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凉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凉茶分类:【中国民俗】 在广东,凉茶是一种特有的饮料。它具有清凉散热、解暑祛湿功效和保健止渴的作用。不论盛夏隆冬,凉茶四时可饮。长期以来,凉茶成为穗港社会各界人士喜爱的饮料,历久不衰。 历史上,岭南是多雨潮湿,多疯瘴之地。岭南先民为了适应环境,于是就采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祛湿的草药,经过一些具有中医药知识的人长期实践配制,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凉茶。制售凉茶的药店、摊档,也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发展。 凉茶有三种卖法:一是专门制造凉茶的大小包,或小盒的干品成药店号。这些成药店号生产的产品属于半成品性质,他们专门批发给中药店经销。顾客买回后煎服或用开水冲服。抗日战争以前,广州较负盛名的凉茶,有橘香斋的甘露茶、榄葱茶,生茂泰的午时茶,源吉林的甘和茶。它们都是将药料加工成茶叶碎末,用开水泡服。这种小型药茶,人们称为“盒仔茶”。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出现了常?堂的快应茶和神农药店的神农茶。这两家药店出售的凉茶,主要是以草药为主,体积比较大,顾客买回后,要用煎药方式饮服。这两家药店雇请一些贫民,每日肩负“虎头牌”,上面书写所售品名,串街过巷,沿途吆喝招徕顾客。二是凉茶店,凉茶店除了销售干品的大茶包以外,还在通衢大道出售已经煲好的现成凉茶,供应过客和街坊饮用。三是凉茶档,多是个体摊档。凉茶档一般是从药店购回凉茶包,经过加工煎制,然后盛于瓷碗或水杯出售。也有的凉茶档自购草药来配制凉茶,于是出现了“十八味凉茶”、“二十四味凉茶”等。 广州凉茶王。关于广州的王老吉,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来历。据说清代嘉庆年间,广州有一个叫王吉(原名王泽邦)的医生,在现在文化公园东边的一条当时叫正远街的地方开了一间店铺,一边帮人看病,一边煲凉茶卖给过往的客人。一年夏秋之交,广州天气特别湿热,街上行人口干喉痛,燥热烦闷,王吉医生针对这一天气特点配制了一种清热去湿的凉茶,大家喝了之后果然有效。因此王吉的生意特别好,凉茶每天都供不应求,可是热闹了没几天,顾客忽然又少了起来,王吉一问,原来是大家觉得喝多了凉茶太过寒凉,身子虚弱的人有些支持不住。王吉听了,决心改进配方,他亲自带着儿子上山采药,重新配制了一种凉茶方,煎出来的凉茶先苦后甜,凉而不寒,既让大家解了酷暑的热气,又不会有什么副作用。新的凉茶配出来后,王吉在店里煲了几大煲,凡前来看病的病人免费喝一杯。大家一试,果然又好喝又有疗效,而且喝了也不觉寒凉。这样一来,王吉凉茶店名声大振,来喝凉茶的人越来越多。后来,王吉将自己的凉茶店进行改建、临街店面继续卖凉茶,店后面又租了一间大屋按配方配制凉茶材料外卖,以便人们带回家煎煮饮用。 过了几年,南洋一带爆发流行性感冒,许多人都病倒了。一些在广州喝过王吉凉茶的华侨,纷纷写信给在广州的亲友,指名要买王吉医生的凉茶。也有人直接写信给王吉医生,希望可以邮寄凉茶配料给他们。王吉是个热心肠的人,收到信后,马上让店里的伙计们将一包包凉茶配料包装好,然后寄到南洋。他还另外开出一些偏方,让病人自己在当地配制。这样,王吉医生的名声迅速传遍海内外。人们开始把王吉配制的凉茶称为“王吉凉茶”。后来,王吉医生去世,为了纪念这位好心的医生,大家开始将“王吉凉茶”称为“王老吉凉茶”。 这种凉茶在外地通常也称为“广东凉茶”,可是念旧的广州人还是喜欢亲切地称它为“王老吉”。 随着科学的进步,凉茶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不少老字号凉茶企业把药茶浓缩为颗粒状小包,或改为包装好的清凉饮料。这样,就更加方便顾客饮用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