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出殡仪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出殡仪式分类:【中国民俗】 出殡仪礼一般由礼先生四人、礼老爷一人主持,安排出殡程序、排列送葬队形、确定抬棺人选等。济南地方还用红纸把有执事的亲友开列一个名单,挂墙上,谓之“挂榜”。据此榜示,亲友各尽其职。 闹丧。开门后,吹鼓手开始奏乐,称“闪门”,意为对乡邻助丧的感谢。随后,乐队粗细乐曲齐奏,“闹丧”便开始。有请两班吹鼓手的,在门左右分别吹奏,谓之“对棚”。对棚双方吹奏非常卖力,除乐曲外,还加“大雷拉戏”或戏曲清唱,颇有“对抗赛”的味道,在悲伤间隙中倒有些许热闹的气氛。吊唁的人来到门口,乐队要鸣打击乐报告丧家,遂奏细乐送到灵棚,伴奏得好还可得到吊客的赏钱。济南地方还有至亲好友“送狮豹”习俗。“狮豹”用花毯作身,木作头尾,一人裹于其中。开吊时列于大门左右,及启灵“狮豹”先入灵前舞蹈。丧家先备制钱一两千,放在灵几上,“狮豹”舞罢,腹中出小狮子讨喜钱,即取几上制钱而去。 点主。点主虽属家祭内容,但也是出殡仪式之一。出殡日晨间,鼓乐相奏,孝子捧牌位随点主官(当地德高望重有功名的文官)至祠堂行安主礼。点主官入大堂公案就座,执事就位,孝子捧牌位在公案前跪谢点主官,执事官接牌位置案上,开盒启椟,将待点的牌位放于点主官面前,点主官在待点之牌位的“主”字的点上用朱砂笔一点。执事将已点主的牌位纳函上椟,交给孝子。孝子捧回,点主官送一揖。点主后的牌位,上覆红绸,入供案。 升官。发引之前,将灵柩往前挪动三次,谓“升官”,寓儿孙升官发财之意。执事领喊:“升官,升官,一点官,二点高升,连升三级。”棺材随喊声向前挪动三次。 启灵。启灵是丧礼的中心。邹城地方此时孝长子左手打幡、右手执哀杖,率家人跪于灵堂前,等大总理喊“举丧”,便放声大哭。背棺者数人涌进灵堂,一般前后各一至二人,在大总理指挥下,将棺柩移至屋外,再背出大门,放在已准备好的抬架上。棺材背出门时,孝子要朝门框连砍三斧,以示毁家志哀之意。临清地方,出殡之日灵前设供“灵前七件”:女儿送的纸扎四盆花、一对童男童女、一座石牌楼、一匹马或牛(父丧为马,母丧为牛)。殡前奏乐,点主仪后,拜在灵前读祭文,行三拜九叩礼,关一下门,即启灵。孝子谢过杠会人员,将死者生前所用枕头拿到街门外烧掉,把一只黑碗扣在屋门门墩上。长子擎灵幡,用新笤帚扫掉棺材上的纸钱,俗称“扫财”,用刀砍碎黑碗,俗谓“斩碗”。棺木移出,摆上大杠,烧掉纸马(牛),长子摔碎老盆,便发引。章丘地方在棺出门时,女助忙端一箅子白菜(谐百财)、豆腐(谐都福)从棺上递过,然后端到停过灵的堂屋里,此谓“迎灵豆腐”。还有拿竹耙子在棺后作耧状的,称“耧财”。莱芜地方出殡前的祭礼称为“门祭”,祭后往棺上撒麦麸,并根据孝子人数放置“福馍馍”。东明地方起灵时,要安排人将棺材前后两只板凳藏起来,日后,将前面的长凳留给儿子,后面的短凳等闺女“复三”后拿走,永远不使两凳见面,有谣谚:“两凳分开,儿女没灾。”另安排个婶子或大娘,待起灵出门后,留屋里哭上几声,谓“起灵哭屋,全家得福”。 发引。灵柩背出大门放在彩架上,再扣上白色蟒罩,抬棺者有8、16、24、32、48不等,富家大户有多达64人的。费县地方棺材抬出大门,子女还要在棺前跪下,由执事念“祭纸”(死者生平的文字),然后,长子站在高凳上,面向西方,手举扁担指路,沉痛地大喊:“爷(娘)啊,一路顺行!”连喊三遍。一切停当,司仪高喊起架的号令,灵柩离地,开始发引。这时,有专人把灵前烧纸用的瓦盆摔碎,俗称“摔老盆”。摔老盆者各地习俗不同,一般为孝子摔,费县为长子用头顶一下由娘舅或表哥摔,泰安地方是长子用头顶后由亡者女婿或外甥摔。出殡队伍,最前面是开路神、狮豹、执事,接着按铭旌、挽联、纸活、乐队、像亭、送殡者、丧主、灵柩的顺序排列,在哭声和哀曲声中缓缓行进。除路祭外,棺材中途不准落地,还须十分小心防止发生事故,抬歪也不行,主管丧事的执客(或称“架子头”)站在抬棺的架子上,手拿长杆,吆喝声不断,还把一碗水放在棺材上,水朝哪边洒,他就用杆子打哪边扛夫,以保持平衡。胶东一些地方,从前孝子出殡时头戴孝冠,耳垂棉纱,身穿孝服,披麻衫,一手举魂幡(枣庄称“影布”),一手拄哭丧棒,由两个扶丧客搀扶,走在灵前;女儿则头扎孝带,身着孝服,再披戴一麻袋片,坐车跟在灵后。荣成地方女孝眷则出村即停,不去茔地。微山湖渔民发丧用一丈一尺长的“划子”船,载棺和孝子,去陆上所买的墓地下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