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田水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农田水利分类:【中国民俗】 山东地区春天多旱,秋季多涝,是旱涝灾害经常发生的省份。因此,农田水利建设自古以来就受到农民的重视。 为抗御春旱,过去山东打井较多,其中尤以黄县(今龙口市)井灌较为著名。黄县凿井灌田高潮早在乾隆年间就已出现。20世纪50年代初,黄县全境40余万亩耕地就有4万口水井,除一些丘陵地不能水浇之外,平原地大都变成了水浇田,实现了旱涝保丰收。因此,黄县曾有民谣说:“大旱三年也不怕,水井加上辘辘把。”固然,水井加辘辘水浇方式较为原始落后,但给黄县带来的是令周围县区百姓眼馋的富裕景象。在胶东一带曾有这样的俗语:“金掖县,银黄县,掖县有金穷得丁当响,黄县无银富得粮满仓”;“死逼梁山闯关东,不如去黄县打短工。” 在盐碱涝洼地带,侧重于挖沟排水和修筑台田,以抬高地面,排除盐碱,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因此,在这些地区的生产风俗是:“春暖花又开,挖沟底,培沟崖”;“盐碱重来不长苗,挖沟筑田好道道”。在高密西北乡、寿光及广饶等沿海宜农区,春季挖沟泥培沟崖的生产活动是极重要的农业生产环节。 在丘陵地带,农田水利的重点在于水土保持。蒲松龄的故乡淄川一带,自清代起即有“地无唇,瞎胡来”,“地边修堰,年年丰稔”的农谚。在泰沂山区,农家修筑梯田的技术极高,无数梯田像层层云梯,打扮了山区的秀丽景色,也把农民的希望铺到了方天之外。因此,这里冬春闲暇之际修地堰,夏秋阴雨之际查看和修补被雨水冲毁的地堰已成为一种习惯性农活。在临朐、沂水一带山区有这样的农谚:“寒冬腊月抡铁镐,两冬省个小棉袄”;“山里一大怪,大雨跑村外”;“细雨兆丰年,暴雨毁山田”;“雨前有田四十三,雨后数田三十四”;“勤俭人家治田堰,大手人家办年饭”。 过去,封建迷信对于农田水利建设有极大的制约作用。如打井,民间对于水井位置的选择很讲究,认为水井不能打在风水之地,以防葬送了一家人乃至全村的福气;水井不能打在龙脉上,以防冲撞了龙王爷造成干旱。再如排水沟的挖凿,水沟不能正冲村庄,以防给村庄带来灾难;水沟不能正冲民宅,以防给这户人家带来灾难;水沟的开挖还必须在宜动土日进行,以防给挖掘者带来不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更为严重者,因为河流开挖而与某些村的信仰相抵牾,甚至有发生械斗、致死人命的事件,造成河工停止、水利建设废止的现象。因此,在过去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开工前,一般要请风水先生、阴阳先生等人看过,认为无碍什么风水之际,方可动工。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河道等本可直线开挖,但由于某个阴阳先生的指点不得不使河道多处出现大弯,民间称此为“阴阳圈”。位于高密、昌邑、平度交界处的老胶莱河,是元明时代开挖的一条运粮河,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造成河道大弯一个接一个,雨季到来之际,往往泛滥成灾。因此,民间有歌谣道:“胶莱河九曲十八弯,一弯一个阴阳圈。可怜苦了咱老百姓,大雨之时把命交给天。”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