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业的禁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农业的禁忌分类:【风俗文化】 中国古代习惯于聚族而居,这种习惯源远流长,是自上古社会就形成的传统。以血统为纽带的聚族而居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长期社会文明的进步与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是由先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特点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中国是个自然灾害发生特别频繁的国家,而且这些灾荒大多发生在先民的聚居地区: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这种大的气候环境使得中国农业耕作的季节性特别强,我国农历对于各种农业时节的记载之详尽在世界各国的历书中是最为突出的。我国的农业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严格地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进度迅速完成。直到现在中国农业生产中还流行着“抢耕抢种”、“抢秋夺麦” 、“龙口夺粮”等话语,可以想见在农业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农民的劳动紧张程度。严酷的自然条件再加上生产工具的落后,迫使人们以血缘,宗法关系聚居。每当庄稼歉收或者天时不宜之际,大家族的“族长”或“宗长”便会率领众人祭祀神灵、祭祀祖宗,以求上天和祖先的保佑。祭祀期间,不得从事农业活动,否则神灵以为祭祀者不专心和少虔诚。“禁日”的时间各地不一,且有长有短。 汉族春节是祭祀拜神活动最频繁的时间。已往有“过了腊八,便闻到年味儿”之说。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过年这段期间忌耕作,以为耕作冲犯神灵,一年诸事不顺。汉族及一些以农耕为主的民族,都敬奉雷神,有闻雷辍耕的习俗。忌雷期间,不能犁田、耕地、播种。如果违犯,以为雨水不宜,庄稼歉收。“忌雷”主要是针对每年头次雷声而言。这种忌雷的生产民俗形成的原因一是由于敬畏雷神,俗以为雷声表明天神又开始光顾下界,大地又将生机勃勃。农夫必须禁忌耕作,以示迎接雷神的庄重。二是以每年第一次响雷为标志,确定春耕春种的起始时间。因为头几次春雷常在正月下旬,二月上中旬,这时尚属早春,寒潮未止,所以禁忌过早翻地下种,以免春苗受到寒冻。壮族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中,分水田农业和旱地农业。所种植的作物以水稻为 主,其他的有玉米、薯芋、旱谷、豆类、麦类、花生等等。大部分地方耕作相当精 细。但在山区,由于受到生产条件的影响,收成还是比较低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为了祈求丰收和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规定了一些相应的禁忌。从春耕到收割,都讲究吉日的选择和祭祀。 大新县的壮族有“插秧节”。农历的四月初一至初八期间,人们选择一个吉日举行开插仪式,由地方官员或村老或家长主持。主持者须于节日的凌晨剃头、刮须、穿新衣,乘夜色尚浓、人声寂静之时向田垌走去。路上不能回头,不能讲话,到达 田垌后在田头插几株秧。只有经过此仪式,全村或全家人才能于天亮开始插秧。凭祥的壮族也有类似的风俗。他们选好春插的吉日以后,各户已婚妇女用桃叶煮水洗手,然后将茅草插在犁好的田头成十字架状,并焚香念咒,祈求春插顺利并赐丰收,之后方可开始插秧。寡妇或孕妇不可参与这项仪式,只能请其他妇女代劳。此外他们在插秧时,不用手递秧,而是将秧从空中抛入田中。种植旱地也有讲究。桂西壮族人播种旱地作物时必须吃饱肚子,而且各种作物都要同时种一些,表示“一子落地,万子发芽”。播种时不能回头看已种下的种子,也不能谈论飞禽走兽或与作物生长、收成有关的事,更不能讲肚子饿。播完种后,须折一把树枝插在地中央,地头也放上一把,种地人由树枝上方迈出地头,这种作法叫封地。认为经此仪式作物才能长得好。 还有摘菜忌蹲的种植禁忌。在菜园里摘菜时,忌蹲下身子。认为动手摘采一定要采取弯腰的姿势,否则就意味着这蔸莱被折断了,此后不复再生枝叶,造成减产 歉收。 谷雨这天不准屋外烧火、吸烟。相传天神正在造雨,如烧火、吸烟,会使雨神 受伤而无法造雨,从而造成旱灾。如果逢大旱,要请师公做求雨法事; 众人抬一只 狗游村串寨,边走边打狗,吠声不断。师公随后烧香念经,祈求雨神普降甘霖。 藏历四月十五日和六月四日是门巴族忌耕日。主要表现在戒杀生,禁下地耕作,若有犯则冲犯天神,招致冰雹等灾害。裕固族以六月和腊月动土不吉。湘西苗族在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忌挑粪,逢“五”谓之破五,破则不吉是以为忌。黎族人家有人去世,其亲属在三年内逢忌日均不得下田耕作(忌日即死者去世之日)。布依族于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和每月的初四、十四不许耕种。广西大瑶山瑶族居住在山区,深受风灾之害,所以这里的瑶族人于每年正月初十和二十日 “禁风” 。这两天不许下地初耕,以为这样就可以在一年内免受风灾; 又山区野猪多,糟蹋庄稼很严重,他们每年就于“大暑”这一天“禁山猪” ,规定这一天不下地干活,以为可以防止野兽侵害; “小暑”这一天也不下田,不入菜园,以为防止鼠害。现在保存在瑶族中的农耕节日还有一个,那就是“分龙”。一般在阳历六七月间,原来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认为只要分龙这一天下了雨,这一年就有足够的雨水。为了不打扰神灵的安宁,“分龙”便成为“禁日” 。是日不许上山砍柴,不许用锄挖土,不许挑尿桶,以防天旱。实际上,他们主要是利用这一天包粽耙、宰鸡、磨豆腐,去县城买卖东西,过一个有丰盛菜肴并稍事休息的日子。使得分龙与春节、七月十四一样,成为一年中所过的几个节日之一。 彝族、羌族、苗族及湖南、贵州、四川部分地区的汉族都广为流行“戊日忌动土”的习俗。汉族在立春后禁五戊,禁戊前一天,各村鸣锣通知戊日不准动土。认为这日动土会触怒土神,使农作物遭灾。在一个不发达的封闭的农业系统里,这些禁忌是征服自然过程中所必然作出的妥协和让步。 汉族民间过去十分重视开秧门和关秧门。每年开秧门时,必备荤腥酒菜、纸钱、香烛,在田边焚烧并燃放鞭炮,祈求田公田婆消灾保佑丰收。僳僳族、彝族在稻子、谷子扬花时,禁在其旁洗衣、剥麻。这样做认为会使其花受惊而导致减产。他们把砍伐、洗衣、剥物都当作可以使玉米、稻谷减产的行为,所以禁止。在我国南部山区,野猪、黄皮麂等野兽常来嚼稻穗。为了水稻不受侵害,保护丰收,乡民们习惯组织狩猎队除害。另外,驱兽,赶麻雀,农民们习惯用一个竹筒,一把槌,安在流水处,利用水力,使击打棒槌,整夜梆声,惊得野兽不敢前来嚼稻穗。有些在田头搭棚,人们守在棚中,隔间地燃放鞭炮,所谓一惊野兽麻雀,二惊鬼神。 打粮场上的石磨是绝对不能坐的。民间将石磨奉为 “青龙”,坐石磨盘则为“压青龙头”,必会触犯神灵,对夏收不利。俗谚还有“坐石碾,烂裤裆,少打粮”。在很多地区,农民不仅敬畏神灵,而且就连一些生产工具也进行“拟人化”依附很多传说。犁,在民间称“犁公公”。浙江东部地区定农历二月初二为犁公公生日。这一天,旧犁可修理,可换犁椿犁把和犁头。家中要焚香祭天,祈祷新年耕种顺利、无虫灾、无水灾、无旱灾、万事如意。其他日子里,民间一般不修理犁,不装配新犁。若是在耕田时落了犁头,需要重新安装,一般要拣牛日。犁在耕田时要一行一行犁,不能乌龟犁。农家忌犁与污秽物放一起,也不准让小孩屎尿布挂在犁椿上和犁把上,说会生大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