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出行前的有关仪礼和禁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出行前的有关仪礼和禁忌分类:【中国民俗】 旧时福建各地民众在启程出门前有很多俗规,其中最主要的有择日出行和视兆而行等。择日出行在各地一般很常见到,如新年正月初二,在闽中和闽东的一些地方俗规就不能出门。初一、十五出行前,往往还要烧香祭祀祖宗和土地公,祈求平安顺利。旧时各地民众出门尤其是出远门的,往往要查看黄历通书或请人择日而后行。如果是到外埠经商或到南洋谋生等重要的行程,一定要选个上大吉的日子才出门。一些民间有“破日、冲日不出门”之说,闽南、闽东等地民间还有忌虎日出门和生肖犯冲日不能出门等俗规。有的地方在出行俗规中还曾流行“七不出,八不归,初一、十五不来往”的说法,闽南等地民间就最忌正月初七(人日)出门谋生和十二月二十八日由外地返家。旧时各地民间普遍认为初一、十五朔望二日鬼魅较多,出门不吉,因此各地均禁婴儿或孕妇出门,以避凶兆,出远门者亦忌之。农历七月是鬼节,历来被视为不吉之月,因此旧时一般人都不选择在此月出远门,闽东等地因此还有小孩“七月不出门”之说。闽东等地民间俗传“八月初一,孟姜女送寒衣,有去无回头”,因此当地民众尤其是妇女忌八月初一出门。闽西民间小孩外出,在过桥和宫庙时,大人往往要停下压一张“金纸”,以祈出行平安。旧时各地民间在出行时还十分迷信和看重自然界的各种物兆。如即将出行时遇到雷鸣电闪,则迷信雷公震怒,认为此时出门不吉而暂缓出行。各地民间普遍忌讳在出行时闻到乌鸦啼叫,认为这是不吉之兆而取消出行或以吐口水和念咒语加以禳解。有的地方民众在出行时如遇到猫、狗之类动物横挡去路,则视为大不吉之兆而往回走。此外,各地民间对上了年纪的老人出门多持保留态度。旧时福州等地民间有“六十莫留‘暝’(暝为福州方言,晚饭之意),七十莫留‘到’(‘到’为福州方言借用字,午饭之意)”之俗语,意即老人系风中残烛,身体不好,“说走就走”,劝慰不要在外居留。这些禁忌今人多已摒弃。 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热土难离的传统观念,福建民间一些人尤其是广大海外游子在远离家乡之前,一般都要随身带上一包家中的香火灰或灶中的泥土。这些家乡的灰和土伴随着多少游子走南闯北、浪迹天涯而一直被珍藏在身边。这一民俗现象除了寓意把根留下的传统意义之外,还有表示在异国他乡能够水土安服的象征意义。旧时福建各地的远行者在出门前往往都要到当地的一些大寺庙中烧香祷告,祈求神灵保佑一路顺风。祭祀之后,一般要将香灰装入香袋中随身携带,起到护身符的作用,谓之“请香火”。有的人则直接向寺庙住持要来护身符,以红线系挂于身上,以为护身之用。这种现象至今在一些地方依然可见。对于亲友中的远行者,尤其是去南洋者,旧时各地习俗一般都要行饯行礼,如设宴饯行或送太平面等。闽南民间俗要吃四个甜蛋,以寓完整双数。民国《藤山志》礼俗条载:“凡有远行者,或饯之,或赠以路菜。而到家辞行者,必款以太平面,所以祝一路平安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