男子吃,女人吃面鱼,老人吃面猪头,小孩吃面老虎。“志忠”上有蛇、鸟等面塑。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也是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主要活动是上坟祭祖,蒸制馒头枣糕,带上酒菜点心、纸衣纸钱,到祖先坟前祭奠供献,在坟头上添些新土,将坟周围的杂草修整一番。有一首民歌唱的就是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三月里来清明天,家家户户上南山,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唉嗨唉嗨哟,坟头把土添。为啥坟头把土添?只因祖宗创业难,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头才安然,唉嗨唉嗨哟,心头才安然。”上坟祭祖后,大家席地而坐,进食冷餐。有的人家在中午要举行宴饮,普通人家也要比平时有所改善,炒菜烹汤,吃馒头油糕之类。 端午节食俗。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蒸黍米糕,并向亲友馈赠,饮雄黄酒,在孩子们的头顶、耳窝、命门等部点一些雄黄酒,在额头上用雄黄酒画一“王”字,以防五毒侵咬。晋南河津市端午节早晨让孩子在被窝里吃麻花,两头各咬一口,叫“咬蝎子头尾”。 中秋节食俗。农历八月十五俗称“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秋高气爽,又圆又亮,象征合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山西农村,在中秋节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自己烙制月饼,馅有红糖、芝麻、核桃、玫瑰等。人们把自家烙制的月饼叫“粗月饼”,香酥可口,把食品厂制作的月饼叫“细月饼”。烙制月饼时,除普通的圆形月饼外,还有“耍耍月饼”和“团圆月饼”。耍耍月饼是用特制的月饼模具制作,有小兔、小猴、小狗、小虎、小雀、老寿星等等,既可吃又可让小孩们玩耍,孩子们特别喜欢。团圆月饼是一张特制的大月饼,直径约一尺开外,按全家大小人口,以中心为点等而分切,每人一块,象征全家团圆,如家里有人在外边,也要给切一块,想办法捎去或保存,等回家时食用。中秋节夜晚,待月亮出来时要祭月,在院中放一大桌,上供月饼、苹果、柿子、枣、葡萄、石榴、西瓜等果品。全家在院中边赏月边吃月饼瓜果边说古道今,一派团圆天伦之乐。古为上党的长治地区有中秋节请女婿宴饮的习俗。清乾隆《潞安府志》载:“是日召婿饮。”传承至今,久而未变。 重阳节食俗。农历九月九,俗称“重九”,九为奇数,古人将奇数作阳数,偶数作阴数,九九相叠,谓之重阳,因此九月九又称“重阳节”。重阳节讲究吃糕,因“糕”与“高”同音,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寓意。民间有“九月九,家家有,大囤满,小囤流”的俗语,因此,九月九就成了喜庆丰收的节日。“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庆有秋”即庆丰收之意。民间又有“九月九,又吃花糕又喝酒”的俗语。“花糕”,用白面蒸制,与蒸馒头相似,将发好的面切成小剂子,揉圆,擀成圆片,上面铺几粒红枣,再加一层面,再铺一层枣,再加一层面,然后上笼蒸熟,红白相间,香甜可口。晋西南乡宁县等地方不吃花糕,而是蒸制软米面豆子馍,并且馈赠亲友。 冬至节食俗。冬至,民间又叫“冬节”。从冬至这天开始“数九”,“九”与“久”谐音,走娘家的媳妇必须赶回自己家中,与丈夫团聚,象征恩爱久远,白头偕老。数九寒冬,肥羊美而少膻,因此,各家各户都讲究在冬至节吃羊肉馅饺子。吕梁山区如柳林县等地,还有自酿冬酒以供来年春天饮用的习俗。 腊八节食俗。农历十二月,民间称做“腊月”,十二月初八,称做“腊八”,这天,民间普遍熬“腊八粥”食用。腊八粥的材料主要是米和豆,有江米、小米、玉米、小麦、红豆、黄豆、绿豆、豇豆等,再配红枣、莲子、核桃仁、瓜子等,用温火炖熟,五颜六色,因此民间又称做“五色粥”。在晋中交城、文水等县,腊八节要吃馏米,将软米(黏性黍米)泡好,蒸制时先在箅子上铺一层红枣,再铺一层米,蒸熟后黄红相间,十分醒目,吃起来软甜适口。馏米要在半夜里起来蒸制,在天亮太阳出山之前吃完。传说,要是天亮之后食用,小孩要得红眼病的。因此,在晋西柳林等县,“腊八粥”又称“睁眼粥”。吃粥之前,要在天地爷、土地爷、碾磨上、车上、牲畜圈上,都放一些,说明五谷丰登也有其一份功劳。 腊月二十三(祭灶君)。相传,这一天灶君爷要上天述职,是日晚在灶前祭供麻糖,并吃麦芽糖瓜饭。 除上述全省各地共同过的民间节日外,有些地方还有特殊的节日,择要简介其食俗: 正月初八(八仙节)。流行于晋北一些地方,传说是为纪念吕洞宾生日,亦说是八仙过海的日子,早餐吃素食,午餐要做八仙菜。 六月六(嫁女节)。流行于晋南万荣县一带,这天要用椒叶摊煎饼吃,椒叶象征五色石,据说源于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天的传说。 腊月初五。流行于晋东南一带,这一天要吃五豆甜饭,用红豆、豇豆、小豆等多种豆类和软米、红薯、花生、柿饼等蒸制成红色甜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