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本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农本论

分类:【传统文化】

是我国古代关于农业在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商君书》、《管子》、《荀子》等先秦著作中,都提出了重本轻末的观点。本,指的是农;末,指的是工和商。汉代,则明确提出了以农为本的口号。例如文帝提出“农,天下之大本也。”昭帝提出“天下以农桑为本”等等。南北朝刘宋时又发展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宋代,又把农业和维持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例如宋代的农学家陈?在《农书》中指出:“务农桑、足衣食,此礼义之所以起,孝弟之所以生,教化之所以成,人情之所以固也。”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农本论可以说是贯穿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历代重农,提倡以农为本,是奠基于对农业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我国古代认为:(1)农业是繁荣经济、富国足民的基础。《管子》认为,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于农业,只有发展生产,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它说:“农事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又说“田野充,则民财足”,老百姓也才能富裕起来。(2)农业是安定社会,长治久安的保证。汉代的政治家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确指出了发展农业生产,解决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对保持社会安定有着重要意义。(3)农业是巩固国防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管子》中说:“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战胜则地广,是以先王已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西汉农学家?胜之说:“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实天下之命。”深刻地说明了要巩固国防,必须首先发展农业的道理。由于我国古代深刻地认识到农业同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巩固国防的密切关系、所以农本论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成为我国古代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指导思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