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分类:【传统文化】

帽子总称。《急就篇》:“冠帻簪簧结发纽。”注:“冠者,冕之总名备首饰也。”冠初仅用以拢整头发。《释名?释首饰》:“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在封建社会,以冠的不同形制标身份,明贵贱。东汉冠服制度:属祭服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爵弁、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等8种,属常用朝服有通天冠(皇帝常用)、远游冠(诸王常用)、高山冠(内外谒者常用)、进贤冠(司隶常用)、法冠(即“獬豸冠”,执法御史常用)、武冠(又称“武弁大冠”,武官常用,饰金?貂尾)、却非冠(宫殿门吏仆射常用)、却敌冠(卫士常用)、樊哙冠(司马殿门卫士常用)、术士冠、?冠(武骑所戴,插锦鸡尾两支)等11种。官吏礼服通称冠服,故拟出仕曰弹冠,辞官曰挂冠。

“冠”与“官”同音,因此冠也就成了官的标志。

刺绣荷包: 一个戴官帽骑龙的儿童――“望子成龙”

一幅画上画着父子二人,他们都穿礼服,父亲头戴官帽,手持节杖; 儿子则戴着表示中了状元的冠冕。这幅画的含意是“父子上朝”或“父子登科”。

古代贵族表示尊荣的头饰。由发笄、冠围、冠梁组成。戴冠时,用发笄通过盘髻插入冠围,并用缨带在颔下打结。《说文》:“冠,仅也,所以仅发”。《后汉书?舆服志》:“见鸟兽有冠角

胡之制,遂作冠冕缨蕤以为首饰。”《周礼》:“男子二十而冠。”表示已为成人。冕冠、长冠、弁冠、梁冠等为男冠,具有等级之别;凤冠、花冠为女冠,为贵族妇女所用。古代的冠,只是加在发髻上的一个表尊荣的罩子,不一定覆盖整个头顶,与帽不同。笄是戴冠时用以拴结的簪子,用竹木、金属或玉石做成。《通训定声》:“按,笄有二:安发之笄,男女皆有之;固冕弁之笄,唯男子有之。”

古代束发的纽,即加在发饰上的一个小罩子,其含义与今天的帽子不同。古代贵族才有冠,庶民只有头巾,所以官吏的礼服叫 “冠服”,做官叫 “弹冠” ,辞官叫“挂冠”。冠有冠圈,两边有缨,系于颔下,还有冠梁,与冠圈相连。冠梁的多寡,是区别官阶高低的标志。唐时一至三品戴三梁冠,四五品戴两梁冠,六至九品戴一梁冠。北朝有漆纱笼冠,宋时有向后延伸的卷梁冠,其款式和质地因时而异,名目繁多。

清代官吏戴翎花红缨凉帽;监生、举人戴顶子帽、绢子帽;商贾绅士戴炖钵帽、毡帽;贫家男子冬缠头巾,夏戴草帽(按:草帽流行至今,它有三用,因有“麦草帽子大半斤,好遮太阳好遮阴,热当扇子夏当凳”之说),雨戴斗笠;贫家女子罩绣“勒儿”,或蒙包头。民国官绅冠戴无别,凉帽、毡帽、礼帽、瓜皮帽、博士帽皆行。贫家男子在过年、走人家作客时也戴瓜皮帽、吕宋帽(俗呼“缸灶帽”)、青蓝色头巾,用它御寒。贫家中青年妇人罩黑绒或发网,缠黑皱纹包头,老妪也围包头,也戴黑白花边无檐帽。儿童不论贫家男女,均戴狮头、猫头、兔耳、绣球及简易凤冠、冠梳、铃铛帽。新婚男戴礼帽、瓜皮帽,女戴凤冠,披披风。学生背箬笠(俗呼“斗笠壳”)。沿江及红安、麻城几县农民戴尖顶篾编、苇编帽。20世纪50年代草帽、军帽、风帽、球帽、礼帽、解放帽、鸭舌帽、八角帽、工人帽、雷锋帽、海军帽、大盖帽、炖钵帽、太阳帽并行,草帽形制变小,破檐帽成为城镇女青年的时髦品。女式围巾、头巾、纱巾形制颇多,色彩艳丽。晴雨伞、折叠伞已代替油纸伞、油布伞,蓑衣、斗笠惟见于边远乡村,农民多披塑料罩子避雨。乡村干部外出原将油纸伞装在伞袋里,系布带,斜挂肩头,今则携带折叠伞。

一种头饰,状如花冠或头盔。主要流行在欧洲各国。冠既是头饰,又是荣誉和权势的象征,所以多为贵族和帝王佩戴。冠的饰物各有不同,多镶有珍宝。为了区别帝王与一般贵族的冠带,帝王之冠常在边缘上添加一些矗立的饰物。早期的王冠,常常做成活动式的,可以拆卸装配,也可以调整大小尺寸。现在欧洲许多博物馆、皇家库藏和天主教堂里,都收藏有王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