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建安文学
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都发生急剧的变化,文学上出现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为代表的优秀诗人、文学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建安文学。
东汉后期政治极端黑暗,宦官、外戚两个集团交相干政和相互倾轧,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趋尖锐。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东汉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军阀拥兵割据,长期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繁盛的中原地区竟呈现出“白骨蔽平原”、“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魏国曹氏父子及其周围的许多优秀文士,都曾卷入汉末动乱的漩涡,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又大都倾向于曹操缓和阶级矛盾以恢复封建秩序的政策,关心民瘼。因此他们一方面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抒发自已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建安诗歌这种独特的风格被后人誉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这集中反映了建安时期中下层地主阶级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不仅诗歌,而且辞赋、散文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汉代那种铺张堆砌、空泛无味的长赋,被篇幅短小具有浓厚诗意的抒情小赋所代替。散文则趋于生动活泼、自由脱俗。建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光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