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农学

分类:【地域文化】

(一)农耕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原地区又是我国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考古发掘资料说明,早在七八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地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就已经产生了原始农业。在新郑裴李岗遗址中,曾发掘出人工栽植的谷物和许多农业生产工具。种粟实物例证说明,黄河中下游粟文化发展较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物中,有人工栽培的稻谷粒及植株印在渑池出土的陶片上;安阳、淅川等地仰韶文化遗址中,亦有稻谷发现。当时中原气温较高,适宜种稻。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地区开始种植麦子,因为此地土壤气候条件都适宜于种麦。原始农业耕作技术十分粗陋,实行刀耕火种,用石刀、石斧砍去树木,放火焚烧,使用木耒、石

掘洞点播。夏、商、周时代,耕作技术有进一步发展。中原地区商代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已经很多,见于甲骨文记载的,谷类有黍、稷、粱、糜、芑、儿等,稻类有稻、?等,麦类有麦、来、牟等,豆类有菽、荏菽等,麻类有麻、

等。 从《诗经》中看到,西周至春秋时代,中原种植黍、稷、稻、麦较为普遍;生产工具,铜、石、木器并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田畴的整理、虫害的防治、种子的选择、水利的灌溉和园圃的经营等,都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到了战国时代,中原农业生产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如在河南辉县魏墓中,就出土有铁质V形犁,铁质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促使生产力有显著提高。战国时提出“深耕熟麻”的耕种方法,对农田的施肥、灌溉、除草、密植等都已开始重视,奠定了中原精耕细作传统的基础。

(二)两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两汉是中原地区农作物生产飞跃发展的时代,农作物栽培技术不断采取新的科学措施。西汉初期,中原“河、汝之间”,“五谷之所蕃熟也,四种而五获”(见《管子?治国篇》),实行四年五熟制,已采取了农田复种技术。汉武帝时,赵过发明“代田法”,一亩分作三?,每年轮番耕用,推行到全国。代田法实行结果,“用力少而得谷多”(《汉书?食货志》)。中原地区推行代田耕作技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在两汉,中原农田以生产粟、麦作物为主。随着代田法的推行,引起中原农业生产工具与农田耕作技术不断革新。铁制生产农具得以广泛使用,犁的构造也由笨重日趋“轻巧”。农田耕耘结合气候时令进行,注意改进田间管理技术,对于及时播种、平整土地、使用绿肥粪肥、改良土壤、除草除虫、预防霜冻、点播密植、水利灌溉诸方面,都在生产实践中有所提高。特别是汉代的南阳郡、汝南郡地区,兴修了许多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汉代中原麦地田间管理技术,很重视中耕除草和积雪保墒。锄麦方面冬前二次,抑制苗生太旺;冬后三次,消除田地冻开裂缝和压紧麦根。这些措施,对麦苗生长大为有益。

(三)南北朝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

我们从北魏(386―534)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可以看到南北朝时候,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这时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首先表现在工具种类的增多上面,整地农具有犁、劳、铁齿,播种农具有耧、达,中耕农具有锄、锋,灌溉农具有桔?、辘轳,收获农具有镰、簟等。其次则是农具都较前进步,如播种农具耧,北魏在原先三脚耧基础上,又产生有两脚耧、一脚耧。农具较前因地制宜,例如犁,有平地犁、山地犁。 整地农具铁齿(人字耙)的使用,便于碎土去草、平整土地。作物栽培技术方面,重视选种育种,播种时必须精选种子,并进行良种繁殖。播种注意时宜和地宜,适时早播;已知作物对土壤有不同需要,谷子良田薄田都可,黍份则需熟地。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耕作方法,有深耕、浅耕、纵耕、横耕。春耕后随即耙地,秋耕后至土乾发白时才耙地。为增进地力,实行农田轮作、栽植绿肥和使用粪肥。加强中耕除草,防旱保墒,争取全苗,提倡精耕细作。

(四)宋元农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北宋建都开封,对中原地区农业生产比较重视。宋仁宗时,修复了南阳地区汉代召信臣所建的水利灌溉工程,“灌田几百万亩”;稍后,淮河上游地区因水源不足,由粳稻改种早熟籼稻。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原农业生产发展。元代司农司编著的《农桑辑要》一书,系官府组织编写,南阳人畅师文即是主要编著者之一。该书对古农书有所辑录,也有编著者创见,是一部指导当时农业生产实践的书籍,为我国古代农学名著之一。元代有三部农学名著,即《农桑辑要》、《农桑撮要》和《农书》。这三部农书中,记载着宋元时期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书中强调按照地宜时宜耕作,推广优良品种,打破风土不宜说法;提倡发展农田水利,改造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土地。讲究耕地技巧,耕地深浅由犁箭调节,猛廉(粗细)由犁梢控制。中原耕地,一犁用二至四牛,“以一人执之,量牛强弱,耕地多少,其耕皆有定法”

。农书中记载的整地、中耕、播种、收获等各种农具,种类繁多。农业生产工具已经发展到颇高水平,由锄、铲发展到畜拉的耧锄;耙、耖、耢几种压土器,各自适应不同需要,都用畜拉;收麦农具,由?、镰发展到钹,并且产生麦钐、麦绰、麦笼配合使用的快速收割工具。只是由于农民深受封建制度剥削,小农无力利用较大的高效率农具,严重地阻滞着农具的继续发展,所以从元代到清末六百年间,农业生产工具没有再出现过明显的变革。

(五)明清时期农业新作物的引进

在明代,中原地区开始大面积栽植棉花。我国古代人们服用丝麻织物,棉花(吉贝)是后来从国外传入的,先在边疆地区少量种植,至宋元时候始向内地推广。明初为了提倡棉花种植,朱元璋下令民有田五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到了万历(1573―1619)年间,据钟化民《救灾图说》记载,已是“中州沃壤,半植木棉”了。到了明末,长江以北中原等地,所产的“吉贝(棉花)则汛舟而鬻江南”

。这时,河南已成为江南棉纺织业的重要原料产地。

河南开始引进玉米种植时间较早。玉米是起源于美洲的农作物,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玉米很快传播到欧洲,欧洲人又传至南洋群岛。侨居南洋群岛的我国人,可能于16世纪初将玉米传入我国沿海一些地区。不久,即传入中原。据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钧州志》记载,当时当地已经种植玉米。可见在16世纪中叶,今河南禹州市一带已栽培玉米作物了。玉米是生长期短的高产作物,至18世纪,其栽培始遍及全中国。

甘薯(红薯)亦起源于美洲,我国开始种植甘薯,是在万历年间引进的。万历八年(1580年),广东东莞人陈益由安南(越南)引进薯块,在广东种植;万历二十三年(1593年),福建人陈振龙由吕宋(菲律宾)携回薯藤,在福建种植。甘薯对土壤适应性强,山地、平原、沙、土都可种植,是高产稳产作物,可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中原地区开始种植甘薯在明末,至清初已普及中州各地。栽种甘薯采取无性繁殖技术,多用剪蔓插植方法。

烟草原产地是美洲墨西哥,后来传至菲律宾,大约在明代中叶以后开始传入我国,最初在闽广种植,名叫“淡巴菰”。烟草是喜温喜光且耐旱的大叶作物,中原土壤、气候条件适宜种植。河南开始引种烟草是在明末,到了清初有进一步推广。至清末,河南烟叶已逐渐著名于全国。中原农民不断改良品种,改善烟田管理,提高凉晒烟叶技术,因而使烟叶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