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净身与站者那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净身与站者那则分类:【中国民俗】 东乡的丧葬习俗与保安族大同小异。郝苏民主编的《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对东乡族的丧葬礼俗有较详的介绍:东乡族在人病重而临去世之时,首先请阿訇念经祈祷,称之为念“妥卧”(towo,“讨白”一词的转音)。其目的一是求真主赦免病人犯下的罪过;二是祈求减轻病人离世的痛苦。人去世后,先由家人将亡人的眼睛闭上,从病房将亡人抬入上房,之后由几个家人守亡人,其余分头去通知“哲麻尔提”(即教坊,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民民间组织单位)、亲朋好友。通常情况下,当天埋葬。丧事的具体指挥由哲麻尔提的学董承担。首先组织教坊的人(一般每户来一人)去挖墓,而后请阿訇或拱北的老人家(教长)来亡人家里念经。在念经的同时,亡人的家属或亲戚将亡人尸体放在洗尸的水床上替亡人洗大净。丧者如为男人,由舅舅家来的人为其洗尸,如丧者为女人,由娘家来的人为其洗尸,无论男女,均由同性同辈人洗尸。净身时别人不能随便进去。净身后,用“克凡布”(即裹尸布,系白色棉布,一般为三丈六尺)包尸。克凡布要按一定的规格剪成几块,才能使用。净身后,转“费底耶”(阿訇、满拉、教长为亡人念经赎罪的仪式),之后将亡人放在担架上盖上绿色或白色的绣单,抬到清真寺或一块空旷的场地举行葬礼,称之为站“者那则”。者那则是整个葬礼中最重要的一个仪式,一般由清真寺的开学阿訇(老教一般由门宦的老人家、教长)主持,参加葬礼的人站在阿訇后面,众人举两番礼拜,寓意是参加这次礼拜的“拜功”(伊斯兰教五桩天命之一)全部偿给亡人,求真主饶恕和怜悯亡人,让亡人的灵魂得以安息。在举行者那则的同时,亡人家属依经济能力,向参加葬礼的人散“索得格”(施舍一些钱财)。礼毕,将尸体抬到墓地埋葬。东乡族墓坑呈长方形,墓坑下另挖一偏洞,偏洞内一般铺一层沙子,将亡人缓缓安放在偏洞内,让他面朝西,再用土坯将偏洞堵起来。墓坑里的第一把土由亡人至亲填入,之后众人将墓坑填满,填土时速度越快越好,认为这样有助于减轻亡人痛苦。在整个送葬过程中,亡人始终不能见到太阳光,认为太阳光对亡人惊恐过大。在填土开始后,参加葬礼的所有阿訇、教长、满拉以及会念经的老者在墓地周围盘坐,用最快的速度念《古兰经》,念时每人念一章,将30本《古兰经》念完为止。送葬的人们则在旁边跪听,念完后,大家一齐呼出“都哇”(祈祷词),表示替亡人祈祷,至此葬礼结束。对亡人,不能说“死”字,只能说“都亚依杰”(dvjaidzi藜)。都亚依杰是东乡族用于穆斯林去世的专门语,有被真主招回等意。忌让亡人见到太阳光;忌打雷、闪电;禁止陪葬东西;忌将墓坑里的土带入家中(针对挖坑时残留在铁锨上的土);禁止将自杀者埋入公共墓地;忌将亡人生前穿过的衣服留在家中;禁止保留亡人照片;新教禁止女人进入墓地等。亡人生前穿过的衣服要送给贫困人家,不能穿的衣服鞋帽则埋入地下。 另外,老教在送葬时有戴孝(将三尺白布系在手上或腰间)、拉纤(即将两根长数丈的白布拴在抬尸的抬架上,由家族成员在担架前象征性地拉纤)、哭丧(将善哭者视为孝子贤孙)、在新墓上点香(入葬当夜要保证墓上的香火彻夜不灭,为此一夜中往往去墓地六七趟,同时在家中请阿訇念经,直至天亮,亡人家属则彻夜不眠念经)等习俗。 东乡族丧葬中的悼念习俗往往因教派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老教教徒在送葬当天宰羊(称之为“者那则羊”),做“都哇拿”(一种直径为35厘米左右,厚约0郾5~1厘米左右的大面饼),请送葬者将亡人入葬后在家中聚食,以示悼念。之后每过七天悼念一次,满七七四十九天后,在亡人的百日悼念一次,之后在亡人的周年每年悼念一次。每次悼念的规模视悼念日的重要与否有所不同,如入葬当天、“头七”、“百日”、“周年”这些悼念日较具有象征意义,所以在这几个悼念日宰羊、宰牛,请哲麻尔提、每家每户的代表及阿訇在家中念经、聚餐;而其他悼念日中可宰鸡,请家族的代表及阿訇念经悼念即可。而新教教徒在入葬当天在家中不升烟火,过三天后,举行悼念活动。悼念时请阿訇和哲麻尔提代表在家中宰牲聚食,而在悼念日不举行念经活动,即所谓“念了不吃,吃了不念”。相对而言,新教教徒对亡人的悼念活动比老教教徒淡化得多,重视程度相差甚远。另外在开斋节、古尔邦节等重大宗教节日中都要去墓地游坟念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