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冕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冕冠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祭祀服饰之一。即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最尊贵的礼冠。其构造为:顶部有一块长形冕板,叫:“?”,前沿一般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而成,名叫“冕旒”,冕旒的质地和数量视官品高低而不同。冕冠的两旁各有一孔,用以插玉笄,笄的一端系一根丝带,从颔下绕过,再系于笄的另一端。两耳之处,各垂一颗珠玉叫做“ 纩”,又名充耳,悬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勿轻信谗言。古代礼制规定,凡戴冕冠,均需服冕服。 又名冕,帝王、诸侯群臣参加祭祀或大礼盛典时所戴的礼冠。形制与普通冠不同,顶无冠盖,而代之以一长方形的桐木板,称作?,又称“冕?”,长一尺六寸,宽八寸。冕?前低后高,外覆布帛,表为玄色,里为楞色。 因?前?后仰, 故名冕。因冕、?古音意相同。据说这样是为矫天子的骄矜之气。?的前后各悬垂有数串玉珠,称作旒。每一串珠称作一旒。旒数及所用玉珠的多少及质料色彩,具有分别等级的意义。天子十二旒,前后共二十四旒,每旒用玉珠十二; 诸侯九旒、九珠; 至大夫仅三旒、三珠。旒具有遮挡,避免视“非礼”之意。冠套戴于发髻之上, 须用发 将冠与髻结为一体,使其不易掉落,冠两旁有孔,以穿插发 。 , 又称“簪”或“衡”, 其露在冠外的两端,系束有一根丝线,称作 “朱?”,绕颔而过,也具有固冠的作用,又称作 “冠缨”。冠的两旁近耳处,另系有一根丝条称“?”,顶端缚有一玉珠,称作“?”,此即所谓“充耳”,又称作“?纩”,有防谗言入耳之意。周代文献记载,天子有六冕,按礼之轻重分别穿用; 祭昊天上帝五帝用大裘冕,祭先王用衮冕, 祭先公用冕, 祭四方望山川用毳冕,祭社稷五祀用希冕,祭四方百物用玄冕。公有衮以下五冕, 侯伯有以下四冕, 子男有毳以下三冕,孤希以下两冕,至卿大夫只有玄冕。冕冠至少在周代已臻完善。《周礼?夏宫?弁师》: “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纽、五采缫,十有二贱,皆五彩玉。 玉 , 朱?。” 冕冠在春秋、 战国时代开始衰落,至东汉明帝,才又被明令恢复。魏晋之际,纷争不断,冕冠时废时用。不过自此时起,冕?前后平齐,下用通天冠,时称“平顶冠”、“平天冠”。南北朝时期,则因战乱,冕冠被冷落,又因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冕冠开始发生变异。至北周,天子由六冕,变成了十二冕,有苍冕、青冕、朱冕、黄冕、素冕、象冕等,颜色也根据冕的不同而有所分别。隋唐时代则重又恢复了周代的六冕制。宋代仍用六冕,但形制变异较大,天子二十四旒外,另设翠旒二十四, 另垂二十四琥珀瓶, 外罩以金丝网钿,四角还附有四柱。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六冕过繁,仅用衮冕,而且只限天子、太子、亲王、郡王、世子戴用,余下皆不准用。清代则完全废止了冕冠。“洪宪”皇帝袁世凯,登极曾穿戴冕冠。此后冕冠就彻底消亡。 明 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