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军分类:【传统文化】 ①古代以军为军队最大编制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五旅为师,五师为军”。郑玄《注》:“军,万二千五百人”。春秋时齐、晋、鲁、吴等国皆设上、中、下三军,楚国设左、中、右三军。其后晋、吴等国曾扩至五军、六军,士卒人数多寡不一。战国后军仍为军队编制单位。②宋代行政区划名。隋代驻军长官带军职衔名之州或郡始通称为军,军始有行政区性质。唐代于设兵戍守处大者置“军”,小者称“守捉”、“镇”、“戍”,类似军事管制区。安史之乱后,内地亦设军。五代初,设军、监用于军事,不辖县,隶属于州、府。宋代于沿边或冲要之地设军,为正式行政区。有两种:其一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可辖县,长官由京官带原衔充任,称知某军;其二与县同级,隶属于州、府,由知县兼军使。元代于边远地区设有4军,相当于下州。明代行政区划废军制。 ①古代最大的军事编制单位。“军”字原写作“?”,军队临时驻屯之意。西周以前,军队最大编制为师,军只泛称军队,后代亦沿用此意。至春秋,军才成为军队战斗序列组成的最高单位的名称。其下属编制和兵力,不同国及不同时期,不尽相同。一般是五乘一队,十乘一官,五十乘一卒,一百乘一师,若干师成一军;步军辖属为十人一队,十队一行,十行一旌,十旌一军(《司马法》,《国语?吴语》)。各国一般设三军:左、中、右或上、中、下;少数也设二军,四军,六军。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②唐于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人数视地点的重要性而定。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③明初卫所制度下的士兵正式名称为“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